《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时间:2020-11-01 13:36: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5+2+1时,有学生先计算2+1=3,再算5+3=8,虽然我给与了肯定,但是对学生鼓励表扬不够。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3.在小组交流探究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我没能给与关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受年龄限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我耐心有待加强,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习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习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习心理。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这里的口算题应该设计两道题为一组,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第一个加数或是被减数。例如:3+4=7,7+2=9;10—4=6,6—3=3,要学生去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可以渗透连加连减的运算法则。跟着小火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动物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出示小男孩喂小鸡的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要学生自己去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编题,训练学生口头编题的能力。先复习加法题,再进行连加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连加算式5+2+1=8,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连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连加的算式进行比较,说一说加法和连加从意义和形式上的区别,要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连加的含义。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它的计算法则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连加,从而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法则。连减的教学就按照连加的进行,接下来我安排了课中休,要学生做数学操,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又复习了10的分与合。在巩固练习中我创设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们先要停车,出示了停车场的问题,进行了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生通过图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来到羊村之后,小羊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紧接着出示帮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苹果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而且编题和列式计算掌握的都很好。最后,出示看图列式的题目,要学生自己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进行内化,并要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些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层次清楚。利用动态演示出数学问题生成的过程,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并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小鸟图”和“飞机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飞机图”情景问题中,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错误,是教师的疏忽。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造成了误解,本来连加连减是很抽象地知识,又出了技术的错误。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扭曲,在本环节中应以动态情节出现,由抽象转化为直观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开放应用,凸现价值。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 5+3+1=9 来计算。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0分钟,所以可以将新课的内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钟进行,将练习集中在后面的时间进行,不要采本课的一题一练的形式。而且对计算顺序的练习,应该是在反复的不同的题目的讲解的过程中掌握的,不要想着在第一次、第一道题目里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过

  多地重复例题的运算顺序的叙述,可以空出时间完成后面的习题,在对后面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顺序。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5

  上周,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爱劳动,采摘丝瓜”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5+3+1=9来计算。

  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8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9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由于第一次接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包括读题等,但我有些眼高手低,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 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说课11-18

连加连减说课稿4篇11-14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连加和连减》09-23

连加连减同步练习题05-20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03-15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26

《十几减9》教学反思10-02

20以内的连减练习题05-21

关于与减的教师教学反思范文10-09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反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