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15:41: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4、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

  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⑴学生自学: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⑵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通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习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习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习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习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9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炊烟、潇潇春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说明:

  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9-1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7-0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1-30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02-28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02-2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2-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