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9 09:11: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3、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是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结合书下注释等方式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MP3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经过了2年的语文学习,你一定认识了不少诗人吧,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位诗人么?

  2、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新的诗人给大家认识,在星河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中,他既没有李白的豪情壮志,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更没有王维的恬淡闲适,他就像一颗绚丽的流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出课件2)他是谁呢?他———就是贾岛。(板书:贾岛(唐))

  3、同学们,你们了解贾岛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贾岛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2,师介绍)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寻隐者不遇)

  二、识字

  1、同学们,诗题中的这个字(遇)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2、“遇”字去掉偏旁就变成了这个字(出课件3,禺),你知道它的读音么?(课件3,出读音)生读几遍。

  3、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上的笔顺动画,记住“禺”字的笔顺!

  4、师板书范写“禺”,生认真看,“禺”上窄下宽,第七笔为竖,与第八笔的提不要连成一笔,要求学生看清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再动笔写在练习本上。“禺”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可以组词:(yú)∽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强(古代传说中的神)。十∽(古代区域:十华里的地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yù)∽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ǒu)古同偶,偶像。

  5、师板书范写“遇”,“遇”我们都知道“禺”字加“辶”组成“遇”,“遇”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先里后外,组词。你还知道禺可以加哪些偏旁组成新字?(生拓展,出课件4,师补充。)

  三、解题

  1、请同学们齐读诗题。通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2、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给它组个词么?(寻找、寻访)

  寻就是找,找起来不容易就用寻。诗人要寻找什么呢?(隐者)在你的印象中,隐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隐居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下注释)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最后,寻隐者的结果怎样?(生:不遇)不遇的意思就是———没有遇到。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3、关于诗题,你还有哪些疑问么?

  4、通过诗题,我们知道诗人去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那么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古诗。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四、初读古诗

  1、范读(出课件5,超链接:flash动画)。

  2、生自由读2遍(超链接:MP3背景音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

  4、齐读。

  五、理解诗意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同学们请看第一句(出课件6),小组读。想一想,“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在哪问儿,童子是谁?(童子指儿童,在这里指隐者的徒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古时候交通不便,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轮船、没有飞机,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如果此刻你是贾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急切、满怀希望)你能满怀希望地读读这句诗么?

  2、诗人满怀希望而来,遇到隐者了么?我们来看第二句,齐读“言师采药去”。这句话是谁说的?言的意思是?(说)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师傅采药去了。得知隐者去山中采药了,此时诗人会怎样想?(感到失望、失落、伤心。)带着这种失望、失落、伤心的心情,再读读第二句。

  3、童子看到贾岛这样失望,于是又说了什么呢?看第三句,齐读“只在此山中”。此”的意思是:这。只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zhǐ,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么?zhī,如:一只鸡,两只手。就在这座山中,应该能找到。贾岛听了童子的话,现在情绪如何?(高兴,由失望到希望。)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三句。

  4、可是到底能不能找到隐者呢?我们一起来看第四句,齐读“云深不知处。”要在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云深)怎样理解“云深”呢?看图片、视频(出课件7)是啊,在远离尘嚣的高山,隐者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悟道为生,不辟终南捷径,不图利禄功名,岂是凡夫俗子想见就得以见到的?此刻,如果你是贾岛,你的心情如何?(一丝遗憾)带着你的理解,再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

  5、高山劲松,青翠繁茂,隐者像云一样喜欢自由,只能仰慕着、崇拜着,却见不着、找不到。下面我们一起将这首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读的时候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齐读古诗。

  六、写法指导

  1、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理解,老师发现这首诗有一个特点,诗中描写的是贾岛和童子两个人的对话,应该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可是,诗句中却只有答没有问,大家看一下这四句诗,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课件11)

  2、诗人用答语将问题都包含其中,像这样的写法叫“寓问于答”。

  七、背诵

  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这首诗一定有了更深的印象和了解。你能不能试着把它背一背呢?(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八、表演

  边背边在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表演出来吗?(师生合作演)]

  九、拓展

  (宋)魏野《寻隐者不遇》,(唐)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唐)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等等。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既然“不遇”是一件遗憾的事,可是为什么古人还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天下的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不遇却会获得一种意外的收获,比如我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庆六一花样体育运动会,虽然有的同学没有取得名次,但是他收获了参与的快乐,所以,遇不到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呢!

  【板书设计】

  略。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

  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寻隐者不遇》扩写

2.改写寻隐者不遇通用15篇

3.寻西山隐者不遇拼音版

4.改写寻隐者不遇(15篇)

5.改写寻隐者不遇15篇

6.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7.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8.《寻隐者不遇》练习题整理

9.改写寻隐者不遇(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