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时间:2020-08-18 09:08: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的处理和分析。

  在前面文言散文学习的基础上,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教学基本可以在课文注释和随堂练习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学完成,我觉得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两处:

  教学重点:1、内容上:深刻体会作者撰写此赋的根本目的,即借揭露秦灭之因,阐述天下兴亡之理,暗中劝戒当时唐朝的皇帝应清明政治,爱民如子。

  2、形式上:充分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即赋的体裁特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

  教学难点:散文的精义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在本篇中,依然有着很典型的表现。怎样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形神之间的联系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1、品位文章语言:从具体描写中极尽华彩的形,影射出繁华背后荒淫、奢靡的神。

  2、分析文章结构:从宫殿规模到宫中生活到秦的灭亡的形,得出族秦者秦也的神。

  3、挖掘作者思路;从六国自灭秦自族的形,推出后人哀而不鉴必复使后人哀之的神。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必然会导致覆灭的道理。教导学生以浪费为耻,以节约自律为荣。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积累“爱”、“取”“族”“一”等文言实词,掌握“焉”“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美育目标:品位本文骈句散行,错落有致的语言美,鉴赏本文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审美基础,语文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所确定

  三: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阿房宫赋》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媒体教学法

  21世纪的社会是全球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的课堂是属于多媒体的课堂。所以,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文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内容。例如:引言用的就是一段电影“西楚霸王”中的剪辑,导出疑问,刺客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后面习题考察,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结构分析,体裁特点,课外迁移等层次分明,结尾用一段仿阿房宫建筑的记录片剪辑谢幕,使文字想象转化成实际场景,打开联想,巩固记忆。整个课件生动,形象,连贯,完整。

  (二)、提问法和归纳法

  要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正如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本文教学有两个部分的提问最重要。

  例如分析文章结构时,前三段所描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跟文章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一步步自己靠近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

  再例如讲述赋的特点的时候,先简介赋的发展历史,然后从课文中选出一些典型语句,按照类别分组,分别提问它们的修辞或者特点,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赋的艺术特色,深刻认识文章体裁,同时满足他们主动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比较阅读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可以与《过秦论》做一个比较。思考:

  1、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2、 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古代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外迁移法

  如果教学仅仅只局限于文章本身,作者时代,就太狭窄了。在已经基本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外迁移训练,是很好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结合本文,我所进行的课外迁移就是从阿房宫出发,用同朝代的屈辱和自豪并存的长城作比,以引出学生对于历史功过在时间发展上的纵向认识。让学生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对它进行思考、定位,得出观点和结论,教师要尽量以鼓励为主,多看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切忌“一棒子打死”的做法,扼杀了也许是天才的心灵。

  这种能力拓展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十分有益,是真正让教学走出书本,活起来的'最佳手段。

  四:学生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

  (一)、预习法

  在前面一个文言散文单元学习的前提下,学生的熟悉程度和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都有适度的提高,为此,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难点,正式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先自我预习,借助课文详细的注释,解决基本的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为后来在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语文教学,朗读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何况是文言文呢?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一定是贯穿其中的。

  另外,本赋极尽华彩的语言,琅琅上口的节奏,这些美感的真正体会不是靠师生理性的分析总结就可以得到的,于是,读就显得犹为重要。

  所以在课文中穿插朗读,务必使用多种形式,比如泛读,精读,分段,分句,分组,分人等等,在朗读中迁移默化的感知本文。

  最后,读熟之后还要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感性认识,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铺一层坚实的台阶。背诵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三)、练习法

  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成为辅助手段,,对于教师验整篇文章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

  在本文中,课初对预习效果的检查,可以用练习考察学生对于实词的掌握,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译。课中还可以用练习引出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思考,最后还可以用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如虚词和词语活用等等。(具体练习见课件展示)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 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囷囷(qūn)焉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鼎铛玉石(chēng)锱铢(zīzhū)弃掷逦(lǐ)迤(yǐ)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cēn cī)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利用工具书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咸阳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 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③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句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3、 第三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繁华;念:顾念。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④ 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

  ⑤ 多于在庾之粟粒庾:露天的谷仓。

  ⑥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古今异义

  ① 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4、 第四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不暇: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全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和检查上节课的知识点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朗读文本,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请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大声的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明确:(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示例:(2)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忧愤之情。

  4、自由的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四、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1、本文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分析。

  示例: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2、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品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篇4

  一、梳理文本

  由学生来解决文字障碍(检查预习情况与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

  1、“一日之内,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中“气候”与现在的“气候”同不同?是为了表现宫殿之大还是表现宫中人的主观感受?

  强调宫很大;“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说的是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一位从实处讲其大,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从主观讲宫廷里头的宫女受到了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同。上文“歌台暧响,舞殿冷袖”暧和冷主要是主观写感受的。

  2、“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的“王子皇孙”到底指的是什么人,请从文本上寻找依据。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怎样理解?其中“鼎铛”属不属于文言现象中的意动?

  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主语,根据上文来看,主语是谁呢?六国。今天的“一旦”与之相同吗?接近。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宝物都被秦国运到了阿房宫里来了。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这里“一人”指谁?“千万人”指谁?秦始皇,广大人民。

  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也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你一个人的奢侈,普通老百姓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

  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指什么?阿房宫

  焦土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切合原文特点,语言简洁,非常有力。

  以后再学习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参照我们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

  三、填字训练

  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跳出来,也可谓“厚薄法”,先要读厚,再要读薄。

  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   )矣,其制可谓( 大 )矣,宫中之女可谓(  众 )矣,宫中之宝可谓( 多  )矣,其费可谓( 靡   )矣,其奢可谓(   极)矣,其亡亦可谓(速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  )矣!

  四、划分层次

  1、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庞大?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规模雄伟)

  2、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绿云扰扰”写的是什么?南朝吴均“绿鬂愁中减,红颜啼里灭。”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鬂成霜鬓。”白居易《和春深》云“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绿均作黑讲,绿去被称为黑发。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夸张、排比、比喻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经营”是什么意思?   “朝歌夜弦”是互文,合而见义解其义。

  互相参照,回避词语简单重复。收藏、精英都是六国费劲心思从其他国家争抢、抢夺来的宝物

  3、“其费可谓靡矣”体现在哪里?

  文中 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宫殿的“其费可谓靡矣“?  “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砍光了。  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作者用了夸张、比较、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它的耗费之糜

  4、“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体现了秦王朝的奢侈

  四、文体特点

  《赤壁赋》 苏轼对散文的重大贡献是对赋的拓展,“以文写赋”。

  本文被称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的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      “铺陈排比”。它能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一个字,他写一大排比句,几个句子,他能用通篇来表现。“  赋也,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者也。”(刘勰)

  文不甚长,义不甚深.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是将大于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表现了语言的气势,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魅力,征服了我们。

  五、配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可以选一两个句子或一二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

  第二小节,“而望幸焉。”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读好此节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上,你们知道是哪一个?“也”

  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前五个是表示判断,而最后一个更多的是强调,前5 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我们要读出一个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 注意文中第小节中六个“也”的效果不一样。前面五个“也”表示判断,最后一个“也”表语气,读的时候稍微绵长一点。“杳”字也要学生集体朗读。

  六、思想内容之撷取

  课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段?”还有的同学更具体,“本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不是最后一句?”这些同学都在思考,你们看是不是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其实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某一句,这一段都是作者在表达他的思想。

  三层意思:第一,下断语:秦人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第二,灭亡都是因为不爱人。第三,示警戒:鉴重于哀。这三层互为因果,没有主次之分。

  本文和《六国论》不一样,它不是一篇史论,但作者仍然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悟,见解,这篇“千古一赋”描写阿房宫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应当抓住最后一小节哪一个词?在告诫我们这些后人。本段中“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这里的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第一个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文中的“后人”所指是否一样?这四个“后人”是否都是指同一种人?(联系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一个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四个“后人”两个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一个指唐以后的人,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是指同一个对象,是什么?   国君。

  八 、总结全文    前文我把全文读成了一句话,而此时我已把全文读成了三个字。洋洋千言,三字足矣。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   )矣,其制可谓( 大 )矣,宫中之女可谓(  众 )矣,宫中之宝可谓( 多  )矣,其费可谓( 靡   )矣,其奢可谓(   极)矣,其亡亦可谓(速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  )矣!

  从文中找三个字来概括全文“奢——亡——鉴”,“要想不悲不哀又不亡就只能鉴”!奢必亡,国君要借鉴,我们普通人也要借鉴!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阿房宫赋》合作探究案教学设计

2.《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3.杜牧《阿房宫赋》原文

4.杜牧阿房宫赋古诗鉴赏

5.杜牧《阿房宫赋》字词注释

6.《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7.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

8.杜牧《阿房宫赋》原文及译文

9.杜牧《阿房宫赋》全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