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6 18:12: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设计理念:

  本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了,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福娃象征着北京欢迎你。今天我们请福娃欢欢来同大家一起学习,高兴吗?

  师:仔细看,欢欢从远处到近处,你觉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

  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透视现象有哪几种?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对于这些知识你们都能理解吗?

  生:理解。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展评作业,评价拓展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画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张照片,大家站的很整齐,第一张照片是从正面拍摄的,第二张是从侧面拍摄的,对比一下这两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第一张照片中第一排的同学们身高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二张照片中后面的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规律

  (一)透视的概念

  1.出示霍贝玛的油画作品《村道》,霍贝玛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细而高的树木,大家仔细观察近处和远处的树木一样吗?有哪些不同?远处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这张画构图独特,画面中乡间小路两旁的树木由近及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远方,形象地再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洋溢着明朗而宁静的乐观情绪。

  2.教师追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路灯、铁轨等

  (二)视平线

  1.出示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同学们尝试把颐和园长廊柱子的顶端与底端连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柱子由近及远越来越短小,最后消失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2.引导学生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中同样隐藏着消失点和视平线,你能找到它们吗?尝试着画一画。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透视

  1.提出问题:画透视的场景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①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②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2.艺术实践: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环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透视的规律出发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四、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篇3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与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的'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有关。本节课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内容是理解透视概念,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学习内容是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材分析

  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利用教材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照片结合右侧小图中的红色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长廊的横梁与柱子的变化是一样的,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掌握透视规律,学会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难点:如何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线现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完成一幅表现透视现象的作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学习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探究透视现象的规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预设时间3分钟)

  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2、出示透视现象的图片观察。(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图中离我们近的树比较高大、宽阔,远的树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4、引出课题,板书——透视现象。

  (点评:通过展示生活中自然现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了解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预设时间6分钟)

  1、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需要了解两个概念,课件出示图片。

  2、出示两幅消失点位置不同的图片。

  提出问题: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在画面中,要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往右移;要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边移一些。

  4、出示两幅视平线位置不同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消失点位置可以变动,那视平线可以变动吗?(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5、教师小结:要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可以往下移。如果要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往上移,所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视平线是可以变动的。

  (点评:美术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环节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通过两幅生活中家乡道路景象的图片巧妙的引出了“消失点”和“视平线”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概念,节省了学习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加强了生生互动,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透视现象。)

  三、对比观察,探究规律。(预设时间4分钟)

  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的透视变化。

  (探究成功,探究出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2、引出树的透视变化。

  小组学生打开教材,讨论、探究树的变化,汇报结果。

  树的透视规律:近高远低

  近粗远细

  近疏远密

  3、出示颐和园长廊图片,分析长廊中的柱子与路边树的变化是一样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4、补充课题,板书“绘画中的”,使课题完整。

  (点评:通过对比观察天空、道路,学生得出结论;再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树的变化,学生得出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探究结果,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透视规律,符合《课标》中“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要求。)

  四、归纳步骤,掌握方法。(预设时间2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出作画步骤。

  (点评:此环节在前面各项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学习目的。)

  五, 运用知识,创作练习。(预设时间20分钟)

  1、练习要求:运用透视知识,临摹书上作品或自己创作一幅表现透视现象的作品。

  2、教师辅导。

  (点评:课堂练习难易适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能力选择作画内容,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把景物画歪的问题,并在黑板进行简单的板演。此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展示评价,梳理小结。(预设时间5分钟)

  1、组织学生欣赏作品,学生推荐2--3幅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点评:通过评价环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透视现象的认识,检验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情况,让学生感受美术课的快乐,并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总体点评: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的过程掌握透视现象的规律,体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这正如《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有三大亮点:

  (一)导入新颖,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导入环节通过含有知识点的家乡的风景画的比较,明确了空间感强烈的透视现象这一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二)调动手段,引起学生持续的兴趣。本课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合作、探究,表现透视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学生持久的兴趣为课堂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结尾独特,令学生意犹未尽。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作品的环节让这节课在正常推进的流程中达到了高潮,学生面对自己作品的展示欲和面对他人作品的参与欲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后仍在讨论。让学生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加强学习活动综合性的思路,学生的评价语言在不断提高,驾驭作品的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能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在创新中完成了预期目标。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2、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学生答(略)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学生练习

  通过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或把自己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课后记: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实用,但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将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关文章:

绘本阅读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05-12

幼儿园大班绘本活动《小青花》教学设计04-17

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教学设计03-09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04-29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课件04-07

小学绘本教学策略课件04-05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15篇)04-01

幼儿园中班绘本公开课《城市里最漂亮的巨人》教学设计04-18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4篇)03-15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通用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