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7 19:24: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拾豆豆》是小学音乐课本第五册第七课的歌曲,它是一首由山西名歌改编的儿童歌曲,它具有浓厚的民歌风格,歌曲活泼而富有情趣,以诙谐的音乐语言及民谣式的歌词,描绘了农村的孩子们在田间拾豆豆时那顽皮、愉快而又朴实的形象。是较典型的起承转合的一段体,六声徵调式。为了帮助学生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四二拍的节奏特点──强弱规律,学习山西民歌的音调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技能目标:学生能用活泼地、天真地、诙谐和地方风格的情绪,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拾豆豆》。

  3、思想目标:通过活泼地、天真地、欢快地音乐形象,使学生受到浓烈的乡土气息的感染和热爱劳动,勤俭朴素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二拍的节奏特点,以及山西民歌的音调特点,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每句尾字都带有儿话音的句子。

  教具准备:电子琴、歌篇、胶片、录音机、磁带。

  二、说教法:

  1、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两姐妹手拉手在辽阔的田野上边走边唱边拾豆豆,这样一个画面加上旋律的作用,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2、我还采用听唱教学法,让学生分句听唱,带有附点音符,滑音的旋律,儿话的句子重点指导,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视唱全曲。

  3、指导学生用诙谐地、天真地情绪,清晰的吐字,咬字及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鼓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新活泼形象的动作,让部分同学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部分同学演唱。

  三、说学法

  根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如何了解歌曲内容。

  2、通过听、唱、看、想,总结广东民歌的音调特点。

  3、根据歌曲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活泼形象的动作。

  四、说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

  师生礼仪,检查坐姿。

  2、基本训练

  (1)发声练习:为唱歌作准备(要求口腔打开,吐字清晰)。

  (2)视唱练习。

  (3)节奏练习:通过节奏练习,让学生掌握四二拍常用的节奏型,为旋律创作打下基础。

  3、导入新课

  这一程序是通向新知识的桥梁。通过对歌曲《拾豆豆》的内容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本歌曲的兴趣。

  4、听录音范唱,这样对歌曲有个大概印象。

  5、曲谱分析

  通过曲谱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一些音乐知识四二拍的节奏特点,附点音符,滑音,总结出了广东民歌的音调特点。

  6、学歌谱 学生听老师唱一句,跟着唱一句,然后跟琴唱,最后视唱全曲,难点反复练习。

  7、学唱歌曲 生齐读歌词,教师唱谱,学生填词,教师直接教唱歌词,然后跟琴哼唱,轻声唱,齐唱。

  8、歌曲处理

  (1)引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清晰的吐字、咬字及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9、表演歌曲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活泼形象的动作。

  (2)让部分同学根据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部分同学演唱。

  10、总结,讨论收获。

  11、师生再见曲,结束这节课。

说课稿 篇2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回归学情,“教育情感化”;回归实践,“教育活动化”的教学理念,这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要求。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我在设计《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3.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是第九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因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事件频繁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方面的保护是重要的,但这些还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而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的成为健康成长、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一代。

  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防范侵害的必要性,提高防范侵害的警惕性;

  (2)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

  (3)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7)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三、说学情: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

  2.说学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古诗,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从交流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入手导入课题,并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感受“月是故乡明”做情感铺垫。

  解释题目后,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并引导学生由题目想到文章的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题目的出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其他诗句。并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是为了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体会到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2.整体感受,理清顺序。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在学会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从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等方面进行描写的。

  3.了解作者童年趣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开头,了解作者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学中,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中的几件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梦月亮。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4.补充资料,了解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有关资料,引导学习了解作者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的“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使学生感受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的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感受其作用是概括全文并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了解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了解为了表达本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主旨,作者运用描述、对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写思乡之情。第一,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第三,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相比,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在学生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鼓励学生在小练笔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了语文教学由读到写的教学目的。

  七、说作业设计:

  鼓励学生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并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解释思乡名句“月是故乡明”;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呼应前文,情感迸发。二是透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突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思想品德(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项目《剖析从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与把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项目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的第一项目,是从关注生活中从众现象入手,剖析从众的是与非,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克服盲目从众,从而走向真正的自主。

  之所以学习这一项目,是因为正处于少年期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正面临一大课题:怎样做到合群而不盲从?怎样克服从众心理,迈向真正的自主。学习这一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烦恼,逐步迈向成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上与上一个单元“友谊的天空”衔接,下为下一个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作了道德和心理上的铺垫。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2·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制定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行为积极与消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项目《剖析从众》共分为2个层次:

  (一)从众种种

  (二)从众是与非——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知识逻辑上看,学生只有了解从众的是与非,才能克服盲目从众、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从而走向真正的自主,才能为预防违法犯罪做好心理、道德层面的铺垫。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从学生理解能力上看,“从众是与非”需要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从分析现象到全面领悟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一个“请你来参与的活动”,

  事先,教师找好前、后、左、右的几个学生叮嘱:让其在实验开始后举手。课堂上,老师拿出一瓶液体队同学们说: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一个实验,看看用多久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时。一个、两个、几位同学举起了手,不一会儿,几乎全班同学举起了手。这时,教师揭秘答案:这是一瓶蒸馏水。

  这个实验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从众效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在一片惊异声中,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答:从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剖析从众,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了解从众现象的含义及表现,我选择了相声大师马季、赵炎的相声MV《打鸡血》片段, 播放

  老师设问:“你如何看待赵全信赵大爷的言行?”

  学生通过分析赵全信的只要你说,他就全信、跟风打鸡血、跟风甩手疗法、还到处宣传的夸张、搞笑的行为,认识到:从众就是像赵全信这样别人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的现象。前面是心理从众,后者是行为从众。(以此总结出从众现象及其含义,以及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两种表现。)

  这里利用了相声这种诙谐幽默的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完成第一个知识目标。

  环节一:我发现

  在学生对从众现象有了基本认识后,我设计了“我发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显示生活中存在哪些从众现象?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踏上发现之旅吧。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激励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也为后来剖析从众影响奠定基础。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注意从学习习惯、业余爱好、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启发颠簸,使学生呢个自然的认识到:原来从众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

  紧接着教师启发:这些从众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剖析从众的是与非。

  环节二:“我剖析”

  是: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自己发现的一些积极从众现象进行分析,由于学生指示经验有限,教师辅以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图片,将大量鲜活的资源和信息引入课堂,这样既有信手拈来的身边发现:

  记笔记

  演讲

  也有打开眼界的社会人生:

  奥运志愿者

  泉城义工

  为地震在区捐款捐物

  围绕这些情景,师生共同分析交流,总结出从众的积极影响。教师提升:共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从众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情感价值观升华。

  非:首先承接上一环节的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从众现象进行分析,师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集体的事业。

  接着教师用“一个同龄人的故事”将学生对盲目从众的认识引入深入。教师问:是什么导致鹏鹏有了违法犯罪的想法?引导学生通过鹏鹏演变的过程认识;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他们或受不良分子影响,或虽有顾虑,却认为“法不责众”盲目跟风。之所以用贴近学生的情境,是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实现能力目标。

  为增加説服力,接下来教师又列举一个现实生活中发人深省的案例“黑龙会”和“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数据。师问:请结合案例进一步说一说盲目从众所带来的危害?真实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再次为学生敲响了警钟:盲目从众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切忌盲从。

  在这个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高了能力。至此,本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为了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我提高”板块。

  环节三:我提高

  方方同学好学上进,善于模仿,人送绰号“都模仿”。见到好友拉小提琴,很“淑女”,回家吵嚷着让父母买小提琴,全然不顾家里经济拮据,自己对音乐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练书法,“很雅致”,自己也拿起毛笔连起来,可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听第一名同学说“记笔记”是取胜的法宝,于是下定决心记笔记,可笔记记完就扔在书包“睡大觉”了,成绩没有起色。方方陷入了苦恼中,难道我“积极”从众错了吗?

  教师启发:为什么方方”积极“从众,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将学生对从众的认识引入更深层的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生活是复杂的,并非对、错可以简单的衡量。在增强辨别是非能力的基础上,考虑是否符合自身条件、特点以及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否则看似“积极”从众,实则盲目。只有符合自身特点,积极投入,认真参与,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并乐在其中。此环节是对本节课的提升,意在明理导行。

  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将本课主要内容融会贯通,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学生们齐朗诵:从众象,百态生,是与非,……以此回顾本课内容,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朗朗的吟诵声中,教师寄语:同学们的生命之舟才刚刚启航,是选择随波逐流,终有一天被大浪吞噬,还是自主方向,驶向理想的彼岸?聪明的你一定有了自己正确的选择,那就让我们带上今天的收获,踏上征程,去赢得属于自己朗朗晴空!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出示课件重点难点)

  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在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出示课件)“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又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地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互动探究法”(出示课件)一读二说三问四帮,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渲染情境。

  为了渲染情境,把孩子拉进历史中去,在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画面中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默默地注视着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人们极力抑制着自己的巨大悲伤,一片哭泣呜咽声和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教室,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凝重。我由此导入课题:“这举国哀悼的场面令人感动,为什么总理能赢得这么多的爱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人,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说,当孩子从文中找到“劳苦”“简朴”等词语后,我又引导他们向课外延伸,用“一丝不苟、鞠躬尽瘁、通宵达旦”等词语来表达,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我鼓励孩子边读边思考,用“圈、点、画、勾”等符号作标记。鼓励孩子敢想敢问敢说。孩子在对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交流时,即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善于把握本文的重点,引导孩子从“简朴”与“劳苦”两方面来谈感受。在“生活简朴”方面,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进行比较,让学生想象:“宫殿”这个词该和什么人联系在一起?“宫殿”里头应该有什么样的摆设?你觉得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又该布置些什么?由想象拉回到现实,教师话锋一转: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金银珠宝吗?没有!看到古玩玉器吗?没有!看到豪华的陈设吗?也没有!那么,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教师及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由“极其简单”的摆设感受总理高尚品格的“极其不简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工作劳苦”方面,我抓住“他一句一句的审阅……”(出示课件)这段话,从“审阅”“思索”两个词入手,让学生讨论如何审阅,思索什么?我用导读法让学生反复读,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体会总理的高贵品质,在读中力求体现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4、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了周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出示课件),教师快速读,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在病危之际,仍然抢时间,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接着又播放了在总理诞辰100年之际,由诗人宋小明作词、三宝作曲、戴玉强演唱的歌颂总理的一首mtv《你是这样的人》,(出示课件)歌声荡气回肠,总理生前的点点滴滴又出现在屏幕上,师生无不动容,这时一句“你想对总理说什么?”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受。为了让孩子的感情找到一个宣泄口,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体会到作者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体会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最后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如下:

  13、一夜的工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一次质的跳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时只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我认为“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教具学具:

  长方形、圆形等纸片。

  二、说教法学法

  分层递进,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是我设计这节课基本理念。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四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问:“把4个苹果、2瓶水分别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然后问:“刚才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现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黑板演示), 这每一份能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怎样表示呢?”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示的各种方法后,介绍更简单更科学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原动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第一步: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教师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使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另一份也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接着问: “你想进一步了解分数这位新朋友吗?” 让学生独立看书,初步认识分数的读写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步: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让学生小组活动,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得出这几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的办法,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步:情感引路,巧妙迁移

  刚才我们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了两个小朋友,他们每人分得了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现在老师也想加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得这个饼的几分之一呢?引导学生理解三分之一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之一。

  第四步: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让学生拿出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任意折出一张圆形纸片的几分之一,涂上颜色,并写出这个分数。让学生把折好的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进行比较,哪个大?如果把八分之一放进去,应排在哪?十分之一呢?(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老师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学生折自己喜欢的分数,让学生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等。)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本环节,我将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把练习设计在猜谜语的游戏中,练习设计如下:

  (第1、2、3题主要是加深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和理解;第4、5题的目的是巩固分数大小的比较;第6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好的请举手。然后让学生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类似的分数说一句话,这样做,再次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

2.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

3.【精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

4.《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

5.《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

6.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汇编15篇

7.两只小狮子说课稿(汇编15篇)

8.台阶说课稿

9.春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