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10:13: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河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知识。因为只有了解眼球的结构,才容易理解视觉的形成。本节教材在讲述正常的视觉的基础上,还讲述了异常情况和卫生保健知识。由于眼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器官,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节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因此,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关于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的对比,我觉得这样能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眼球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内容作为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睛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4、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立了两个教学重难点:(1)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视觉的形成过程。它们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眼球的结构” 、“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等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有关多媒体课件介绍:

  第一、导入新课。讲课前,我在屏幕上演示了一些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上课状态,然后问学生“刚才,你们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优美的画面,说明你们产生了视觉。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眼睛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这样导入课题的过程轻松、愉快、自然、流畅。

  第二、“眼球的结构”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利用眼球模型和课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知识为手段,让学生熟悉眼球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由于课件中眼球的结构清晰,学生一看就清楚各结构的名称和位置,如角膜、虹膜、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等。其中,瞳孔“在光线暗时会放大,在光线强时又会缩小”,这段是用比较猫的瞳孔在光亮和黑暗情况下的变化说明的,形象逼真。晶状体会通过睫状体内的平滑肌进行调节,曲度会变大变小,这些动态变化学生看了以后很容易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第三、“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在这里我运用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比较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更直观一些。

  第四、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眼教育”的极好时机,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了近视眼的预防知识,同学们都很感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五、讲完课后,我设置了四道习题,通过这些习题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了一遍,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

  第六、本课结束了,我在屏幕上显示了温馨的祝福语:“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的视力,用你们明亮的眼睛去欣赏祖国的美好河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的内容,第十二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章所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可应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我则比较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拓展,采用典型练习归纳新规律,通过例题巩固所的规律的教学思路,效果很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我确立以下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2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代替”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2.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树立用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借助于等效代替的观点分析串联、并联电路是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

  (四)课程资源开发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一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但部分学生会在电学部分感到难学,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二)学法指导

  知识是认识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从理论上学会分析并推导出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实际上就是一个旧的知识的整合过程。另外课堂练习的进行,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同时新规律的得到过程的体验,是学生的思想有一定深度的发展,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三、 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理论推导的教学方法,同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掌握规律、会应用规律、提高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四、 说教学程序

  (一):问题引入:

  (二).新课教学

  1..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1)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学生语言表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3)老师引导分析总电阻的物理意义(4)课堂练习应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练习题(幻灯片):(略)

  学生口算,老师将答案出现在屏幕上。

  (5). 引导学生从六道习题中寻找有关串联电路电阻的新规律。

  2..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1). 推导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 学生语言表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3). 推导R1 、 R2并联时总电阻R的计算法:

  (4). 创设问题:三个电阻并联时总电阻能用类似的方法 吗?

  (5). 课堂练习应用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练习题(幻灯片):(略)学生笔算,老师老师将答案出现在屏幕上。

  (6)对比串联电路电阻的三条新规律,通过此五道题的数值,找出并联电路的三条新规律:

  (7)利用新规律练习(略)

  3.例题练习

  例题1.

  把一个3Ω的电阻R1和一个6Ω的电阻R2串联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如果电源电压是6V,则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大?

  例题2. .

  如图所示,把一个3Ω的电阻R1和一个6Ω的电阻R2并联在电路中,它们的等效电阻是多大?如果电源两端的电压是3V,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多大?

  题打在幻灯片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例2挖掘出第二种做法。

  (三).小结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 2. 3.

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5.1.1相交线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科的特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学习,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平面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最基本图形之一——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相交线、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同时它们也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中,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相似形、圆的知识中,都和相交线的知识息息相关,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主要是传递角相等。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学习逻辑推理的顺序按照“说点儿理”“说理” “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

  2.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我讲的相交线这节课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一个起始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我觉得有些低,在后续的学习知识中不断的会遇到对顶角的图形,所以我把它定位于“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材处理

  教材从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角的变化来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引出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对于“对顶角相等”,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这个结论进行了说理,这样就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我在知识的引入上没有采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画一画,画出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即构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来探索4个角之间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对于例1的处理,则增加了两个变式练习,主要向学生渗透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然后增加了理解概念的识图题,和实际应用此知识的题目,感受学习相交线知识的必要性。

  4.学情分析

  (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则只有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

  (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70%的学生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 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相交线的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成如下几个环节:

  1.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下面就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作具体的说明:

  5.1 回顾知识,感受必要

  用几何画板演示学习几何知识简单的过程:点——直线、射线、线段——角,画出角的两边的延长线,引发新的知识——相交线。

  意图是:回顾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重温角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构想新概念,寻求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

  5.2逐步探究,形成新知:

  学生画出图形后,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描述一下∠AOB与∠1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给这对角起个新名字吗?

  问题2:回忆刚才的作图,∠2是怎样形成的?∠2和∠4在位置上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你能给∠4和∠2这对角起名吗?这两个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

  ∵∠1与∠4互补,∠1与∠2互补

  ∴∠4=∠2(同角的补角相等)

  即: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两个角的特点,尝试给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进一步观察,得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训练学生由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

  5.3理解概念,巩固新知;

  (1)通过3个识图题,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2.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3.如图,直线AB、CD相交 于O点,∠AOE=90°,

  ∠1和∠2是 角;

  ∠1和∠4互为角;

  ∠2和∠3互为 角;

  ∠1和∠3互为 角;

  ∠2和∠4互为 角.

  (2)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体会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应用。

  例1 如图,直线a、b相

  交,∠1=40°,求 ∠2、∠3、

  ∠ 4的度数.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若∠2比∠1大40度,求∠4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

  OA平分∠EOC,并且∠EOC=70°,求∠BOD的

  度数.

  例1的设置是要学生观察图形,应用知识,要求学生会表达,即: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到什么。变式练习渗透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例2的设置是结合前面的角平分线的知识与新知识组合,再次体会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

  5.4实际应用,体会必要;

  做一做,试一试

  1. 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 AOB的度数,

  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说明道理

  2. 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

  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

  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

  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学习对顶角和邻补角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5.5小结回顾,习惯反思

  为了让学生学完知识后形成反思与小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上、学习的方法上和后续知识的设想上进行了小结。内容如下:

  1.对比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2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3都是成对出现的 ;

  不同点:1邻补角要有公共边,而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2两直线相交时,对顶角只有两对, 邻补角有四对

  2.今天主要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我们从哪几方面研究的?

  (1)从两个角位置和两个角数量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究;

  (2)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转换;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我们的研究由一个角到两个角,由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图形由简单逐渐变复杂,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说说你的想法?

  期待学生能回答:

  (1) 垂直(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

  (2) 添加一条直线,研究三线八角;

  两直线平行……

  5.6分层作业,获得进步。

  必做题:第8页习题5.1第1题和第2题,第9页8题写书上;第9页第7题,写本上.

  选作题:如图,直线AB、CD交EF

  于点G、H,∠2=∠3,∠1=70 °,求∠4的度数.

  必做题要求所有的学生完成,选做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目的是初步体会对顶角相等在后续知识中怎样应用。

  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川教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7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并且超过北方,长期以来的经济格局发生转变,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3、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依据: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最终确立是南宋,直到现在这种格局没有变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所以这两个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依据: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经济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学生理解困难,所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难点

  二、说教法:

  采用讲述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三、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知仅仅停 留在感性阶段,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并且适当讲述历史故事,调和氛围。本班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能力缺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辽宋夏金时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经济都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繁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四大表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在讲手工业这一子目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青白瓷的特点,从颜色,透明度,厚度,音质等方面来说。让学生观察宋代纺车图,归纳出宋代纺织业技术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城市繁荣,重点突出纸币的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繁华,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还有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南方经济的发展就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这一子目中,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最后是小结本课的内容。

  在辽宋夏金并立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较快,但南方发展速度更快,并且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六、说板书设计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发展: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增长;作物种植区域扩大,棉花种植的扩大。

  2、手工业进步:制瓷业和棉纺织业

  3、商业繁荣:纸币出现,城市繁华,对外贸易活跃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过程

  3、表现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课题是《走近老师》,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走近老师》一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面具有向师性,一面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困境:

  1.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

  2.“恋旧”情绪。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教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

  4.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二单元《友谊天空》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本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是“教什么”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2)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自主探究、创新、协作能力:敢说、敢想、敢评、善合作、勇探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

  4.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必要依据: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学,哪些需要老师教)——教学有的放矢。

  2.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必要条件)。

  4.可能的认知误区,不正确的价值观表现(教学的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确立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致:

  1.道德与法治课,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培养理性精神。

  (二)学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应用——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达到实现三维整合,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图片、趣味链接导入。导入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为了导入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春蚕、园丁、人梯、蜡烛。提出问题:它们被用来比喻谁?(学生观看图画,讨论与交流画面内容,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趣味链接:“师”前面为什么加“老”呢?(引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

  ——有两种释义:一是表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词”。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教师职业

  活动一:感知不易:录制、播放《老师的一天》,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视频内容为: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培训学习等。

  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组织讨论。

  1. 谈一谈,你的感受?(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自主展示表达)

  2.说一说,教师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教师 的职业特点(合作研究)。

  3.你觉得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1.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师生活,感知教师职业生活;2.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要求,认识到教师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时间的多面性。3.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了解老师到理解老师的不易。统一三维目标。)

  活动二:情感升华

  请你给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准备教学素材

  教师微信学生的生活记录,四条朋友圈

  回复评论,敢于分享。活动体悟,情感升华。

  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提升。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活动三:课堂调查“我喜欢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调查结论:

  1.老师有不同风格

  2.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问题:

  1.为什么不同老师风格不同?

  2.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本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完成调查,真实感受,敢于分享;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调查结论;合作探究,完成提问。

  1.课堂调查,听学生的“心声”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动四:出谋划策

  1.我就喜欢语文老师讲课,他幽默风趣,总是让我们开心。我就不喜欢数学老师,他的课真无趣,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喜欢老师就喜欢哪一学科,怎么办?

  2.小学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老师们,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每天到学校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3.喜欢的英语老师调走外校了,换来一另一个数学老师,原来最爱上的是英语课,现在……这次考试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如何让敞开他的心门,走出误区?请同学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降低难度,落实教学重点“承认、接受、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越辩越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实践探究,课堂小结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后,引出下面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老师写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谢,或是其他)。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反思、创造。

  设计思路:“教育是课后或者走入生活依旧可以带走的东西”。强化重点,运用新知,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走近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主动创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一、教师的含义

  1.文明的传承者

  2.专业人员

  3.教书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师(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三、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

  四、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态度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 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六、说设计反思

  课题——走近老师

  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考试评价达成目标

  实施——主要教学策略,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评价,生活道德表现,阶段检测

【说课稿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1.《钓鱼的启示》说课稿合集15篇

2.台阶说课稿

3.春笋说课稿

4.功率说课稿

5.郑人买履说课稿

6.分式说课稿

7.碧螺春说课稿

8.摩尔说课稿

9.《牧童》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