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5 15:20: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②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4、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倡导学生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强,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在结合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版图版画实验用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学法分析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考叶注重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现象能力的考查,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法,实验操作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峡谷,中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分别让他们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问学生这些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

  一方面起到温习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一个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 体验新知

  版块一 河流的侵蚀地貌

  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流侵蚀地貌》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或者作业本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并且达到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版块里面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连续河湾出现过程中对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

  给出北半球平直的和发生弯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让学生分别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过平面图分析得出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对剖面图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区别

  并且设置这样;两个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会选择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重点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区别,通过趣味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学会对凹岸和凸岸的运用,并且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版块二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学生看书

  给出三个问题 三种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形成的过程?

  把学生三个小组,每组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做实物演示实验,冲积扇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3、展示实际地貌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熟悉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总结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以某一种外力作用为主。

  版块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布景观图

  学生看图分析

  聚落分布的位置?聚落分布的形态? 聚落规模的大小? 聚落分布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以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此时他们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训练环节

  (三)课堂训练

  依据综合性,思考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课堂联系题目,力求体现个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的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分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的目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选自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细胞的化学组成上,进一步的学习有关细胞物质代谢的知识。本节包括“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人工膜的研制与应用”4各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继续学习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主要功能,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科学研究发现,海带细胞内碘的浓度比周围海水中高200万倍,轮藻细胞中的K+的浓度比它所生存环境中的K+的浓度高63倍,大多数动物细胞内K+的浓度都高于细胞外液,而Na+的浓度却低于细胞外液。并提问通过上面的事实可以推测,细胞在生活中,必须不停地与外界交换物质,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方式又有哪些呢?顺势引出课题。

  2、新课展开

  本节课主要包括小分子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和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胞吞与胞吐。

  对于第一部分知识里主要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对于自由扩散这部分知识,我会向学生说明,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植物细胞时,细胞中的水分会向外渗透。细胞水水后,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会发生收缩与细胞壁分离,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如果用水替代蔗糖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又恢复正常。并提问:

  ①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②在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液泡体积的变化与细胞内外水分流动的关系?③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会由于施肥过多产生“烧苗”现象?干旱时候作物为什么会发生枯萎现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也会参与其中,帮他们解疑答惑,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顺利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即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进出细胞时,是从单位体积水分子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书量少的一侧转运,这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小分子物质,都是通过自有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对于协助扩散,我首先会播放视频动画,之后会要求学生自学什么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的区别是什么?通过视频的整体认识,以及自主学习,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协助扩散,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葡萄糖),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们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这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

  主动运输是一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资料,讨论,从而解决这个难点。呈现科学家利用蝗虫马氏管做的实验(资料:一位科学工作者曾做过下面的实验:从活蝗虫体内小心地分离出马氏管,并立即投入不含酚红的昆虫任氏液中。然后从任氏液中取几条马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含有酚红的昆虫任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看到了马氏管腔内的红色染料逐步积累,并逐渐超过管外的浓度。然后,他又取了几条马氏管,放在60℃以上的水浴锅中进行水浴,使马氏管失去活性,再重复上面的操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红色的液体很快就会进入蝗虫马氏管的管腔内,并一直保持管腔内外溶液的颜色一样。)并提问:在资料中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物质通过细胞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需要载体蛋白叫做主动运输。钠离子、钾离子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的。

  为了加深对于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让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填写。

  对于第二部分知识:胞吞与胞吐。我会结合投影以具体事例引入,如用一种无毒燃料(例如刚果红)将酵母菌染成红色,放到草履虫培养液中,不久草履虫细胞里面出现了红色的食物泡。这种草履虫吞噬酵母菌的作用称为胞吞。然后介绍胞吞和胞吐作用,当然我也会采用计算机动画直接形象地模拟教材中变形虫吞噬单细胞生物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以上是授课的全部内容。

  3、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查阅细胞膜在生活、生产中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将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 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 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4) 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二、 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2、 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3、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4、 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 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设计意图: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板书:

  1:探索并归纳出规律。

  2:运用规律。

  (二) 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 用卡片摆出0.03,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 将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 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 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 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 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让学生清楚当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 0.004米 4 毫米 向右移动一位 0.04 米 40 毫米 向右移动两位 0.4 米 400 毫米 向右移动三位 4 米 4000 毫米

  2、 提问抽查,纠正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每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 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 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 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 教学演示,验证猜想。

  6、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 看书96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比较、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规律。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设计说明: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设计形式多样,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练得轻松,提高了能力。)

  1、 巩固练习。(1) 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 )。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如果有同学想系左手力气小,所以向右手力气大来形象记忆,应表扬。)

  (2)完成96页做一做,和97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随机挑选代表,摆上实物投影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

  2、 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 解决98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 (设计意图:拖一拖的游戏,形象生动,学生喜欢,用动画的形式出示练习第1、2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用变式的练习,巩固规律。)

  3、 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不一样了。如果在银行统计时点错右漏写小数点会怎样?)教育学生做事认真细心。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学生对自己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评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教师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或全班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五)作业布置:

  1、 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预习97页,例2和例3,做书上98页练习第三题。

  附板书: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探索并归纳规律

  2、运用规律

  一位 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三位 1000倍。 一位 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三位 1000倍。

说课稿 篇4

  一、 说理念

  本课教学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运动技能水平而设计的。以保龄球活动为依托,结合本地小学体育场地特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配置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首先是创设打保龄球的情境,并由此导入课堂的教学中来,继而进行初步体验并摸索打保龄球的动作要领,然后以组织竞赛的方法进行打保龄球的练习,并从中体验成功,教学过程衔接紧凑,过渡流畅。

  二、说教材

  1、创编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属于低年级的投掷教材中地滚球掷准项目,教材以打保龄球的形式呈现,符合低年级教学的特征,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及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块场地、器材的合作精神,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的竞争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打保龄球活动中来。

  运动技能目标:在活动中通过模仿打保龄球,让学生体验并摸索打保龄球的动作,让大多数同学掌握打保龄球的动作要领,并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拓展到日常锻炼中。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学生上肢力量素质,并且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投准的力和空间感。

  社会适应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把握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体验、摸索打保龄球的动作要领

  教学难点:做到手、眼、脑同步,准确击打

  三、说学情

  本次的授课对象是兄弟学校——赤西小学二年级学生,学生大都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这个班的外来学生较多,普遍存在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明显。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竞赛法、评价法、激励法、指导法等,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品质。

  五、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摸索、探究学习、个人竞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现有器材,模仿打保龄球的动作,充分展示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场地器材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本地小学的体育场地及学校体育器材的实际情况,运用了学生熟悉的小皮球代替保龄球,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小塑料瓶作为保龄球瓶,教学器材简单,达到了体育生活化的效果。

  七、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常规阶段(3分钟)

  包括:整队、师生问好、常规检查。

  (二)、情境导入(5分钟)

  1、编排热身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

  设计意图:做热身操可以使学生各个关节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从心理、生理上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出示小皮球,引导学生结合小皮球及小塑料瓶,创设出打保龄球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导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想象力,创造了一种轻松又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打保龄球的教学活动中。

  (三)初步体验、摸索探究(12分钟)

  1、邀请学生展示打保龄球动作,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动作(2分钟)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打保龄球的动作,为后面的体验活动作铺垫,也给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2、让学生摸索打保龄球的动作,并分成五列纵队进行体验活动(10分钟)

  每队选一名同学负责整理瓶子(按事先画好的点摆放球瓶),整理瓶子的同学也应参与到体验活动中。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应是本节课的重心,学生通过活动探索出打保龄球的动作要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相互竞争、体验成功(15分钟)

  1、学生进行个人比赛(5分钟)

  每一排五人进行比赛,一次打倒个数多者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个人的相互竞争,教师及时予以肯定与激励评价,有效地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

  2、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进行小组比赛(10分钟)

  小组比赛计小组总分,每生打完一次在小黑板上记上相应的分值,总分哪组多者获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练习,小组间的相互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充分放松(5分钟)

  1、引导学生跟音乐自创动作进行放松活动。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后充分放松,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2、进行本课小结

  3、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5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一、关于课文

  本节课文是“古代社会”的最后一节,《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说课设计。它叙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空 间范围广,与本册课本涉及的大部分地区有关。教材头绪繁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内 容的处理上要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共五个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讲授前三目,第二教时讲授后两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后果 。

  (3)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

  (4)掌握“文艺复兴”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 成就。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残酷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

  (2)通过对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培养学 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历史论文《《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说课设计》。

  (2)在对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血腥本质以谴责和否定的前提下,对其客观作用加以阐 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及后果;

  (2)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的本质;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成就。

  难点:

  (1)工场手工业;

  (2)文艺复兴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

  1.自制投影片:

  (1)《14世纪的意大利》示意图;

  (2)《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

  (3)《文艺复兴的 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表》。

  2.挂图:《新航路的开辟》

  3.课本插图: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蒙娜丽莎》

  二、关于学生

  初中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 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 全面。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一)关于如何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怀着期待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 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本节导言这样设计:

  “这一节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节,内容繁多复杂,从时间上说,从14世纪一直讲到16世纪,从空间上说, 从西欧开始涉及亚、非、美三洲。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 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美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赤壁赋说课稿范文七篇

2.【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3.《离骚》说课稿范文

4.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5.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6.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9.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