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3 14:34: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

  二、研究物体的重力。

  三、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对地球引力的克服。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阅读了解、活动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本课内容。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故事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以前对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发现地球引力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阅读书上故事之前提出来阅读要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么?这样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前提下重新产生了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后回答老师问题,教师板书:一、苹果会落地 二、月亮不会

  环节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因为牛顿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书中写的很清楚,所以这一部分,我首先请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后,请学生说一说,对于牛顿的解释,你是这么理解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强调这部分的知识重点以及画出重力的方向。

  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内容: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么?从而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与重力赛跑。老师讲了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做,学生做完游戏后,老师问:你们赢了么,有的同学输了,为什么?输的原因一个是速度慢了,一个是手没有放在一条竖线上,学生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再一次体验到了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从而强调了重点内容。

  环节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了直接引入的方法讲述:牛顿对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的。哪个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拿出老师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装了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子,然后请一个学生紧紧握住绳子的另一端,然后使劲地旋转水杯,旋转前请学生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的一个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能注意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游戏后,教师提问:杯里的水为什么后来不洒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杯里的水就相当于月亮,人就相当于地球,拉绳子的拉力就相当于地球的引力,那你能试着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么?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将无法亲眼看到不易理解的现象用生活中能具体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牛顿对于“月亮为什么不落到地面上”的解释,就没有人类的航天事业,请学生看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人造卫星不落下来呢?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说课稿 篇3

  篇一:《塞翁失马》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塞翁失马》。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这也是该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质疑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这一点对初一的农村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的。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了我校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相关要求和模式,结合文言文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先备课组进行了认真深入全面的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针对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我做了微调。在教学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语文教改也

  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和少教多学、当堂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为了落实这一点,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面。本课利用课文朗读、故事视频都是探索高效课堂的尝试,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

  3、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地看待问题,并且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查工具书,基本读准字音,在朗诵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充分表达并有所质疑。

  3、启发式。通过讲故事形式,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看待问题应有正确的辩证的心态。 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因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答引出寓言这种文体,进而引出课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正音。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正确翻译课文。

  2、根据寓言文体特点,理解情节内容和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获知启智。

  四、初读,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听读课文,注意断读和字音。

  2、自由朗读,发现问题画,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3、集体朗读课文,明确故事情节要素。

  五、细读,把握文意

  自学指导: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全文,记下疑难问题,准备小组间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展示学习成果,小组轮流翻译全文。

  4、当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六、研读,探究问题

  自学指导:

  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一定都是这样吗?“变”关键点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示?

  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七、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塞翁失马”的体验?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

  好和坏?

  八、当堂训练 背诵全文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含“马”字的成语并在小组及班内交流。

  2、寻找积累成语中的寓言故事并与同学说说寓言蕴含的寓意。

  一、课后反思

  整堂课实践下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上完之后,心中有一种抑郁之感,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顺畅。后来听了童老师和赵老师的点评之后,我的思绪才渐渐明朗起来。原来我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二、整体性不强。

  整体性不强主要针对我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而言的。 我在讲完故事情节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寓意,在讲完人物之后又让学生说说启示。我本来设想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我们既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归纳寓意,又可以通过人物形象归纳寓意,我在想这样分开来讲学生是不是能够更加明确这两种方法。但似乎老师听了之后,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琐碎,好像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感觉,他们认为还是把他融合在一起更好一些,这样整体感更强一些。后来仔细想了一下,确实是融合在一起比较好一点。如果要强调归纳寓意的两个方法,我可以在归纳寓意的时候,顺势再点一下,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的启示,那么你是怎么获得这些启示的呢?(故事情节、人物)

  三、主线不够明确。这堂课有一个设计的亮点,那就是为塞翁

  这个人物添加表情。但我没有把这个设计用好。童老师和赵老师建议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作为整个课堂的主框架,辐射开去带动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一开始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会让我的课堂主线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在结构上也会更加紧凑。粗粗思考了一下,我是这样修改的。 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塞翁的三句话。自己思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能够有幸听到童老师和赵老师的点评,并且在听完之后,我能有自己的一些感悟,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备、讲这节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十三的语文教学经历,我产生了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和切实的困惑,斗胆提出,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教改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形成对僵化的教育理念的冲击,而不是照搬谁的什么教学模式,经验往往都有时限性、地限性,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纠结于该讲还是不该讲,讲多讲少的形式问题,而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课堂上能不能传达出精神的感召、情感的震撼、审美的魅力、语言的神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具有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决定了“教有定规,教无定法”铁的教学定律。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忽视语文课堂规律的改革创新无疑是南辕北辙。我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走向“活课”,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然后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每节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就是高效教学。为此语文老师该如何实现?

  篇二:塞翁失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塞翁失马》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编者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能从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终能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并强调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加强学生诵读文言和疏通文义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翻译《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四、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由复习文言文的特点(即:简洁,典雅)和学习方法(即:熟读成诵,用心感悟,积累词汇)导入,从而引出课题。

  (二)、简介寓言特点

  因为本课的体裁是寓言,通过集体了解寓言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过的寓言故事,使学生明白,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寓意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同时使学生明白,学习寓言就是从一个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四)、揭示题意,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塞翁失马》,即,边塞的老人丢失了马。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老人丢失马后的

  心情(伤心),那么文中的老人丢失马后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播放视频《塞翁失马》,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学习课文(教学时重点强调学习文言寓言的方法)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1).范读,强调字音。 ( 2)、多种方式朗读。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文言的语感,并能在读中初步感悟文义。

  2、用心感悟,见文知义(疏通文义)

  (1).尝试翻译字词。

  (2).用“五字”(加、减、调、换、猜)翻译法对照注释自译。

  (3).指导翻译。

  (4)、检查翻译。

  设计思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积累词汇,巩固运用

  设计目的:通过对文言词语的归纳,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4、分析故事情节

  (1)、同桌讲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2)、合作讨论:

  A: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B: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为下文探究寓意打下基础,能有感而发。

  5、探究寓意

  (1).合作讨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2).文中的其父是个怎样的人?人们又有什么高尚品质?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3).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设计目的:进一步升化课文主题。

  (六)、小结

  首先小结本文的寓意,然后引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设计目的:使学生对寓言的寓意和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七)、课外延伸

  1.走向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塞翁失马”的故事!

  2.畅所欲言:把你们刚刚说的某一个故事写下来吧!

  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时间的把握不好,由于前面过分强调文言寓言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后面时间紧凑。总之,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请领导和老师们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篇三:塞翁失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这既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能从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终能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互相合作,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从而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难点是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并说说你从中的学到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启发?

  四、说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进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据教材特点,我由《状元与乞丐》的故事导入,一方面是引出课题,另一方面也算是课外延升,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首先由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找出错误并画出课文中要需注意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纠正读音,接着教师泛读,学生默读,然后请一桌同学朗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一小组,自由探究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以及学习了这篇寓言后所受到的启发。通过探究可知,这个故事讲了塞翁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的.过程,然而这些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条件的,从而体现了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上课之前所讲的故事,从而得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生活要积极乐观,以及身处顺境时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以及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命运。

  (四)、讨论总结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六、布置作业

  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七、课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气氛沉闷,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的预习做得不够好,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我,我没能及时到教室给学生指导预习的重点,还有一点就是我对学情不够了解。总之,我的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请各位老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我园的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幼儿园体育室内有一根拔河的绳子,是当年亲子运动会家长队和教师队比赛时所购置的,孩子们对这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摸摸、弄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们便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围绕着绳子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玩法,不同的年龄也就创造了不同的奇思妙想,孩子的自创的一些方法,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活动。根据中班孩子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玩绳子的活动。本次《过河》就是根据孩子围着绳子跳来跳去所产生的一个活动。

  二、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常州市教研室20xx年下发的《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中,中班上学期体育锻炼目标第三条中也提到:中班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因此本次活动选用大绳作为主要教学用具,以《过河》游戏方式来发展中班幼儿的跳跃能力。

  本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园现有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景,利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活动中我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基础,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和动作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活动中难度的不同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觉

  三、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四、过程分析

  (一)、开始部分:

  收心热身阶段5—6分钟。

  通过建构活动场地——“池塘”,赋予幼儿特定的游戏角色,通过角色的变化——“蝌蚪的成长过程”的游戏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活动中来,同时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活动步骤:幼儿跟随教师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游戏“小蝌蚪变变变”。

  游戏方式: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慢跑)——蝌蚪长出两条后腿(伏地后蹬)——蝌蚪长出两条前腿(伏地做蛙泳动作)——变成青蛙(起立自由的模仿青蛙跳跃动作)——一串青蛙跳跳跳(集体排队练习)。

  (二)、基本部分:

  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15-20分钟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

  活动一、跳田埂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

  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敢于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从而为后续的活动作好动作经验的准备。

  在场地设置上为回环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统一动作练习方向,避免幼儿活动中的碰撞,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维持秩序的时间浪费。

  本环节预设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活动的开始部分,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层次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层次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

  活动过程:教师用平衡布道做田埂,并通过调整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幼儿在教师设置好的场地上,集体巡回练习,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游戏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助跑跨跳动作,激发幼儿尝试练习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二:“跳过小河”

  本环节通过游戏活动的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不断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

  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用绳子对折放在地上作小河,小河的形状为由窄逐渐变宽,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自由跳过小河,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幼儿集体跟随练习。

  第二次尝试:增加难度,通过下雨了,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

  目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河里游来了鳄鱼、对面田里出现害虫,小青蛙要躲过鳄鱼的捕杀过河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幼儿依次进行游戏。

  目的:巩固幼儿学习的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幼儿的活动情绪会因为鳄鱼的出现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三)、结束部分:

  放松整理阶段:3—5分钟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

  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2、帮助教师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活动结果预测:

  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是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的难度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课稿 篇5

  《通信连万家》一课是现代生活与现在科技的结合。课程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教材的特性。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内容编写的。基于课程目标与四下学期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我的教学的。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

  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因为是农村孩子有他的特殊性,他们的家庭没有电脑和网络,不会用电子邮件和软件聊天。对他们来说,知道这些高科技通信工具的存在和可以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这些目标可能对于城里孩子不上他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经拥有并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第一环节在这里起到的是铺垫作用,孩子们知道了从古到今的通信发展,更加能深刻感受通信的重要性。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古代的通信方式,他们觉得古人想的通信方式很有趣很聪明,也想试试,但一提到有急事时想用它吗?答案就是否定了。

  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着重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是如何运用的,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感受等,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现代生活因为有了通信而变的方便、快捷、高效。感受通信的无所不能,即可以进行天地间的通话,又可以挽救人的生命,震撼之极!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西塘旅游节为载体,让孩子发出邀请,尝试使用现代的各种通信工具。同时又创设情境让孩子也能试着使用现代的邮政通信,知道通信工具无好坏之分,他的存在就是为我们良好的生活服务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

  第四环节是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试教的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QQ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

  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通信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本节课我花得心思真的挺多的,因为这个话题农村孩子真的比较陌生,把课上得他们喜欢是挺重要,要时时刻刻的吸引孩子们,这样他们才会和你合作,参与课堂。了解古代现代的通信工具他们很好奇,自己去调查了。我把我的照片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喜欢,也知道了QQ这个时尚的网络通信。又出示了他们熟悉的西塘要开旅游节,闭幕式那天还有焰火晚会还是星期六,多方面的重合,孩子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各个都想参与进来,都想用通信去邀请亲友一起去。跃跃欲试!

  等到教师名片的出示就是整堂课高潮后的沸点,孩子们都拿起笔来记下的通信方式。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去使用通信和我联系,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和人格魅力的最佳体现通信连着师生间的浓浓的情意,连着你、我、他,连万家。

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品读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懂大意。生读生评。

  三、示例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句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悲”字。

  2.诗人为何而悲?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呢?

  明确:诗人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黄河之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一去不复返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青丝”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运用了反衬、比喻、夸张、起兴等你手法。

  3.“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如此感慨,诗人此时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

  提示:请学生分析课文注解一。

  明确:诗人此时大约52岁,“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因而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悲叹。

  4.诗人的悲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悲有何不同?

  明确:诗人的悲是悲而不伤,这与诗人受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影响有关。

  5.这两句诗如何划分诗句的节奏?如何读出诗人的情感?

  明确: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根据诗意,根据结构)

  重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调突出)

  缓急,“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慢一点。(表达悲情)

  语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升调读,(读出气势)“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降调读。(读出悲情)

  四、学生小结理解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订正。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五、学生自主赏析其它诗句,要求:

  1.自由朗读,边读边析。

  2.运用方法,品析情感。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师总结诗人情感。

  品读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七、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

  情: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愁

  读:把握节奏 把握情感 借助想象进入诗境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

  (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

  (3)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难点是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证明或判断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设置问题情景

  [引例]学校准备建造一个矩形花坛,面积设计为16平方米。由于周围环境的限制,其中一边的长度长不能超过10米,短不能少于4米。记花坛受限制的一边长为x米,半周长为y米。

  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求(1)中函数的最大值。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⑴第一问为了复习回顾函数的表达式;

  下载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1)”说课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1)”说课设计、rar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1.关于学会感恩说课稿范文

2.关于《蒸发》说课稿

3.关于《蜗牛》说课稿

4.《离骚》说课稿范文

5.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6.关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7.关于《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8.关于《观沧海》说课稿

9.关于《化石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