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征文

时间:2021-07-09 13:24:59 征文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征文范文(通用1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征文打过交道吧,征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开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知道征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书征文范文(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读书征文范文(通用14篇)

  教师读书征文 篇1

  书店里,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抱着女儿选的书,女儿幸福的笑脸,还有那淡淡的书香,让我沉醉。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哪买得起书啊,记忆中只是抽屉里那本被翻了无数次缺页的小人书。第一次,看到厚厚的书,大概是五年级了吧,哥哥高中毕业那年暑假,拿回了一本汪国真的诗选,清楚地记得,书的背面印的是《热爱生命》的节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默默地记在心里,并偷偷地把它抄在了日记本里,让它伴随着我求学苦读的日日夜夜。

  考取师范之后,闲暇时间,我第一次去了叫图书馆的地方,那里的书多的让我吃惊,突然之间,置身于那样一个干干净净的书的世界,里面除了书还是书,除了安静还是安静,我震撼了。于是,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在那些书架前穿行,怀着敬畏和憧憬,将目光从一本书挪移到另一本书上,然后用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那些散发着水墨清香的扉页。

  一方安静的角落,一本赏心的书籍,还有一个沉醉书香不知倦的我。

  《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的一生经历过穷困潦倒,也体验过富裕和显贵,但他能始终如一地一心向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简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获得幸福,让我懂得尊严的重要;鲁滨逊在荒岛独自生活了二十几年,他面对困难时的毅力、恒心、积极乐观感染了我......

  朱自清的作品,让我走进一个柔美的世界。梅雨潭醉人的绿,灯影里的秦淮河,月光下柔美的荷塘,激起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路遥的书,将我带进了一个平凡、充满奋斗力量的世界。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公平的。林清玄的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他的文字犹如一股凉风,让我浮躁的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一篇篇动情的文字,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语言,总是打动着我,丰富着我。

  书,读着别人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品读出书里的真善美的同时,也会完善提升自我。

  转眼毕业为人师了,成家了,家庭事业,整个人变得忙碌起来,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办公室的桌面上也少了一些文学的气息,多了几分枯燥的理论书籍。怎奈只能 “偷得浮生半日闲 ”,挤出时间慢慢享受读书的乐趣。

  现在,看着小小的女儿对书喜爱,再看看书店里静静看书的孩子们,心中暗喜,因为我知道,如果人的一生有书相伴,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宁静;少一些庸俗,多一点文雅;少一些无知,多一些智慧。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成就幸福的人生。

  牵着女儿的手,走出书店,阳光温暖地洒在怀里厚厚的书上,我们相视而笑。

  让我们一起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让书香弥漫美好人生。

  教师读书征文 篇2

  大概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本书,它恰到好处,或是安慰,或是证明,或是希望。《教师人文情怀》是一本汇集钱理群、余秋雨、吴非等教育大家的散文集,是一本平实的充满禅意的教育小品,语言温和柔美,浸润着真情实感,每次捧起它时,眼中都有持久的温润。

  我想,正在这个时候,浮躁的明朗夏日里,让我足够平静的,已经不是一杯茶,不是所希冀的目标达成,不是固执的自我坚守,而是一种参透,一种贴合之后将心灵带到更远处的沉默指引。或许是吧?仅仅是些微细碎机缘的不断到来。

  昨晚睡前小读,泪水滑落,静默,心中升起体会,便用本子记下。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前两次是大致浏览,心中未起太大涟漪,温温疲倦至极的心,读着读着,所有情绪如游鱼一般沉下……

  读此书的过程,如同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更是追寻教育本质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爱”字。围绕着爱谈了很多理论和经验,归结一点,师道即是人道。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放在教育中,何尝不适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谓之立志。作为教师,当爱教师职业,而且,三百六十行,独爱教师这一行。春去暑来,心无旁骛,披星戴月,一心奉献。勤勤恳恳传道,一丝不苟解惑,冰清玉洁育人,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教书育人的田地里辛勤耕耘。

  在书中我读到了张海宏老师对教育的执着,他写道,“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与学校紧紧相连,乐也罢,苦也罢,总是难以割舍。”我读到了熊瑞霞老师在《奉献并快乐着》一文中写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在此情此景中所有的辛劳都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如果有人问你最初的选择,你还愿意当老师吗?因为在我们的人群中,“没有达官显贵的子女,没有高层知识分子的伴侣。”选择了教师,即是选择了责任。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对事业有一股痴迷劲、有一颗赤子心。钱理群老师在《我的教师梦》中有一段话“不管怎样,反正我要当老师,我要教书。明知道这是一个梦,还要做。因为这是美丽的梦,没有梦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人说这是痴梦,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及无可奈何,又十分美好。教师就该是‘只管耕耘,不顾收获’。”读到此, 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虽然他的外貌变老了,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那股精神头儿,“永远年轻的”感觉。

  读到张玉蓉老师写的“‘叽叽喳喳’,那是孩子们欢乐的声音,那是孩子们生活的语言。我的孩子们也喜欢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我也愿意听,用我敏感又激动的心静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孩子的世界是空灵、纯净的,听孩子们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那是赐予我们教师的福分。”读到此,我看到一颗赤子之心,尽管她年纪渐长,却愿意走进孩子的心,与之共振、共鸣。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张老师、钱老师深爱着教育工作,为之探索、为之倾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谓之顿悟。我们为做一名好教师下很大的功夫,为教材所左右,为现实情况所左右,经常被弄得摇摆不定,当我们蓦然回首中,或许会豁然开朗。

  怎么样的教育美丽?简单就是美!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是成就“人”。原来“没有神,也没有兽。那么,让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中,好好地做‘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时刻有‘人’。”正如曹子方老师所说,“每一位教师要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而非当做学习机器。”正如李辉明老师书中所说,“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

  当你还在为白天课堂上孩子的调皮而生气时、为班级的评分排名烦恼时,或许这些话会让你变得如清泉般透彻、大海般包容。接下来的事情迎刃而解、得心应手。这“蓦然回首”是“独上高楼”的积累,是“衣带渐宽”的硕果。若能在“独上高楼”中矢志不渝,在“衣带渐宽”中孜孜以求,自然能在“蓦然回首”中品味喜悦。想至此,欣然入睡。

  第二天清晨,悻悻然醒来,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迟来的幸福似海深。我的心在刹那,如莲花次第绽放,富足而赞叹。

  教师读书征文 篇3

  暑期,捧起《给教师的建议》阅读的时候,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被打开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了精神的丰满和意义的充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的确,《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是我们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写就的,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它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的提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动具体,很有说服力。

  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上课置终日劳累于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他们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上进心,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拖拉、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

  部分的后进生由于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经形成了了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感到做一名好学生真难,自己不适合当好学生,因此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知难而退”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严重阻碍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加以启迪,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则是解决这一心理的妙药。给他们讲述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怕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奋进的事迹启发他们,让他们从这些先进事迹中受到启发、受到感动,从而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下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平时还要多和他们交心,同他们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目标,讨论现在努力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老师和一直和他们走在一起。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教师读书征文 篇4

  近日,借着暑假教师读书活动的热潮,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一书。读着它,如同聆听一位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令我感受到大师所特有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浸润着我的心灵,充实着我的头脑,使我懂得了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教育的春天。

  十一年前,我头顶“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光环,满怀着美好憧憬和雄心壮志走上三尺讲台。准备在这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里描绘自己五彩的人生。然而,面对着淘气任性的孩子,面对着叠叠批不完的作业,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琐碎。我迷惘,我失望,我彷徨,我问自己:这就是我美好的人生吗?这就是我的志向吗?渐渐地,憧憬成了泡影,身上的棱角也被磨平了。教书育人不再是我的“世外桃源”,成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职业。

  如今,读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这一书,我感动,我惭愧,我醒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当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曾经问自己,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回答是: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即是书中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爱学生的最好解读。读着他们的动人事迹,我震撼了。虽然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海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再到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等论述都论证了这一点,但我敬佩他们都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如阮超力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塑造人格,以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和踏实的作风,甘做绿叶,与学生融为一体,互助互爱。一切美丽源于挚爱的孙红飞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爱的真谛。叶杰梅老师为了挽救喜欢网络、痴迷游戏、聊天、BBS灌水的学生,繁忙的叶老师学会了发贴,与他们网上聊天,终于把他们带出了网络……每位优秀班主任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因此,我懂得了,要做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啊!而一个人只有在他懂得爱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我懂得了,我站在教室中,不是因为职业,而是为了事业;不是因为索取,而是为了奉献。我不再迷惘,失望,彷徨;我懂得了,“境由心造”——我的双眼看到的世界美不美,都完全取决于我的心境;我更懂得了,惟有以教师晴朗、美好的情怀,才能给学生阳光,健康的心境。师生之间才可其乐融融,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我要用生命,用爱心去呵护我的学生——把我的烦恼,抱怨都化作对事业尽善尽美的孜孜追求,化作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同事发给我一则短信:小时候把“English”,读成“应该累死”的人,最后成了老师;读成“应给利息”的,最后成了银行家。是啊,老师的工作确实劳心劳神,身心俱疲。但有谁能说老师是不幸福的呢?“亲其师,信其道”,“情通则理达”,情感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为人师若能从爱心出发,以爱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孩子们,你将会从他们身上获得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拥有着一片绿洲!因为有爱,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这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的事迹中,我读懂了,师爱是一种幸福的心情,我更领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拥有爱,我们就拥有了“春意盎然“的心,拥有了教育的春天!苏霍姆林基说,去爱所有的孩子们吧,那时天会变宽,地会变广,一个简陋的教室也能成为人间最美丽的地方。我会永远铭记苏霍姆林基的教诲。永远铭记这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的感人事迹,以他们为明镜,时时鉴察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爱心激励每一个孩子上进,赏识每一个孩子的才华,让每一个孩子参与,期待每一个孩子能获得成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回此中来。”我庆幸自己在今年盛夏政治学习的日子里,在阅读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的日子里,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重拾了我的教育春天,那就是师爱!

  教师读书征文 篇5

  做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教师读书征文 篇6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天天与小学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我们天天干着这些不起眼的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我们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细节。上学期期末我购买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作为本学期我自学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运用的知识。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拒绝浮躁》一文,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中和信任。在这里还有一句话是西方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个班级,要想把这个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求学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学生最后都达到要求,并进一步养成习惯,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级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讳的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开始急着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这样时间一长,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说实在的,读书的感觉真好!开阔视野、净化灵魂,百利而无一害!最近几天我才静下心来,经常翻开《细节决定成败》读一读。最初,感觉里面的事例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但细细品味,才真正感觉到书里面的每一个事例都影射处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谛:"把小事做细"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关键。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需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每当翻开这本书,必然想起一句话: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仔细阅读后发觉里面也渗透着一种理念:节约也可以决定成败。现在国家正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学校也是如此。要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教师读书征文 篇7

  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在茫茫的夜色中显得那么独单,却又那么闪耀。夜色于许多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意义,也许是劳累后澡堂里的那一席小榻,也许是忙碌后饭桌上的那一杯老酒,也许是辛劳后电影院里的那一场视觉盛宴。但于我,夜色是营营逐逐后枕边的那一本书。

  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有喜欢的读书时间和读书场合,我喜欢在深夜读书,等这个城市的喧嚣淡去,埋下所有的亮灯,唯有床头那一盏小书灯发着微弱的光芒,此时捧一卷书,似乎将夜色翻开,走进了另一个别样的世界。

  挣扎在红尘之中,许多生活的无奈充斥每一分秒,奔走于每一缕光阴让灵魂变得麻木,被红尘中的喧嚣浸染,再也没有一丝的安宁与澄净。如何于世间求一份宁静,寻一片净土,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都在寻找答案,殊不知非非想想皆空幻,卷卷书香是良药。无数学者都曾经谈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我看来读书其实并不重要,只是不可缺少,因为读书是麻木灵魂的救赎。网络上很流行这么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让“灵魂上路”是一个人精神家园没有荒芜的表现,换言之只有读书才能让精神家园永远苍翠美丽。

  那么,如何读书呢?首先,读书需要心境。只有在内心的烦躁过后,在外面的诱惑远离后,才适宜读书。这是我为什么选择夜里读书,因为茫茫夜色是世间最好听的安宁曲,无论多么悲伤,无论多么兴奋,无论多么苦痛,无论多么快乐,在夜色中一切都会平静下来。心田似乎回到刚刚降临世间的那一刻,无波无折。此时读书也是最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于夜色中给自己插上翅膀,脱离尘世的因因果果去寻觅另一番别样的风景。心境到了,书味亦有了。

  其次,读书需要挑一个好的时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挑一个最适合自己作息规律的时间去读书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工作一天之后,我的身躯虽早已疲惫,但是精神到了晚上却高度亢奋,无需咖啡提神,大脑也能快速运转,此时读书无疑就如干燥的海绵沐浴甘霖的洗礼,文字似乎就像跳跃着的音符在脑海里奏响属于自己的绝唱。挑一个好的时间,读书会变成世上最美的享受。

  最后,读书需要伴侣。古人读书都有伴侣,一杯香茶,一琴妙音,一杯老酒,这些受无数文人墨客青睐变成读书之伴。我最钟爱的读书伴侣是一杯凉白开,读书入了神,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好学的孩童,他们有的比较顽皮,一会就倦了让眼皮打架,喉头也略有干涩,此时喝一口凉白开,似乎整个身心都舒展开了,小小的疲劳、微微的干涩早就消失在氤氲的空气里,一切又都归于宁静,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去了。

  读书,心境到了,时间恰好,伴侣钟爱,那么一切就美了。

  读书,是世间最简单的事,也是时间最难的事。因为世上的书千千万,如何找准自己的口味如捞针于大海。其实选择书,就像选择饭菜,无论口味多么刁钻,总会有你的菜。爱读书,更要爱挑书。我特别喜欢徘徊于书架之间的感觉,那感觉无比惬意。挑适合自己读的书,读自己需要的书。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低俗文学也开始“登堂入室”,不会挑书的人往往将这些视若珍宝,殊不知这些并不是救赎灵魂的灵药而是麻木精神的鸦片。挑书,就是要挑经典,挑那些经受住时光洗礼、世人审阅的经典读。只有这些书里的世界才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才有新奇美妙的风景。

  又是夜幕降临,每一个夜色都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我依旧如往常般,亮起床头的小书灯,喝一口床边的凉白开,捧一卷书,似乎翻开了茫茫夜色,走进另一个世界去救赎自己的灵魂,让灵魂上路。

  教师读书征文 篇8

  在小学教育界,有一种"35岁现象"的说法。业界普遍认为教师一过35岁,就转入中年教师的行列,再也无缘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教育人生就此平淡而过。我也是这个行列的一员,曾经也为自己的青春年华悄然流失而感慨,也曾经把自己心中澎湃的教育热情用冷水浇灭。今天,当我再次读到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后,又一次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打开书的扉页,我看到了关于管建刚的介绍:

  管建刚生于1973年,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学科带头,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教师之友》《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研究》等全国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著作,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习作200篇的记录。

  和管老师相仿的年纪,和管老师一样的追求。我也一度在教育科研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曾经是《中国教师报》论坛的版主,曾经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的特约研究员,曾经是《语文周报》社特约编辑作者。在管老师发表过文章的报刊上也曾经发表过数十篇教育教学文章,所教的学生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发表和获奖,"赵永攀"这个名字也曾经在网络上受到诸多教育同行的追捧。而这一切曾经拥有的激情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消磨。

  细细品读,管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八条建议不就是我曾经所追求的吗?年轻的岁月在消失,但是教育的职业却永远也不会改变。已近不惑之年,我该如何做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自己所曾经追寻的梦想?从《不做教书匠》中,我找到了今后要奋斗的目标。

  做一名睿智者。管建刚说"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智者--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的确但凡有成就的老师都是诗书堆积起来的。王崧舟老师谈到读书时说:"人的生命有三个:生理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的成长主要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薛瑞萍对读书的看法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教师的语言魅力从何而来?读书--日渐不断的读书。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如何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只有迷恋读书的老师才是有魅力的,才是教育的智者,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受到书香的熏陶。

  做一名仁慈者。所谓仁者,便是宅心仁厚的人,对人对物充满爱心的人。年轻时总爱对学生发脾气,现在虽然有所收敛,但是也不是会冷若冰霜。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曾经教过的学生的短信"赵老师,这一年,让您辛苦了。喝口茶吧。噢,对了,别老板着脸,笑一笑,十年少啊!"我自认为对他们还是比较和蔼可亲的,不料在学生的心中还是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使我想起了三年前在一个学生身上的一件事情。那时,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惹是生非,很让老师和同学们反感。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对其没有什么好脸色。在这种环境下,我觉得这个孩子过得很压抑。一次,带学生去春游,那天大家都很高兴。我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拍照。第二天,这个调皮的孩子母亲来学校接孩子,她告诉我:"昨天孩子回家特别高兴,他说今天赵老师对他笑了。"我的心不禁一振。一个随意的微笑居然带给孩子如此深刻的印象。"年轻的老师们,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你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率却提高了。"这是管建刚老师在书中对老师们的忠告。我也从中很受教益。笑对学生,做一名仁者。因为仁者无疆。

  做一名谦卑者。管老师在书中的一段关于水的论述,让人颇受启发。他说:"水有了柔性,于是一切阻挡的大石头都被它磨去了菱角。每一条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条大河都是蜿蜒曲折的。"我们一直认为勇往直前就是锐气,披荆斩棘就能成功,其实不然。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很快就会翻卷,从而失去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真正的成功者,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谦逊,就如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因为它比哪一条河流都"站"得低。管老师的论述让我想起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王老师的成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王老师总结他的人生分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有的却是大量读书,大量听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而且有记录有反思。我曾经去杭州拱宸桥小学拜访过王老师,王老师谦逊的态度着实让我感动,在和他告别时,王老师送我出门,他双手合十,很善意地和我道别。我似乎读懂了王老师成功的秘诀。洗去铅华和浮躁,不断地修炼自己,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自卑。我想,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做一名开拓者。有一位商业人士讲,你必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神商业的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地心态去关注和学习心的知识和技能,也将被教育淘汰。所以,在教育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做一名勇敢的开拓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管建刚老师自己本身就可以现身说法。18岁教书,26岁发表教育文章,32岁出书,35岁被评为特级教师……唯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才会有如此的成就。从管老师的"魔法作文",可以看出一条奇异的作文探索之路。办班级《评价周报》,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在这8年"抗战"期间,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学生被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10多万字。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开拓进取,锐意创意,才是一位教师永不停歇的活力所在。

  读完《不做教书匠》,心中陡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的确,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已经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家。失去了这个家,我们的人生将一无所有。为了让我们的家变得更加温馨,我们唯有用自己的睿智、仁慈、谦卑去努力开拓,不断攀登,直到永远,永远……

  教师读书征文 篇9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如是说。何詐麻说:阅读是为了追求真理。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造。巴丹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生……不管谁怎麽说,都是在强调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作为靠知识“吃饭”的教书人,首先更应该是个读书人。我谈不上是个合格的读书人,但我努力在朝读书人的方向努力前行着,因为我感觉到了自身的浅薄,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在向读书人成长的路上,我也在努力和我身边的人相互搀扶前行。

  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除了教育专著,我也喜爱一些名家的小说、散文、诗歌,如《山楂树之恋》、《文化苦旅》、《繁星·春水》等等。每当恬淡的黄昏,或是静谧的夜晚,我会倚在床的一角,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默默地品味。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一天工作的疲劳和一些生活琐事的烦恼便顿消大半。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

  我坚信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是我们拥有思想的最佳途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指出:“人类的精神高峰是没有办法跨越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跨过去。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精神成长,因为上一代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一代人复制的,只有阅读,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人的物质财富是可以保留在这个国家的,就像我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永远保留在那里,但是,精神文化遗产需要每一代人的对话、学习,才能不断获得,这是永无止境的精神长城。”一个有思想、有精神的民族必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犹太民族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说实话,我并非是阅读的忠实坚持者。因为,在平时的日子里,我们都能找到很多理由作为不阅读的借口,比如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太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家庭生活负担,工作很辛苦,而且我们用现在掌握的知识来教学生也基本能绰绰有余了,还有我们也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记忆力也减退了,等等。然而,我仍是教师阅读计划的积极拥护者。因为,我以我十年来间断性的阅读经历体验到了阅读对一名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不容小觑的。

  虽然我们教师的舞台是狭小和平凡的,但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我们绝不能让思想和精神被限制和固定,我们要保持思想、精神的独立与创新,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思考、践行,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途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攀登、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是我教育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师读书征文 篇10

  从教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对于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体会到: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认识到教育教学中,书本是我们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育、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书的生活是清贫的,从事教育教学多年,我无法跟他人一样享受到奢侈的物质生活,但我学会了读书中获得最大的享受。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收获很大、感触良多。通过读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我进一步知道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1.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2.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3.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4.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这些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书中还提到学习的首要目的是“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掌握了结构,就获得了运用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的能力;然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基本概念,把它们当作认识和攻克其他问题的基础,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解决“知识爆炸”时期的知识需求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同时,布鲁纳把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态度及基本方法作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见解是正确的。因为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教”,而且还要重视“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本长”的科学的原则。用“认识论者”的一句话说,那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学”,这就是说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灵巧的钥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读书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读书更是我教育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教师读书征文 篇11

  说老实话,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繁忙,真的很少时间静下心来看一看书。尤其是看一些教育理论专著,真的有点力不从心。或许是因为教育专著太专业,有些理论比较高深和枯燥,或许是因为自己真的有些懒散。总之,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总是提不起精神来。但我也懂得读书的重要,懂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是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当今年的“多读书·读了书”活动开展时,我从心底里欢迎它的到来。不过,认可的同时,心里又变得矛盾。时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正如名人所说,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关键是一面对那些高深的纯理论的专业著作,我总是绞尽脑汁也无法理解。好不容易读出点意思,却总是无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所以,我决定先读一些比较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教育随笔.

  别说,我的运气还真的不赖。随手一翻,居然从学校图书室找出了好书,那就是由“立体教学”的创立者、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老师编著的《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这本书是孙春成老师对语文教学思考的心血结晶,从教育理念、教学素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侧面,阐发语文立体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就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谈自己的见解,一事一议,有理有据,发人深思,又有很强的操作性。随笔短小精悍,朴实通俗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读着读着,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让我感同身受。好像从教十年以来的一些所得,一些困惑,一些真真切切的体验被孙老师总结得淋漓尽致。它好像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真实的写照。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夹杂着深深的折服。陶醉的同时,我对未来的语文教学充满了信心。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开画卷,师生和谐,享受课堂,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学生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和绝对自信,激烈探讨中一涌而出的创新思维,灵感火花,声情并茂的表述,琅琅的读书声,一切的一切,鲜活地跃然于纸上。此时此刻,我深深沉醉其中,不,应该说是惬意的享受。

  轻轻地翻阅那薄薄的纸张,细细地品位其中的内涵,略有所得。当我的眼神停留在28页的时候,醒目的标题和实实在在的举措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教育教学中,多少次的实践证明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联系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作文教学,我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迫不及待地想把心中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

  曾几何时,我特别关注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意过这样一些文字: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我也曾认真地思考,上述的文字表述虽然不一样,但字里行间抒发着同样一种情感,呼唤着同样一种声音:乐于表达,乐于交流,易于动笔,培养和增强写作的信心。这些敏感的字眼触动着我的神经。是啊,一向让学生害怕的作文,让教师为难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沉重的包袱,一块病。怎样让枯燥、抽象的作文思想变成畅快流淌的文字?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这谈虎色变的作文?我们曾经一直在为此思考,琢磨,追求。尽管我们尝试了千方百计,在每一次课堂上做了一次又一次有意识的渗透,但我们学生的作文似乎没有大的起色,学生对待作文的情绪没有太大的改观。这不禁让我们的心凉了一大截。联系这些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我们把目标定得太高了?是不是把作文教学搞得太空洞了?

  现在回过神来,再来读读孙老师文中的一段话:为学生提供在学校自我实现的机会。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社会需要,教师和学校如果较多地为学生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机会,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比如适当的竞赛、评比、有关的兴趣团体,课堂上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或一次竞赛获奖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似乎又有了新的感触,脑子里也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场景。

  场景一:我现在接受的班中,有一个全校熟知的学生——苏豪玉。虽说上六年级,但是她每次写作文时,脸上总能看到灿烂的笑容。写出来的作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快乐的童年。这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理所当然地成为班中的凤毛麟角。回忆以前翻阅她的作文时,董建军老师总会在她的作文本上留下热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励;回想她的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我都陪在她的身边,帮她发现和挖掘一些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等她写完的时候,我总是给她检查一遍。不管有多忙,这几乎成了我的一项家庭作业。遇到她提问或不足的地方,我总会委婉地提一些建议,帮她攻克难关;又再一次回想起我曾经了解到的情况:三年级的时候,苏豪玉的作文常常被作为优秀作文读给大家听。我不禁产生了思考:“虽说苏豪玉是一个个体,但是整个班级不就是一个个体组成的吗?我们难道不可以从个体入手,从局部入手,让星星之火燎原吗?苏豪玉母亲重要的角色是家长,一个很出色的母亲,但她何尝不是代表一个老师呢?我们可以从她的家庭教育中得到一些启发。动员家长,让家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把她耐心、科学地辅导个体写作的有效方法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场景二:去年我到南街小学学习培训时,无意中听说苟丽老师说起她所带的六一班同学都比较喜欢写作文。她班里有一本优秀作文集,里面收藏着全班不少的作文,学生的习作热情很高。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本身对作文教学特别在意,正愁找不到好的对策,有此机会,怎能轻易放过?于是,我有意地询问了苟老师。她告诉我,她班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持得挺不错。因为她往往带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她让学生去观察树叶,触摸树的脉搏;让学生去抓蚱蜢,玩蚱蜢,并且要玩出花样来;她总会让学生推荐好的作文进入班级的作文集……听她这么一说,与其说学生在写作,还不如说学生在玩中享受了表达的乐趣。随后,我专门翻阅了她班学生的作文。同样是写野炊,表现情趣的角度却各不相同。有的写争当厨师的自卖自夸;有的写同学间调侃的乐趣;有的写调皮同学在野炊中制造的情趣……角度不同,内容有趣,难怪她的学生会那么喜爱写作。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挖掘生活中的情趣,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剂良方。当然,方法绝不仅仅是编优秀作文集。

  场景三:上一届毕业生中,我班有个叫陆佳敏的学生。五年级时写作水平还处于一般,对写作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六上年级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把学到过的、课外搜集到的好词佳句、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自己曾经看到的课外读物中一些描写星空的词句用到了作文中,用得也比较合适。我当即评语:“学以致用,难能可贵”,并当众朗读了她的文章,并建议投送《今日大邑》。一送,还真被刊登了,她的脸上笑开了花。我也看到了她心中燃起从未有过的斗志。从今以后,她一发不可收拾,更喜欢看书,更喜欢运用,更热衷于写作和投稿。尽管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顺利,但是她无形中已把看书、写作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了。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多次在班中朗读。升入初中以后,她利用一个空闲时间来看我。她自豪地告诉我她的作文被老师打印成铅字,作为范文,提供给全班欣赏。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她对写作的那份热情。

  场景四:记得曾经与黄宪红老师教过平行班。她带的六(2)班中有一个姓张的写作困难生。写作动不了笔,不知道写什么。好几次,我都看到黄老师把这个学生带到办公室,启发他寻找素材,耐心地指导他一句一句地写,一段一段地写,带领他实实在在地了解写作的过程。没想到后来,我竟然看不到他进办公室的身影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作文本上,语句慢慢地通顺了,过程越来越清楚了。我不禁瞠目结舌。这不是一个奇迹吗?看来,老师真诚和不放弃,脚踏实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帮学生走出了害怕作文的阴影。

  为什么让他们在习作道路上走上了成功之路?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刺激我所学生的未泯或沉睡已久的写作兴趣,踏踏实实地做好作文教学的每一步,帮困难生重新树立信心。多一些机会,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帮助,让我们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读书征文 篇12

  我读书慢,从小缺乏阅读训练,没有读书的童子功。我生长在湘西山区,祖上虽有读书人,但到了祖父、父亲一代,书香气脉已经很弱了。

  我小时候,家里只有算盘和账簿,没有经史子集之类。

  那时乡村几乎找不到书。有天,我在大哥床头发现一本残破的书,繁体竖排,书角翻卷,纸质蜡黄,很多字不认识,我即半认半猜,隐隐知道一个叫宝玉的人,同一个叫袭人的做了什么事。那袭人应该是个女的,书里用的人称却是“他”,很让我不解。

  我真正开始阅读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了大学。我上的是家乡一所专科学校,如今改名叫怀化学院。刚进校,老师发给我们长长的阅读书目。可是进图书馆去查,很多书都是没有的。市里有家小小的新华书店,别说书并不多,哪怕有书也掏不起口袋。我星期天会去书店,假装找书却在读书。有年为了应付考试,跑到街上看了几天连环画。那时,很多中外文学名著都有连环画。同学见我复习时很轻松,问:这些书你是哪里看的?我道破天机,引得很多同学上街看连环画去了。

  倘若谁从图书馆借到了书,就要在寝室里周转完了才还回去。当时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个规定:借书时要注明计划还书时间,大概是为了加快图书周转之故。如此就苦了借书出来的同学,注定是要冒着挨批评的风险。记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就是从寝室同学手里拿来看的。傅雷先生的译笔,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拿在手里,纸张泛黄发脆,散发着淡淡的霉味。那部书给我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冲击,至今回忆起来仍是那么鲜明强烈,仿佛雷电与鲜花同时迸放出炫目光彩。我对音乐、对友谊、对爱情的启蒙都来自于它。我还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一些话,比如“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等于虚度一样”;“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杀人犯”。那时候单纯,一部小说,一句名言,真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

  我最初喜欢的是读外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斯汤达、哈代,等等,大凡图书馆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在所有这些外国作家中,影响我至深至重的是托尔斯泰,在他那里,我领悟到伟大的文学家,必须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突然有天,我对外国文学失去了兴趣,回到对本国文学的热爱。从先秦文学开始,原先是因为需要考试,死记硬背的功课不得不做。现在重新爱上它,终于找到手不释卷的感觉。曾背过《论语》和《孟子》,还算有些许心得。也硬着头皮读《易经》,终究没有读进去。都说老来读《易》,我想再过30年可能都不会去读。读得最多的当然是《红楼梦》了,还值得一说的是曾伴我多年的那套《红楼梦》,开本不大,一共四卷,绿色封面。它是我多年的枕边书,直翻得封面脱落,书如卷云。我工作之后,有回去印刷厂印文件,我巴结一位女装订工,请她帮忙重新做了封面。女工很用心,拿做账簿的硬皮纸,把我的破旧《红楼梦》装帧一新。她还把内页整理了,切去少许边白,书角不再翻卷。可惜,那套书被人借走,杳如黄鹤。

  教师读书征文 篇13

  在等待中细听花开的声音,在品尝里静观茶叶的沉浮,水一样幽深的风景里,他们的文章如音乐般回荡,纵使斯人已去,但我们可以在这浩瀚如海的“世界”中寻得见他们,二手中的书籍有记载了那过往的一幕幕…….

  (一)

  自皇帝开始,到汉武帝南征北战,历史如同流水,细细的敲点着那过往,那如烟般缭绕的往事。《史记》带我们走入了那段历史——铮铮铁马踏梦而来,后宫佳丽莺语争宠,忠良小人弄堂争策……

  胜者为王,《史记》记载的那些,无论是真是假,亦带着作者的主观思想,但不乏被称为中华诗学,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它的文学细腻,语言流畅却又并不做作。笔触中无不让我们了解司马迁的为人,个性,亦有那赤诚的汉家魂。当然,在当今的《寻找失落的历史年表》一书中指出《史记》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但就文学方面的成就,又有哪部经典可以超越这千年以前的绝唱?

  (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了《纳兰词》只有这句话在我头脑中久久不能抹去。人生之道又怎么可以轻易吐出,况且是这位相爷公子,皇帝的御前侍卫,斯文清秀却又短命的公子哥,生于富贵之乡,成长与贵胄之间,这样的生活却没有让这位翩翩公子眉宇舒展过。也许人生过于沉重,也许……

  人生之中,思索人生。我不指望如纳兰那般,我亦并没有兰心的智慧,我反复思索着“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只在这里道出我对人生的看法。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人的生命是顽强的,在逆境中后起博发。而人生又是奇妙的,事事难料却真的让人乐在其中。人生如舞台,我们在上面拼命地吹拉弹唱,或是找个角落缩在一边,形形色色的看客,而我们又为了什么?大千世界,我们之中不乏为钱财而来,为利益而往之的人,而且比例是巨大的。我不是圣人,我也不想找个清幽之地,了此一生。我亦不想修禅养道,面心向佛。我是个俗人,只想在自己的舞台上风姿勃发,赢得掌声与鲜花。我也不想坐在阴暗的角落里,因为人生只有这么一次,我不相信异度空间,所以要精精彩彩的活。“只如初见”,太过幽怨,所以要活得精彩!

  (三)

  高中的时候看小说,同学们喜欢读言情的,架空,穿越的,而我只喜欢三毛的那些游记,《哭泣的骆驼》《稻草人笔记》《我的宝贝》,那个通灵的女作家把我一次又一次带向那无边的撒哈拉,又把我带向神秘的南美,玛雅的文明,神奇的湖泊。三毛的人生可以说是相当的传奇与丰富,她的人又如文章,表面上淡淡的、轻轻的,而真正的却如同那神圣的火焰,热烈而又让人温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虽没欢庆,我喜欢她的笔触,点点滴滴却见真情流露,不掺杂半点杂质,不染半分污点。如此干净的人生却在艳盛之后骤然死亡。因为她的纯净,她的美好,却容不得那伤痕累累的记忆。

  (四)

  书与人生相互缠绕在一起,坐着的人生与作者的文章,笔触之间让我们读懂了他们的心境与人生的沉浮。而这些有如指路的航标,在静静的无航标的河流上给我们引路。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

  (五)

  茶沉茶浮,花开花落,心情积蓄,味道几何,书籍与人生,让我们活得更精彩。

  教师读书征文 篇14

  曾几何时,同事们聊天时,多了些读书心得,少了些家长里短。通过读书,使我了解到徐斌成长的艰难历程,华应龙走过来的一路坎坷……更重要的是是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了信念,勾画了自己的成长蓝图。

  谈到我的读书生活,追根溯源应从中学时代说起,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人物传记《贺龙将军》,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贺龙将军拿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接着受个人喜好的限制,我陆续读了写评述类的书籍,如:《三侠五义》、《隋唐演义》、《大、小八义》等等;到初三的时候我又开始钟爱起来武侠小说啦,和所有的人一样,可以说毫无选择的,无目的,接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像金庸、卧龙生、古龙、梁羽生等的作品几乎看了个底朝天,如果说当时有什么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作文写好,自己写一部同样有着惊险历程的小说,因为我的一位好朋友,可以说是个小说迷,到高中时自己竟然写了一部小说,而文中的主人公也是他本人的缩影,当时感觉特羡慕。为了这一点点虚荣心,我也开始欣赏起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现在细心品味,当时的成长,不仅是看书,更重要的是读后的交流,虽然也说不上是什么反思,但与同伴交流时,看到自己的夸夸而谈,别人投来的目光,自我感觉挺满足,同时也使得个人在口语表达以及与人交流等方面无意识的得到提高。有了这点启发,我在辅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时,更多的是交流、汇报的形式,因为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

  到了师范后,我又开始热衷于伟人传记、商业精英的成长历程,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人生哲理。受职业的影响,在毕业前后我又开始关注一些具有成功经验的教育经典案例,如:《卡特·威尔的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发现母亲》、《微格教学法》等,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学习,在我心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至今影响着我的课堂、教学理念。

  作为99、2000年的毕业生,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这个机会,它“逼着”我学习起来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还是耐着性子,击退了夹在心中的“惰性”,无意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备课时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但我深深知道:冰冻三只,非一日之寒。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当前校本教研的大潮中,要想有一席之地,绝不能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混日子,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贵在坚持、在个人的毅力!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一位位老师、一位位同事茁壮成长,他们的成功成材哪个也离不开读书呀,我们还等什么!有人说:“仰望是一种奢望、望尘莫及”,而我要说的是仰望是一种理念,是我们寻找差距的一种手段,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开端。通过仰望“名师”,使我们找到了与“名师”的差距,了解到他们和我们一样的“平凡”、“普通”,贵在他们坚持了,他们围绕梦想奋斗啦,付出啦。比比人家,对照一下自己:我们还空口埋怨什么?诚如南京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说的:“守住内心的宁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立大志,做小事。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做小事,把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就能成就大事”。是啊,立大志,做小事,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难事始于易、大事起于细”,但我认为贵在毅力,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守住内心的那丝防线,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以读书为阶梯,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承担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