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秋天的怀念教案集锦九篇
实用的秋天的怀念教案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 齐读课题。
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投影打出,读准即可)。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简单说)教师板书:关心我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板书:坚强、无私、伟大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同学们刚才体会得不错,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读,互评后再读。
四、讨论交流
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五、进行口语训练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概括出词语板书:愧疚、热爱、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
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深深的母爱。
【教学难点】
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给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自行划出重点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讲了一件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现在让学生来回到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母亲。
为什么是怀念,----母亲已经去世。
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母亲是秋天去世的。
2.同学们能从文中句子中,找出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吗?
学生回答: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继续提问:同学找出的这几句话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能明确表现“我”的心情的吗?
学生回答:“突然”、“猛地”、“摔”、“砸碎”
师: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都去掉,效果会怎么样,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他为何这么对待自己?
生:作者恨自己的腿废了、恨自己变得没用了......
师接着说: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_______?
引导学生设想,没有了健全的双腿:
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再也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21岁蹦乱跳的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大,本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埈,可现在没有了双腿,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吗?
师: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苦你会去劝他吗,怎么劝呢?
2.那么他的母亲是怎么劝怎么做的呢?
生: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面对自己生病的儿子,在不断宽慰他,那母亲当时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吗?在文中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学生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师: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小结:那么,母亲是怎样强忍痛苦一切为了儿子,给儿子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呢,接下来我们再来进一步走进母亲的“好好儿活”。
3.对比下“我”和母亲两个人的身体状况
“我 ” 母亲
瘫痪 肝疼
暴怒无常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 睡不了觉
生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b:“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为何不说了,
生c: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母亲“扑”过来,“扑”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这里为什么用“扑”,母亲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师: “抓住我的手”,仅仅是“抓”住的是我的手吗,还有什么呢,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师:找出这些句子后,能总结出面对这样的消极的我,母亲一直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呢?小组讨论母爱的内涵。
生a:第一自然段“我”发怒时,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爱是理解。
生b:第一自然段“我”发怒后,母亲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爱是执着、坚强、生死 相依。
生c:第二自然段的“挡”字挡住的是儿子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写出了母爱是细心呵护。
生d:第二自然段中间部分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生e:第二自然段最后部分对母亲的描写,写出了母爱是细心和宽容。
师: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自己“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瘫痪的儿子,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
PPT展示:读到这,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4.在我们上述学习了这几点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全文以什么为线索看花的呢?文中几次写到了看花?这些花是在哪些不同季节?
生a:三次
生b:第一次是春天,母亲提出“我”没有同意。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的提议去看花,却因母亲的去世没有成行。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花,“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活下去。
生c:文中后面也出现了其他颜色,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而且不同颜色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师:是啊,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5.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悲痛、怀念。 那么本文的主旨是?
生: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6.我们再回到开头,能说一说为什么题目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吗?
生a: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生b: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 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儿子“好好儿活”,正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离去,才铸就了儿子辉煌的一生啊。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 鲜艳、灿烂,“我”就像看到鼓励自己活下去的母亲一样,自己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 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 送》
六、推荐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
教师寄语:让我们拥有如花的心情,好好活着!让日子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地绽放!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预赛,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5
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
教育学生要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课前思考题。(板书)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二、齐读课文,回答课前思考题。(板书)
——菊花
——母亲
——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三、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
母亲不能同我去看花了
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四、理解,分析。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五,根据板书小结。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六,拓展——说话训练(关于爱的话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别人的关怀,有对别人的关怀,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希望我们能够爱,能够被爱,能够感受爱,能够付出关怀。
孟子的话。
口语训练(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情节,片段)。
赠言。
七,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秋天的怀念》作者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作者在字里行间,以对母亲爱的“漠视”,透露着一种自责。在这种“自责”中,更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同时,通过细节,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引导学生反思: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阅读,找出细节描写,体会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3、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4、通过片断写作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文本解读。
3、准备预习清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当代文坛,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叫史铁生。20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感悟,一直与病魔抗争。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史铁生的文字,去怀念一下他的母亲,感受一下那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二)听朗读,找疑问。
1、听课文朗读。思考:听完课文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划出相应的`语句。
师生交流。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词语的理解方面,可以是语句的理解方面。
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归类。
(三)找细节,谈感受。
1、请学生朗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做批注:写下感动的原因。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细节描写,畅谈感受。
3、重点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1、课文第1段和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请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两段文字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2、在第1段里,母亲说:“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课文的哪里还出现了?请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秋天的怀念》?
(三)片断练习,提升情感。
1、学习了《秋天的怀念》,我想同学们会在不自觉中想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那么,现在回想一下,你与母亲的一些亲切的经历,用你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对母亲的爱的接受与感动。
2、师生交流。
(1)教师读一读自己的文章。
(2)学生交流片断。
(四)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 教师归纳小结, 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板书设计
10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一.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生1:作者对母亲的爱。
2: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生3: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反馈:
预设:
生1: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怀念母亲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爱“我”
不提“跑”“跳”等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理解“憔悴”、“瘫痪”、“翻来覆去”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通过朗读与体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伟大深沉的母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情境导入,从《合欢树》中读出了什么?
2、初读
(1)自主解决字词关
(2)课文概述
(3)文章写了几次秋天
3、析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内容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母亲)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悄悄地偷偷地)
(3)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我得动静?(担心挂念我)
(4)母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是什么心情?(心痛、无能为力)
(5)指导朗读(小心翼翼的感觉)
内容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一块好好活儿”。
(1)母亲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儿子哪里不好好活了?(母亲的病已到了那步田地;作者曾说“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2)母亲是怎样做的?
(3)她的动作说明了什么?(母亲的担心、着急)
(4)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勇敢的)
(5)指导朗读(忍住哭声)
内容三:母亲过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1)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我”触景生情)
(2)作者之前有什么触景生情的表现吗?(北归的雁阵、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细心的母亲)
4、品读
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5、小结:教师总结
6、作业:课下搜集资料,看一看史铁生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写一份500字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