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4-10-12 11:46:4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美术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小学美术教案七篇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这是一节由美术切入的艺术课。

  本课要让学生在课下走到田野,寻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景象。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迎春花开了,树林发芽了,柳树绿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冬眠的动物醒了,这一切变化多么奇妙啊。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是谁把春天悄悄地传送了过来,那美丽的春姑娘长得什么样?学生可用身边的材料装扮春姑娘,可把春天的变化描绘出来,还要展示作品,欣赏表现春天的歌曲。

  一、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认识常见的颜色。

  尝试运用线、形及平涂着色的方法描绘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春来了》、《春天在哪里》,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六种颜色的大张色纸。

  (2)、学生准备:彩色纸、画纸。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说春天。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春天)

  春天在哪里呢?你从谁的身上看到了春天?

  让学生说说春天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学习、活动,你看到校园里的春姑娘躲在哪里呢?

  课前布置让学生到公园或绿地上,观察自然界有哪些变化,自由交流感想,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在哪里。小草发芽了,昆虫也多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姑娘接替冬爷爷上班了,她把天上美丽的花和绿草撒向人间,花开了,草绿了,天气变暖了,小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裙子,可漂亮了。我们小朋友可以尽情在屋外玩耍了

  (可以不按自然学科的知识去回答,主要是启发学生想象。如“春姑娘”从天上把美丽的花和绿草撒向人间,所以草地绿了,花儿开放了,轻松活泼、热情大方的“春姑娘”接替“冬爷爷”上班了,把天空的在空调打开了,所以天气变暖和了,小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裙子。)

  2、演春天

  请同学上台表演一下小草发芽、小花开了、柳树姑娘在春风里跳舞、小动物们睡醒了从洞里钻出来、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3、赏春天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老师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名山大川旅游一番,感受一下祖国山河那浓浓的春意。

  祖国的山河在春姑娘的打扮下绿意盎然、清秀迷人。

  老师这里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更漂亮的春天的图画,你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惊叹:春天真美呀!

  4、唱春天

  找到了美丽的`春天,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个魔法师,眨眼之间,就能把寒冷的冬爷爷变成美丽的春姑娘。看到这么美丽的图画,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赞美她。(唱歌)那我们来唱一唱春天的歌。

  1、放音乐,师生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你还会哪些赞美春天的歌,给大家表演一下。唱《小雨沙沙》

  2、、师生做辨色游戏:老师取出课前准备的六种颜色(红、黄、蓝、绿、紫、橙)的大块色纸,学生可以上台自由选择一个颜色,用身体动作和语言描述的方式(但不许说出具体的颜色或针对强的词汇)告诉给大家,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猜猜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颜色。如:红色事物:早晨的太阳、火、对联等;黄色:香蕉、梨等;蓝色:海水、天空等;绿色:草、树、叶子等;紫色:茄子、葡萄等;橙色:橙子、橘子、果汁等。

  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以《春姑娘来了》为主题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作品:可以用绘画、剪纸、折纸等各种方式表现春天。注意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三、评价与反思

  把学生的作品贴在老师准备好的有简单装饰的绿色纸上,聆听《春来了》,在音乐声中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它。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第1课: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 造型、表示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和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同学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同学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同学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同学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同学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同学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同学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别,让同学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同学自身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同学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同学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同学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笼统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示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建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笼统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示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干完成最后的笼统。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干表示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身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示,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和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示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第2课

  课题万花筒

  领域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同学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同学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同学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同学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同学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同学很难将对称表示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同学只要能表示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同学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局部即可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括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3课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 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示方法是否有创意。

  3. 构图是否完整。

  4. 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身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同学准备学具:同学将自身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让同学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同学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同学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同学: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

  同学考虑: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同学考虑: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者小?

  同学根据自身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同学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干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示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考资料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课

  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示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示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同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同学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同学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同学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 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前后关系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

  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2.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4.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

  二、掌握、创作阶段;

  1、观察书上烟花的照片,说说它们的形状象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的大纸上,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画烟花。其他同学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笔或彩线摆出烟花的形状。

  3、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4、教师将五、六支彩色铅笔绑在一起花烟花,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特殊的绘画效果,如:在彩纸上画,用深色油画棒涂满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画等。

  5、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节日的气氛。

  作业完成后,贴在教室的墙上,互相评价、欣赏。

  课后思考:除了绘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来表现烟花?

  6.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材料粘贴的烟花的作品。

  学生:彩纸、绒线、塑料绳、纸搓绳、扣子、种子等,剪刀、胶水、色彩工具。

  7.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出示用彩色绒线粘贴而成的烟花的画,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2、请每一位带了绒线的同学剪下一小段来送给老师,教师将其剪成一样长短,贴在蓝色的纸上做成漂亮的烟花。(这其实是演示粘贴烟花的步骤。)

  3、欣赏教师带来的作品,请学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制作的烟花。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烟花?

  2、将学生发现的可以制作烟花的材料归一下类,如:

  线状的:绒线、塑料绳、纸搓绳等。

  点状的:扣子、种子等。

  面状的:彩纸等。

  3、引导学生将彩纸剪成条或撕成小片,体会通过加工可以改造材料的性质。

  4、举一反三:还有哪些材料即可以是线状的又可以是点状或面状的?

  三、实践阶段:两人合作,涂色做底或用彩纸做底子,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烟花。

  四、收拾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环境卫生。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烟花。

  札记:在制作烟花时,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搓出了条和点来利用橡皮泥本身的粘性粘在本子上;还有一位同学将一张宽纸条一头搓起,使其成为由线状渐变为面状的材料,组成的烟花独具特色。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讶,也深感自豪。同时反思自己:在设计教案时是不是太小看这些学生了?有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呢?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第6册第10课《中国龙》

  学习领域:绘画、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a、 能表现龙的形态特征,并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2、 过程与方法

  a、 在探索中学习中国龙在中国文化的广泛应用。

  b、 在小组合作中用线条表现龙的动态与花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b、 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兴趣。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中国龙的文化艺术,让学生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能运用线条画出较细致的花纹。

  三 教学难点

  能表现具体的龙的形态特征。

  四 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

  小组合作绘画图案

  2、 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有细致纹样的龙图案

  3、 个性探索:

  小组合作绘画有整体美的龙图案

  五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北京北海公园参观游览”

  欣赏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全景环视照片。

  2、揭示课题----中国龙

  * “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古代文化都用龙作装饰,为什么中国人民这么重视龙?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 学习”中国龙”英语单词——chinese dragon

  二、新授

  1、“同学们经过课前对龙的资料搜集,你知道龙在世界上到底存在吗?”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小组讨论:你听过有关龙的故事吗?你了解龙的文化吗?

  5、龙文化的广泛运用。

  欣赏:a、邮票、雕塑、器皿、玉器等;

  b、 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四、学生作业

  1、“原来龙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

  2、 听音乐《龙的传人》,激起学生的民族热情。

  3、 “让我们发扬龙的传人的团结精神,小组合作一起描绘我们中华民族的巨龙吧!”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描绘

  2、创造出来的龙的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

  小结

  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1、 我认为哪一组最团结;

  2、 我认为哪一组画得最棒。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一、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 (昆虫的特点和种类) 和渗透对称的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使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贴的更近。通过观 察, 记忆昆虫的特征,学习昆虫的表现方法,在了解昆虫的种类和习性的基础上, 大胆现象有关小朋友和昆虫的故事。启发、诱导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用童心去 观察自然、描绘自然。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应会: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

  (2) 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抓特点表现 昆虫。训练组织画面的能力。

  三、 [教具准备]:

  昆虫标本、昆虫生活资料影碟。

  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有个姑娘真美丽,身穿一件花花衣,拍拍翅膀飞呀飞,百花丛中忙不停。”

  1、揭开谜底。

  2、说出除蝴蝶以外的一些昆虫,并讲一讲它们的样子。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照片,了解大自然中各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和学生一起看昆虫生活资料的影碟,了解昆虫。

  3、讨论昆虫的特征。 特征:触角、翅膀。

  4、看昆虫标本,比较昆虫翅膀上的图案。

  5、揭示左右两边相同的图案叫对称图案。

  (三)、体验创新:

  要求:

  1、选定自己喜爱的昆虫,并确定它的形状。

  2、拿作业纸并将它对折,然后画出你喜爱昆虫身体一边的图案。

  3、用剪刀沿外轮廓线剪下对称形。

  4、进行涂色,保持左右两边相同,使其成为对称图案。

  5、根据已制作过的昆虫图案,为它们添加环境,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立体的环境或画出来都可以。可以小组合作,将不同的昆虫朋友放置在一个环境中。让学生模仿昆虫飞行,并想象他它们交流的语言, 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选画面完整或有立体环境的作业进行展示表演。

  (四)、评价建议:

  请我们的“昆虫朋友”一起在花丛中飞舞,互相看一看谁的翅膀上的图案最漂亮。选画面完整或有立体环境的作业进行展示表演。

  11、奇妙的爬行

  教材分析:

  本课奇妙的爬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特点,奇妙的爬行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作画。奇妙的爬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作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奇妙的爬行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

  B.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奇妙的爬行

  (2)隐性内容与目标:

  A.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B.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大胆作画的习惯。

  C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现象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有关的图片、资料奇妙的爬行

  六、教学过程

  1、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爬行动物的资料

  2、 观察、回忆不同爬行动物的外行和特点

  3、 思考:

  1)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2) 你能给大家介绍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3) 他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美感?奇妙的爬行

  4、 接龙游戏:每个组将自己观察的昆虫画到黑板上

  5、 联想:你是1只昆虫的话,你会爬到哪里?你会去做什么?

  6、 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7、 作品小结

  8、 课后拓展:回家观察爬行动物,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它与后面两课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双基教学单元。学生在了解三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冷色和暖色,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且本单元的学习对下一个画情绪的单元还作好了色彩基础知识与色彩绘画技能上的铺垫。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几乎到处都有色彩,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色彩。而人对色彩天生非常敏感的,色彩的`感情来自各人对生活、自然的不同生理感觉和情感,但有些感情许多人还是近似的。当太阳晒到皮肤上,或看到橙色的火光映照时,我们都会感到温暖。当站在蔚蓝的大海边,在白色的雪地上,我们会感到凉爽。久而久之,当看到红、橙、黄等色时就感到温暖,它们就是暖色;看到蓝、蓝紫、蓝绿等色时就会感到冷,它们就是冷色。因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对比为冷暖对比,但色彩的冷暖又是相对的,如紫色和绿色会随着不同色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冷色环境中会显得较暖,在暖色环境中会显得较冷。

  (二)教学目标

  感受与认识生活和自然中色彩的冷暖和他们的相对性,学会用颜料调、画出冷暖的色彩。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教师可准备两幅色彩范画,一幅偏冷,一幅偏暖,请学生谈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教学新授:

  (1)复习一下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如三原色、间色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出示一个色环,分别由红、橙、黄、绿、蓝、紫构成,且可以将色环对半分开,然后分别出示色环的一半红、橙、黄,一半绿、蓝、紫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通过交流,主动了解冷暖色的不同效果。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联想,从冷色中联想到什么,从暖色中联想到什么,通过交流加深对冷暖色的理解。

  (4)欣赏书本上的彩图,辨析哪些以冷色为主,哪些以暖色为主,并谈谈各自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5)出示紫色和绿色的色卡,分别交换贴在导入时出示的范图中,感受它们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产生的不同变化,明白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学生作业:

  分小组尝试调色练习,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冷色,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暖色。教师辅导调色的方法,注意水分的多少对色彩厚薄的影响。

  三、学习建议:

  ●是否基本了解色彩冷暖的变化?

  ●是否在讨论研究中积极进行思考?

  ●调出的冷色、暖色是否正确?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体验到冷暖色对比的趣味。

  ●能否大胆用冷、暖色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一、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魔幻的颜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节课通过学习三原色的同时学生掌握原色与间色之间的关系,了解原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运用原色和间色作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及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会观察色彩的变化,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三原色或用三原色调配的颜色作画,加深对三原色、三间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色彩的魅力和变化,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原色知识,掌握三原色调色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三间色,能用三原色调配三间色并作画。

  二、学情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都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艺术的感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色彩表现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色彩感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探究法、实验法。启发探究法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辅以试验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

  四、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首先将采用学生观察,直观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初,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么作用?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

  (二)新授:

  1、认识三原色: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颜色中,什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

  (2)、观看课件(一段拟人卡通动画)后问:“看了动画,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吗?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呢?”

  (3)、得出定义: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

  2、认识三间色:

  (1)、观看视频,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2)、出示三色轮,引导学生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教师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3)、做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教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提问:“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

  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教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4)、得出定义:通过讲解、实验,发现这三间色里,不管哪种间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给间色下定义,先提问:“同学们知道间色是什么吗?”然后教师总结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三)、练习:

  用水彩画材料,运用三原色和间色完成8开彩虹桥或七色花作品。

  (四)、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业,从中选出三幅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己来评价,画面中的原色、间色在哪里。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品对整个学习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

  用拓展思考的方式进行小结:用画笔绘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

  六、板书设计

  本课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思路明确,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03-1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2-22

小学美术教案06-30

小学美术教案10-12

小学美术教案10-30

小学美术教案素材 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2-16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05-2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10-1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04-03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优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