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4-09-14 16:16:00 教案 我要投稿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6篇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

  (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2、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4、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贝多芬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语或句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它的作曲者贝多芬是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谱写出许多著名的乐曲。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想要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快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来交流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吧!

  三、研读课文

  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钢琴曲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想,假如……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默读课文,提出假设,并在书上圈圈点点来印证你的假设。

  1、盲姑娘热爱音乐:

  哪些词句印证了你的假设?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是呀,这首曲子很难弹奏,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这是盲姑娘一个美好的愿望。能读出她对音乐的这种向往吗?

  她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是这样的吗?联系上下文,他们家真的那么穷吗?

  是呀,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于是,她只能对她的哥哥说……

  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听到这儿,贝多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这位穷苦的盲姑娘弹起了刚才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读读这段话,从哪些字词中,你读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

  这是她对音乐诚挚的热爱啊!谁能读出这份激动?

  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是为什么?

  是呀,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深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遇到了一位知音,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这一首著名的《月光曲》。

  2、环境幽静: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读这句话,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是呀,这样的环境就叫做“幽静”!课文哪里也让你有这种幽静的感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

  读出幽静的感觉来!

  的确,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四、小结

  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4

  【教材理解】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设计理念】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过程剖析】

  1、导入时,从本学期学校的德育主题入手,也就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感觉比较自然,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揭题之后,老师马上询问道: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并且确实也由此确定了本课时的探究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2、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我两次让学生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么一起去探究这美妙的旋律的创作过程变显得顺理成章了。努力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3、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它们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从人物的情感角度来说),一个是“景”(主要是从当时的景色、环境来看)。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伟大的,一类是平凡的代表。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文章主要叙述了他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谱写了《月光曲》的事。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注重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来莱茵河畔旅行演出这一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贝多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作为平凡人物形象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很穷,生活很困苦,但还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盲姑娘外表是美的,而内心更美,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应该说,《月光曲》的创作正是因为“有感于知音”。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二、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贝多芬》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遂。细细赏品,不难发现─种描绘了三幅隽美的图景。第一幅,“莱茵河畔静夜图”。不难想象: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莱茵河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结束演奏,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的情景,展现的.是一幅悠闲、恬然的自然美景。第二幅,“茅舍借月弹曲图”。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贝多芬弹着琴,穷兄妹俩静静地听着,忘记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物与环境构成了美的“整体”,美的“空间”,产生了美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美的印象。文中还虚出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教学中我借助于课件,也借助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赏中想象,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遇到知音使贝多芬有了创作的冲动,然后他将这种冲动寄托在泻满大地的月光上,寄托给了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月明月)。于是才有了《月光曲》的诞生。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

  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

  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

  (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⑴ 盲姑娘家境贫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⑵ 盲姑娘热爱音乐。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⑶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⑴ 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

  (感情朗读。)

  ⑵ 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

  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

  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

  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

  (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

  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

  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6

  【设计理念】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题联想,启动情感——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交流感悟——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

  三、潜心会文,品读感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C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课后质疑——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6篇)11-10

月光曲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10篇)03-19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9篇03-06

《月光曲》教案05-26

月光曲的教案05-15

《月光曲》教案03-06

月光曲教案03-10

《画》第一课时教案03-04

冰花第一课时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