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5 16:37:13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 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有!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学安排。此安排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上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学生独立看、想,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 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三年级数学教案2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生画图表示。

  2. 介绍天平

  师: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平。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平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平衡游戏开始了。“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平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三、拓展内化 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1棵白菜=?胡萝卜

  (54) ← (9)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5)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