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6 15:36:01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7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好。)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

  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漂亮。(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

  4、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课件出示)

  师:像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师:现在你觉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还应该加上什么词语才准确。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适当板书封闭图形,完善周长概念,然后读一读,要求读出里面的重要词语)

  三、实践交流、突破重难点

  1、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现在能不能利用周长帮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才能把菜地围好呢?

  (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2、小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圆的周长。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帮王老伯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难题:下面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四、回顾小结,鼓励发现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多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流)

  (2)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

  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

  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组一信封,内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

  (1)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

  (2)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①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②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③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的引导: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黑板上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演示一下。

  (4)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1)是一个()形,也是一个()边形。

  (2)是()边形,有()角,其中有()个直角。

  (3)图中有()个四边形。

  2、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7-01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1-14

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