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本课程》教案1
设计背景:升入高中以来,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增大,以前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好多已经不再适用。如何让学生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发现新的学习动机,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基于此设计了本课题。
课程目标:让学生能够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用好的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能力。
课程重难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课程形式:教师讲授? 视频观看? 小组讨论?
课程安排:2课时
课程准备:PPT? 视频
过程:
1、导入
引用一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得出结论:高中阶段为了自己而学习。
2、主题活动
1、讲授学习的定义
2、讲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
3、讲授高中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4、活动: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
5、实验任务
在纸上写出你记得的单词
要求:不按顺序,不要相互交叉
请五个同学把他们记忆出的.单词念出来,一个同学统计
6、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7、记忆的两大效应: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9、高中生常见的学习困惑与调适
10、学习动机不当及其调适
11、人一天的生物钟规律
12、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3、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14、心理影吧。风雨哈佛路(电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校本课程》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若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毛毡、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谜语导入:“瓣儿弯弯象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学生猜)
天气已变冷,很多花都已凋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着。
3、观察菊花,我们教室里有两盆菊花开得正艳,一盆黄色的,一盆白色的,除此之外,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菊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菊花图片)
2.菊花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为历代文人和画家所赞颂诗人赏菊颂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一起朗诵菊花,感受一下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课件出示《菊花》诗)
3.诗人描写的菊花美,画家笔下的菊花更美,历代有很多画家也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菊花作品)分别欣赏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家的作品。
欣赏小朋友的画,你来说说画的怎么样?
相信同学们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写意画——菊花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副菊花图,结合菊花实物,认真观察,菊花是由 哪几部分构成?(——菊叶、菊枝、菊花)
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注意画法步骤。
5、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直,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
(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三、学生练习,提出要求:
练习写意菊花:
1.用笔—有中锋、侧锋变化
2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
3造型—符合菊花的特点
4.构图—完整
4.落款—工整,大小合适
四、巡回指导 (巡回检查,作画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表扬与纠正)
1、提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第二课 写意荷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泼墨法与破墨法的技法
2、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范画、写意画用具。
2、学生准备:生宣纸、一得阁墨汁、毛笔、画毡等。
四、教学方法:图片欣赏与示范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开始上课,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因为有花而显得更美丽,甚至一些古人也特爱花,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更喜爱一种花,虽生在污泥中,却是洁净无比。我们用出“出污泥而不染”这几个字来赞美它,它就是荷花。出示课题(中国写意画-荷花)
同学们喜欢荷花吗?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荷花?你对荷花的了解。(学生从荷花的结构讲解)亭亭玉立的娇艳的花朵,硕大的荷叶等
我也很喜欢荷花,所以我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2,课件欣赏图片
《校本课程》教案3
[美术校本课程教案 ]活动教案——--民间故事活动目的:
1、 理解民间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2、 收集民间故事一两篇。
3、 掌握讲故事的技巧。美术校本课程教案活动教案——民间故事
4、 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文化。
活动准备:美术校本课程教案活动教案——民间故事
美术校本课程教案,学生用一周时间收集民间故事一两篇。
课时安排:美术校本课程教案活动教案——民间故事
2课时
活动步骤;
1、 理解民间故事蕴涵的意义。
2、 学生收集民间故事两篇以上。
3、 故事交流。
第一课时
傻丈夫,美术校本课程教案
老师(或学生主持人):下面为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啼笑皆非,它却蕴涵着很深的意义。
老师(或学生支持人)讲故事。同时用多媒体打出故事内容,并且播放街头流行曲《你话我傻》。
老师(或学生主持人):读了这个民间故事,你觉得故事里的人物怎么样?这个故事仅仅是给人当作笑料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阅读、欣赏、讨论。
老师(或学生主持人):好,现在请每组推荐一两个代表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老师(或学生主持人):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组的意见……(小结)。
老师:我们加田有很多民间故事,大家听到过的有那些,和同学们讲讲。
学生互讲故事。
老师:大家回去之后每人收集一两篇的民间故事,注意要写上收集故事的时间、地点,还要写上讲故事人的'姓名。下周的《民间文化》课交流。
第二课时
民间故事交流,美术校本课程教案
老师(或学生主持人):大家先分组交流、阅读、欣赏、讨论。各组推荐一两篇你们认为好的故事在全班交流,并且说说它蕴涵的道理。在讲故事时要注意口气和表情。
学生分组交流、阅读、欣赏、讨论。
小组推荐,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大家评价。
《校本课程》教案4
教学目标:了解波尔多液发现、成份及作用机理
教学重点:波尔多液的配制及作用机理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一、波尔多液的成分?
波尔多液是一种广谱无机杀菌剂,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二、波尔多液制备方法?
分为生石灰少量式、半量式、等量式、多量式、倍量式、三倍式。
三、波尔多液的作用机理?
它是一种非内吸型保护性无机杀菌剂,,喷洒药液后在植物体和病菌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药膜,该膜不溶于水,但在二氧化碳、氨、树体及病菌分泌物的作用下,使可溶性铜离子逐渐增加而起杀菌作用,可有效地阻止孢子发芽,防止病菌侵染,并能促使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四、波尔多液的特点?
该制剂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
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效果最好,连续喷洒2~4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病时间越长,施用效果也越差。作物的'花期、早晨露水未干、天气阴湿、多雾天喷施后易产生药害,喷施后遇大雨,应在天晴后补喷。在温度超过30℃的晴天中午也应避免施用。喷波尔多液15天后才能喷石硫合剂,并且不能与其它农药混用,在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使用,以免污染果面造成果锈。
活动二: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指导学生配制波尔多液并给果树施药。
2、写出硫酸铜与熟石灰反应生成碱式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波尔多液的发现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校本课程》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把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联系起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提高兴趣,化难为易。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 教学案例:
付清欠款
有四个人借钱的数目分别是这样的:阿伊库向贝尔借了10美元;贝尔向查理借了20美元;查理向迪克借了30美元;迪克又向阿伊库借了40美元。碰巧四个人都在场,决定结个账,请问最少只需要动用多少美金就可以将所有欠款一次付清?
生日会上的12个小孩
今天是我13岁的生日。在我的生日宴会上,包括我共有12个小孩相聚在一起。每四个小孩同属一个家庭,共来自A,B和C这三个不同的家庭,当然也包括我所在的家庭。有意思的是,这12个小孩的年龄都不相同,最大的13岁,换句话说,在1至13这十三个数字中,除了某个数字外,其余的数字都表示某个孩子的年龄。我把每个家庭的孩子的年龄加起来,得到以下的结果:
家庭A:年龄总数41,包括一个12岁的孩子。
家庭B:年龄总数m,包括一个5岁的孩子。
家庭C:年龄总数21,包括一个4岁的孩子。
只有家庭A中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的孩子。
你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吗:我属于哪个家庭——A,B,还是C?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各是多大?因为只有家庭A中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所以我绝对不是C家庭的。(21-4-13=4,4=1+3,4与3相差1,与条件矛盾)
家庭A:年龄总数41,包括一个12岁的孩子,所以平均年龄大于10,又因为有两个孩子只相差1岁,所以家庭A中可能出现11,12或12,13。若包括11,12,则41-11-12=18=10+8,10,11,12皆差1岁,与条件矛盾。若包括12,13,则41-12-13=16=10+6或7+9,符合条件。
若A家庭为6,10,12,13。则C家庭为1,4,7,9。根据排除法,B家庭为2/3,5,8,11。
若A家庭为7,9,12,13,则C家庭为1,4,6,10。根据排除法,B家庭为2/3,5,8,11。
三.数学故事: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
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四我的感悟:
《校本课程》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归因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树立自信。
教学过程:
引言
如果你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非常糟的电影。你会怎么解释呢?有几种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许他那阵子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搭档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演员。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如果你选择了前三个之类的非赏演技的原因,你还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个归因,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换一个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别好,你又会怎么解释?碰的?还是你那天心情特别好,意外?还是你终于考出了真实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两因类,则你不会更从地对自己有信心,对运气一类的,你会因此
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两例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会寻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叫“归因”。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提问:你们对这次月考满意吗?那么你们是如何归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让它过去,还是真正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其实,我认为:输或赢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现在,我请大家写下你们这次考试失败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
将认为自己失败的与认为自己成功的分开。根据反馈来分析,向学生解释正确归因的方法。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分析学习或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人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努力。认为自己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的归为运气好,任务容易、自己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甚至无能。(积极归因:当失败时,要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因为我的努力不足,我的能力是足够的,只要我努力了,无论下次任务有多难,我都可以战胜困难”)
指导学生阅读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败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讨论两个问题:
1、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最终坚持不懈?
2、揭示主人公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这时,你会怎么归因?
分享:故事《沉香与木炭》
引导: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调整自己的归因倾向,学会积极归因,走向成功。
《校本课程》教案7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化学组校本课程将在《生活中的化学》这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趣味化学》这门校本课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趣味化学实验这一活动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高中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灵活的动手能力,及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充分发展合作精神,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序言: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章:我也能做
实验一 环保肥皂的制作
实验二 化学“冰箱”与冰袋
实验三 雪花膏的制作
实验四 水果电池的制作
第二章 舌尖上的化学
实验一 汽水的制作
实验二 自制果冻
实验三 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
第三章 这里很有趣
实验一 玻棒点灯、黑龙攀柱
实验二 水下公园
实验三 消字灵的制作
附录:小实验
四、课程实施及建议:
1、课程教学结构:创设情境 小组探究 汇报表演
2、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制
3、课时安排:每两周1课时(周四活动课时间)
4、活动地点:化学实验室或根据需要而定
五、具体安排:
略
《校本课程》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会认“心、到、井”等11个字,会写“下、井、心、来、你”五个字。
3、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
2、会认“心、到、井”等11个字,会写“下、井、心、来、你”五个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演奏《小青蛙找家》,一个学生戴着小青蛙头饰,伴随音乐跳出来,全班同学也跟着唱。
2、戴着青蛙头饰的同学说:“我怎么掉进枯井里了?怎么办呢?”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青蛙。引导说:“现在小青蛙掉进井里了,谁来给他想个办法?”找几个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在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3、学习小组合作识字。学生相互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卡片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也可以是爸爸妈妈写的。)
4、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词语、短句卡片,开火车读,抢读,学习小组齐读。
5、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三、自主朗读,感知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他的朋友们……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同学们评一评,比一比,看谁读得,读出了恰当的语气。
四、分角色表演读。
1、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
2、抽一二组在全班表演读。
五、结合情境图,想想说说
1、教师出示情境图(幻灯片)。
2、想一想
①小青蛙掉到井里为什么还要唱歌?
②如果小青蛙不唱歌,还可以怎么做?
③你喜欢这只小青蛙吗?为什么?
3、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这只小青蛙是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教师板书“快乐的”“聪明的”“勇敢的”。
六、在愉悦中下课。
教师弹奏《小青蛙找家》,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青蛙,聪明的小青蛙,勇敢的小青蛙边唱边跳出教室外。
《校本课程》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广泛。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一、介绍入则孝
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入;也是指在家中。
二、帮助学生理解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清:凉的意思省:察看、检查(内省)。(反:同返)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古人做什么事情就有什么事情的礼节。比如:有家人去世了,就要办丧礼。服丧的人不能穿红色的衣服,要佩带黑色的(有的地方带白色的)孝带。不能言谈嬉笑打闹,如果你做了,别人会认为你是不孝之子,不懂规矩。拜祭先人要诚心诚意,不能走过场,做样子给别人看。即使是父母去世了,也要象他们在世时一样,诚心尽意的去祭拜他们。(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总结:在这一章里,我们学习了关于孝顺父母应该做到的一些事情。从小的时候,听从父母的教诲,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多操心。要当好父母的帮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长大后,要用心体贴父母的衣食住行,父母喜好什么?做子女的要记在心里,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我们要尽量克服掉。无论做什么事情时刻想到,父母的感受会怎么样?这样就不会做出让父母、伤心丢脸的事了!当父母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也要耐心的去帮助他们,但要讲求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父母有病痛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要学习古人"昼夜侍、不离床"的精神,尽心尽力的去服侍他们,让他们感到我们做子女的这一片孝心。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后悔,他们在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的照顾他们。即使自己的父母离开我们了,我们也要时时想念着他们,当他们还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你就做到了孝行。
三、注意事项:当我们学到了丧礼后,看到有人戴孝的时候,不要去问人家这是什么?以免让人家伤心,要用心体贴别人的心情,学会分担别人的忧愁!
四、作业:请小朋友想想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用心体会父母的恩德,那我们怎样来报答父母的恩德。
《校本课程》教案10
教学目标:
1.发挥传统蒙学的作用,让小学生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沐浴在传统文化中。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3.从孔子思想中汲取精髓,了解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教学用具:多媒体CD片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的身份是什么?(学生)那么,我的身份呢?(老师)恩,以前咱们的爸爸妈妈学习都是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可现在不同了,你们变得更聪明了,所以,今天的老师只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和合作伙伴,希望我们今天能彼此学得愉快,共同进步,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就像一颗最耀眼的明珠,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想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2. 引入录象《文化巨人------孔子》
这里提到的名人就是孔子,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论语》
板书:孔子---------《论语》
3. 出示孔子图像。
这就是孔子,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鲁国人(今山东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人是他的得意弟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看插图,我们看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是通过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它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它在封建时代是人人必读的书)同时它也是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如:不耻下问、不亦乐乎、见义勇为、巧言令色、家喻户晓、成人之美、乐在其中、言而有信……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它吗?
三、 初读《论语》,了解作品。
1. 出示《论语》,听录音。
大家听后,一定会发现,好几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书,用“子”是对老师的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2.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3.请对照拼音自己大声朗读。
四、 再读〈论语〉,解析作品。
1.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再读几遍,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检查读文效果。
2.检查读文效果,给以鼓励。
3.理解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理解:学习了知识要经常温习它,不也是让人愉快的事吗?
拓展:你在上课或学习的时候,怎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好?
(指名回答。)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理解: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让人快乐的事吗?
拓展:家里有客人或者小朋友来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呢?
(指名回答)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拓展:当别人不理解或误会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4.将这则论语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5.小结:
俗话说:“熟能生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定要经常复习,要以学习为乐事,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五、 讲故事〈反复练习,终成书圣〉,拓展〈论语〉意思。
六、 结束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送一份礼物给同学们。
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
我的身体进步了吗?
我的品德进步了吗?
《校本课程》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蜗牛的相关知识,掌握蜗牛的形状特点。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形式进行绘制。
3、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形式进行创作。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蜗牛的图片,背景音乐,录音,蜗牛头饰5个。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老师就出个谜语考考大家。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蜗牛(没有壳的蜗牛)
生:蜗牛怎么没有壳呀?
师:对呀,这只蜗牛怎么没有壳呀?还是让我们一起问问这只小蜗牛吧!
2、教师播放课件:
蜗牛在哭诉:“我是蜗牛查理,我背上的房子在比赛时被人意外的踩坏了!其他的蜗牛都笑我,而且冬天快到了,没有了房子我可怎么过冬呀?呜……”
3、师:多可怜的小查理啊,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生:愿意。
4、教: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帮助小蜗牛查理设计新房子吧!(出示课题——蜗牛的新家)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在给小蜗牛盖新房子之前问问大家,你对蜗牛了解有多少?你知道蜗牛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吗?它的生活习性怎么样?
生a:蜗牛有触角、眼睛、嘴、腹部、尾巴和壳。
生b:身体软软的,爬起来很慢……
生c:它身上的壳还可以为它遮风挡雨……
2、教师:哇,原来蜗牛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的身体有好几部分组成,尤其是背上的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小的蜗牛虽然爬得很慢,可是它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不怕跌倒,勇往直前,这种坚持不懈的值得大家去学习!那你们想给蜗牛查理重建一所什么样的房子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
3、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棒,也让我们问问小蜗牛,听听它有什么建议吧!
“蜗牛”提出设计要求:原来的房子我都背了好些年了,看来看去都看腻了,最近蜗牛家族兴起好多时髦的新房子,我也想要一栋那样的。但是我可不要和别人的一样哦!我带了一些照片,大家先看看吧,希望对你们的设计有所帮助。
4、师:哇,小蜗牛准备的可真充分,赶紧让我们一看吧!
(欣赏观察蜗牛图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进行点评。每组图片欣赏结束,教师及时,并将贴在黑板上。)
(1)、给蜗牛原来的壳上添加美丽的花纹,涂上漂亮的颜色;
(2)、改变蜗牛壳原有的形状;
(3)、可以夸张、想象,用其他房屋造型代替蜗牛的壳。
5、师:时间紧迫,再不赶快帮小蜗牛把房子建好,它就要冻感冒了!(教师把没有壳的蜗牛贴在黑板上给学生做参照。)就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小蜗牛设计出最具特色的房子吧!
三、创作阶段
1、学生拿出纸准备画的时候,要适时提出绘画要求:你画的房子黑板上的小蜗牛能住吗?——提醒学生要把蜗牛的房子画大些。
2、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作画,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师巡回指导,遇见问题及时指出,优秀作品及时点评。
四、作品展评
1、请学生分小组先组内评出最优秀的,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点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说说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哪里。)
2、教师:经过大家的设计,给小蜗牛选出了这么多好看有趣的“房子”,小蜗牛查理看了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它到底喜不喜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的音乐,并从中找到答案。
3、播放音乐动画《快乐的小蜗牛》。学生在听音乐时教师鼓励学生上前,根据音乐带领大家做一些动作或进行简短的表演。(主动上去表演的学生,给他带上准备好的蜗牛头饰。)
4、音乐结束,请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小蜗牛很快乐。
5、教师:今天不仅小蜗牛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因为老师看都那么爱帮助别人,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为小蜗牛设计了那么多有趣的房子。希在课后能再尝试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给小蜗牛制作房子。
五、课后拓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蜗牛。
教学后记:
本课是校本课程,以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小蜗牛”为课题。
导入部分用谜语的形式是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了一张没有壳的蜗牛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下面新课的兴趣。整节课都以小蜗牛为主线,从导入——新授——创作——点评都有小蜗牛在其中牵引。课的结尾以一首欢快的音乐《快乐的小蜗牛》结束,整节课学生学习气氛很高。
《校本课程》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校本课程》教案13
教学内容: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古筝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古诗的内容,教师简介作者。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古诗的意境。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4、教师范读。生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指名读古诗。
2、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
(1)我从“桃红”看出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因为春天才会有盛开的桃花。
(2)我还从“柳绿”看出来是春天的景色,在春天,柳树都发芽了,才会是绿色的。
(3)我补充一点,我是从“莺啼”得知作者写的是春天,我们在第一课学了一个描写春天的词“莺歌燕舞”……
4、用图帮助学生理解“宿雨”、“山客犹眠”。
5、教师点拨:在配乐声中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朗读出来,学生欣赏。
6、多美的一幅画,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在来读一读。
(1)、男生读。
(2)、女生读。
(3)、齐读。
(4)小组比赛读。
四、背诵积累。
1、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1)、教师引背。
(2)、同桌对背。
(3)指名背诵。
(4)、学生齐背。
教学反思: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人们向往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美好的山居生活,景色怡人。如果由老师来讲解,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于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看看古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因为是自己开动脑筋找的,说的,因此参与性很高。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有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学的主动积极。老师用朗读散文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读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悟,从而更好的朗读。
《校本课程》教案14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师生的交流与探索下,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解读
借助数轴引出对绝对值的概念,并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发现绝对值的性质特征,利用绝对值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让学生直观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不要在绝对值符号内部出现多重符号和
字母,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验证。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激趣感知]
博物馆、农场到学校与学校到博物馆农场的距离的关系。
[媒体展示课件,认知生活中的有些问题]
不考虑相反意义,只考虑具体数值。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利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在有趣的图画中感受绝对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物的形象符合学生心理,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95%的学生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绝对值定义及表示方法。
2、同桌之间互相举例。
[展示:启发学生交流了解绝对值]
归纳绝对值概念,教师指出表示方法。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学生根据情境感知初步认知绝对值,并通过对其概念的理解求解一个数的.绝对值。
同桌之间举例,效果良好,体现了“自主——协作”学习。
阅读课文,互动探索
求解各数的绝对值后讨论
1、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并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2、议一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结论教师质疑: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否为负数?学生通过分析理解绝对值的内在涵义。
阅读课文:从各数的绝对值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阅读课文:“议一议]
学生分析各类数的绝对值与本身的关系,并对教师的质疑进行深究。
[趣引妙答,思路点拨]通过学生举例思考,对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到它们的关系。
学生从“特殊——一般”分类归纳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绝对值的内在涵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协商、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明朗化、具体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3、做一做
[激趣探知]
教师出示过关题目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最终找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师生归纳两页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
[探索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方法]
体验概念的形式过程
旧知识的引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新知,从已有知识逐渐到新知识,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分解了本节的难点。
从旧知识层层引入,学生兴趣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突破了难点,学生接受轻而易举。
巩固练习
[绝对值比较两负数大小的运用]
情境: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媒体展示,出示习题]:
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
[变成训练,巩固反馈]
继续对绝对值比较负数大小进行巩固练习。
由以上练习层层深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印象深刻。
知识延伸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媒体展示]
绝对值定义,代数意义及内在涵义的的灵活应用。
[知识延伸,目标升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的理解知识点。
学生能够互相评点,共同探索,既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强化了协作精神。
《校本课程》教案15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古雅典卓越的政治家、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口吃,说话气短,而且爱耸肩。这大概是最不适合学演讲的了,所以他初学演讲时曾被听众哄下台。但他毫不气馁,为了练发音,他嘴含石子练朗诵;为了克服气短,他一面攀登陡坡,一面吟诵诗歌;甚至悬起两把剑来改正自己爱耸肩的毛病。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讲家、雄辩家。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二是诵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的确,我们可通过诵读来训练说话时平缓曲直、抑扬顿挫的语气声调和变化多端的语速、重音,以期达到说话时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诵读的'基本技巧,这节课我们要活学活用,运用这些诵读技巧诵读你喜欢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学会如何点评诵读,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我们的口才。
二、范读,温故知新
1、 教师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要想诵读好一篇文学作品,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展示:(诵读要点)
⑴诵读前要把握作品主题
⑵诵读时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⑶诵读时注意细节问题:感情、清晰、节奏、重音、语速、停顿、语调、音质、表情、动作等
2、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评诵读需要从哪儿入手呢?
(学生明确从诵读要点入手)
三、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以组为单位,5分钟练习,每组选择代表展示本小组风采,其他组员在他们诵读后给予点评。
四、实战演练,展示风采
选择4—5组上台表现,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将诵读要点融入点评。
五、教师小结
聆听着同学们的诵读,品评着同学们的点评,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一天天的进步,即使我们还只是《演讲与口才》的爱好者和初学者,但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我们一定会像德摩斯梯尼一样,在《演讲与口才》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在《演讲与口才》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校本课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01-28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案11-16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教案01-29
校本培训课程方案05-22
校本课程总结01-24
校本课程计划03-08
校本课程总结10-02
学习校本课程心得感悟范文校本课程的感悟01-02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3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