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浮力教案

时间:2024-10-23 17:26: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浮力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2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3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4

  教学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水》。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 体验探索水秘密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宝贝们好!今天熊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熊妈妈的家。熊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

  二、观察水,发现水的特性

  1、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

  2、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

  3、到底藏了什么?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结: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4、我送你们几个礼物,你们放到水里,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5、我现在把乒乓球放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动了)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

  三、总结提升,体验快乐

  1、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秘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

  相关信息: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

  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

  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二、想象记录。

  教师呈现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请幼儿猜一猜:哪些材料放到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在记录纸上作记录。

  (评析: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请幼儿作记录实际是将猜测变为“研究假设”。)

  三、操作探索。

  1、把材料投放在冷水里:

  请幼儿看几种材料放入水中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记录观察结果后再集体分享:让幼儿分清什么材料放在冷水里会膨胀,什么不能。)

  2、想象记录:

  教师:你觉得木耳、紫菜等能膨胀的材料如果同时放在水中什么东西膨胀得快?什么东西膨胀得慢?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入水中。

  4、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材料在冷水中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这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它孕伏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5、再次想象:出示木耳:你觉得它放在冷水里和热水里哪里膨胀得快?(引导幼儿经过假设后再一次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同时,再次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在热水中,进一步认知同一种材料在冷水中或热水里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方面逐步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使幼儿从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学会观察、习得知识和研究方法。)

  四、讨论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很多材料遇水会膨胀的`问题,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材料遇到什么情况也能膨胀?(遇热、遇潮、遇空气等。)

  (评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6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7

  设计背景: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人为因素让不同的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乐曲。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所有的幼儿有兴趣参加,并能感知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活动难点:

  用不同的物体组成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 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 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中班科学浮力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中班教案03-16

浮力的教案15篇11-10

浮力的教案(精选15篇)08-12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中班03-08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教育教案12-16

中班科学的教案01-12

有关科学的中班教案04-01

科学领域教案中班07-04

科学领域教案中班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