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

时间:2024-07-26 10:26:58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例1和例2,总结同级运算的顺序

  2、试做做一做1、2题

  二、主题图

  谈话导入:冬天你们最想参加的户外活动项目是什么?你都去过什么地方,参与过哪些活动?说给大家听。

  老师随着学生讲话,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1)小组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3)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纳出相应的板书内容。

  (4)小结。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三、汇报交流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注意事项: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版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 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观察:这两道题中,有什么共同点?先说说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结合题意理解。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点拨: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三、归纳概括:

  在例1例2的对比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做一做

  四、小结,检测反馈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基础练习

  1、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12×4÷3 12+4-3 ( ) (2)16×3÷8 16+3+8( )

  (3)40-2÷2 40÷2×5 ( ) (4)35-7+2 35-7×2( )

  2、计算。

  82-36+25 56÷7×8 25×3÷25×3

  65×4×9 15+6-3 15×6÷3 80÷8×5

  变式练习(判断)

  1、28×4÷28×4=1( )

  2、492-198=492-200-2( )

  3、a台织布机b小时织布c米,则每台布机每小时织布c÷a÷b米( )

  拓展练习

  1、小明家订4个月的《快乐星球》用了48元,他家订一年的《快乐星球》要多少钱?

  2、四班左边站了四行,每行13名同学,右边站了9名同学,一共有( )人。表示( )个十,( )个一。

  3、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和光明小学的小朋友们去植树吧!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课件出示例题)

  光明小学在植树节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四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如果平均每人种3棵树。他们班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算得快?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桌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预设生1:我先算出一班一共有多少人,再乘3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22+18)×3

  =40×3

  =120(棵)

  预设生2:先算出男生种的棵树,女生种的`棵树,最后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棵树。

  22×3+18×3

  =66+54

  =120(棵)

  让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并讲出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探究规律

  (22+18)×3 22×3+18×3

  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预设:=号

  为什么他们的得数相同?预设:因为22个3加18个3,一共是40个3,所以相等。

  3、你能不能写出两个这样的等式?生自主来写,个别学生板演。

  4、这两组算式都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5、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完吗?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这个规律吗?

  (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学案纸上做。)

  6、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展示引导学习

  1。 下列算式,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32×48+32×52=32×(48+52) ( )

  (5 +24)×8=5×24+8×24 ( )

  (10×125)×8=10×8+125×8 ( )

  4×(30+25)=4×30+25 ( )

  2。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5)×28=45×□ +55×□

  4×□ + □ × □=4×(75+125)

  27×12+73×12=(□ +□)×□

  25×(4+8)= □ × □ + □ ×□

  3、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25 ×(4+8) 27×12+ 73×12

  4、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并计算。

  (1)17×17+15×16 (2)(12+31)+82 (3)(11×25)×4

  (4)23×12+23×88 (5)(35+45)×12

  5、拓展延伸。

  (1)光明小学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四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如果平均每人种3棵树。男生比女生多种多少棵树?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02×45 15×99+1 5 9×123-9×23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3

  第二课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2—4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减法运算性质,并举例解释其现实意义。

  2.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观察解法的相同与不同,感悟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形成猜想

  1.提出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简便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观察下面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想法?后商两个能凑整,加起来再减,对不对?试一试。

  810一64一36

  (3)全体试做。两位学生各用一种方法板演。

  ①810一64一36 ②810-64-36

  =746一36 =810一(64+36)

  =710 =810一100

  =710

  2.形成猜想。

  (1)观察式②的`第一步,用一句话说相等关系?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或反驳这一猜想?再用举算式的例子,用前面方法验证;举实际例子验证。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学生分组分别用算例和现实例子验证。

  2.反馈共享。

  3.形成共识。

  4.共同考察。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48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48千米,第二小时行了52千米,此时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1)学生审题后,尝试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上黑板板演。

  148-48-52 148-(48+52)

  =100-52 =148-100

  =48(千米) =48(千米)

  (3)分析两种方法的数量关系。(请板演同学说出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第一种方法逐步计算,求出剩下的路程。

  第二种方法先算共行了多少千米,再算还剩下的路程。

  (4)小结:这两种解题思路都求出了同一个量:还剩几千米。而且结果也相等,说明这两式是等效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板书:148-48-52=148-(48+52)

  (5)这个等式,用文字怎样表达?通过这个例子的考察说明了什么?

  (三)推广应用

  1.填充。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1487-316-153=1487○(□○□)

  2.基本训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备题。

  1184-68-42 2348-54-46

  3576-133-67 41054-387-113

  校对答案,学生自我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及时订正。

  教学例5:1784—(784+569),你觉得怎么算方便呢?

  (1)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2) 全班交流、得出最方便的一种方法

  (3) 完成P44试一试

  3.综合训练。

  ①74+87+26+13 ②5347一347一97

  ③687一113一87 ④3805一598

  (1)学生试做。

  (2)反馈校对。

  (3)小结: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4.发展训练。

  ①2864一37一42一21

  ②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四)自我反思,形成学法

  1、这堂课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对你的计算有何帮助?

  2、你是怎样发现的?分成几步?

  一、猜想 二、验证 三、应用 四、反思

  (五)作业:《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课件呈现)

  《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

  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

  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1、获得信息。

  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2、解决问题。

  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观察发现

  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

  4、举例验证

  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揭示定律。

  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

  a+b=b+a

  ☆+○=○+☆

  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

  三、巩固练习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

  合适的数

  300+600=__ +__

  ____+65=____+35 b+_=_+_

  2、计算并验算

  325+562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

  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五、练习巩固

  1、连一连

  83+315

  87+42+58

  64+(73+37)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

  (1) (56+88)+12

  56+(88+12)

  (2) 48+(75+25)

  (48+75)+25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并按照顺序正确计算。

  2、在辨析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省和思辨,从而自觉意识到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3、在对比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思考交流,梳理知识。

  1、创设情境。

  谈话: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一天,同学们到超市购买食品

  一盒德芙巧克力40元一盒牛奶9元两袋可比克薯片6元。

  提出要求:根据下面问题直接列综合式,并说说运算顺序和得数。

  (1)1盒巧克力、1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40+9+6)

  (2)1盒巧克力比1袋薯片贵多少元?(出示:40-62)

  (3)1盒牛奶的价钱是1带薯片价钱的几倍?(出示:9(62))

  (4)2盒牛奶和2袋薯片共多少元?(出示:29+6)

  (5)2盒牛奶的价钱是2袋薯片价钱的多少倍?(出示:296)

  2、自主整理。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按运算的顺序把它们分类整理吗?同桌交流想法,把算式分类整理在作业本上。

  全班交流。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1)从左往右算为一类;先算后面再算前面为一类。

  第一类:40+9+629629+6

  (2)只有加减法的为一类;只有乘除法的为一类;加或减与乘或除混合的为一类;有小括号的为一类。

  第一类:40+9+6

  第二类:296

  第三类:40-6329+6

  3、组织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依据,并引导学生将只有加、减法和只有乘、除法的算式调整到一起。

  第一类:40+9+6296

  第二类:40-6329+6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分成这样的三类吗?

  交流后明确:第一类的是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第二类的算式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第三类的算式里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从左往右、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谈话: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混合运算的重点内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说明】本环节把计算复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把梳理知识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分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已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分类,系统地梳理运算顺序,不仅巩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而且培养了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收获。

  二、巩固练习,强化方法。

  1、基本练习:P109(5)。

  过渡: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练一练下面这几题:P109(5)。

  学生完成后汇报运算顺序,报出计算结果。

  引导:你认为要又对又快地完成一道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

  交流后揭示:老师向你们推荐这样的.四步曲: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想(想清运算顺序)、三算(细心计算)、四查(认真检查)。按照这样的四步曲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混合运算。(板书: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辨析练习

  引导反思:根据以上的四步曲,观察、分析我们以前作业中的错误,从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吗?

  反思小结1:计算混合运算首先运算顺序不能错。

  反思小结2:运算顺序对了,可也不能算错了,计算要步步为营。

  反思小结3:列综合算式要注意,要想改变运算顺序一定要有特别通行证小括号来帮忙。

  点评:你们反思很到位,希望你们能用这些错误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使自己计算更准确!

  3、对比练习

  (1)填<、>、=号。

  提出要求:不计算请你比较出各题的大小。

  480-18060○(480-180)6098+230○(98+2)30960420○960(420)157-69+31○157-(69+31)学生独立作业后全班交流,要求说出自己判断大小的想法。

  引导:观察每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揭示:每组题目数据相同,运算符号相同,但由于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它们计算的结果并不相同。

  提问:关于第4题老师还有话想说,如果我想用等于号表示,那么前面的题目怎样改就行了?(生答:157-69-31)依据是什么?

  (2)算一算、比一比。

  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第一小时卡车行了74千米,第二小时卡车行了83千米。这时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生交流两种方法。

  引导小结并板书:a-b-c=a-(b+c)

  提问:这里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呢?

  2、每6个羽毛球装一袋,每4袋装一盒。600个羽毛球要装多少盒?(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生交流两种方法。

  引导小结并板书:abc=a(bc)

  提问:这里哪种计算更简便呢?

  引导揭示:这里的混合运算,每题的数据相同,小括号也改变了运算顺序,但计算结果却一样。运用这些规律还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简便计算。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直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作业后汇报想法和计算结果。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从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练习的机会。基本练习,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辨析练习继续引导学生反省,用别人或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促进他们习惯的养成。而对比练习,意在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而两组对比题的反差也渗透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不仅强调了算,更是凸显了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提出要求:现在聪明的你再想想办法,下面的题目你能帮小马虎解答吗?

  小马虎在计算80-□5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得到结果是4.这道题的正确得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完成后汇报。

  引导揭示:这样的题目叫错中求解,解题的思路一般是先根据错误的算法(80-□)5=4,运用倒推的方法,求出□表示的数,再按正确的算法计算80-□5,算出正确的结果。

  【设计说明】这样的错误是部分学生刚学习时受原有定势思维影响而造成的,学生并不陌生,拿来也正好可以作为错中求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渗透审题习惯的教育,另一方面正好可以彰显解决这道题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倒推的方法,有条有理地进行数学思考。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觉得哪些地方你又加深了印象?今后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资料链接: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第二级运算是第一级运算的高级运算,第一级运算是第二级运算的低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

  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又称圆括号,记作();中括号,又称方括号,记作[];大括号,又称花括号,记作{}。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一看一类:40+9+6296从左往右二想二类:40-6329+6先乘除后加减三算三类:9(62)先算小括号里的四查a-b-c=a-(b+c)abc=a(bc)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8×5×10

  20+30÷3120÷3×5

  12×5-40÷2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386685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圃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一2、3、4、5 B层:练习一2、4、5 C层:练习一2、4

  第二课时(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五第1~4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加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已知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李叔叔前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指名学生板演不同的算式。)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中,先计算104+96时,正好能凑成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

 二、板题示标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

  2.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探究新知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一)自学加法交换律

  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17页例1。思考:

  1.像例1中40+56=56+40这样两个数相加,交换( )和( ),这就叫做( )。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

  (用时2分钟,比比谁学的认真,坐姿端正)

  (二)订正自学指导(一)。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师板书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方式。

  过渡: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下面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加法交换律来解决问题。

  (三)检测(一)

  我会填。

  300+600=600+( )

  9078+()=43+()

  a+12=12+ ( )

  ○+△+☆=○+()+△

  出示检测题,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过渡:通过检测,老师发现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加法的另一条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二)自学加法结合律。

  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18页例2,思考:

  1.计算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28)

  43+(47+210)○(43+47)+210

  2.像例2中88+104+96=88+(104+96)和 45 +(45+210)=(45+45)+210这样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先把( )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 ),这就叫做( )。

  3.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用时2分钟,比比谁学的认真,坐姿端正)

  (五)订正自学指导(二)。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明确使用加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把能够凑整的数先计算,使计算简便。师板书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方式。

  (六)检测(二)

  出示习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5+68)+32=25+( + )

  130+(70+4)=(130+ )+4

  四、当堂训练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 =18+76

  56+72+28= 56+(72+28)

  31+67+19= 31+19+67

  24+42+76+58=(24+76)+(42+58)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35+24+176 147+89+53

  指名学生板演,在学生做之前教师示范计算过程的书写方法和格式。

  3.电器商场去年第一季度每月分别售出冰箱169台、67台和131台,这个电器商场去年第一季度共卖出冰箱多少台?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从课题出发:“加法运算律”是哪些运算律?说出相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其意思

  板书:a+b=b+a (a+b)+c=a+(b+c)

  2、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并说说先算什么,体会“凑”的思想。(板书:凑)

  3、举例:46

  师:你能说出哪些数和46凑成整十,整百……?

  师:看来连加中也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复习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算律,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题意说一遍?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各自算法并相应板书: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129(人) =29+100

  =129(人)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优化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优点

  2、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师: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

  师: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

  着重讲第二题的运算律的应用: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将78和22靠近,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使78和22先算。

  师:请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展示交流

  [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主要是想通过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不总是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练习。]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调换书上气球的顺序:64 19 36 38 18 32 79 59 21

  师:你是先算谁和谁?为什么?

  38 18 32 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79 59 21师: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哪一种更好呢?(当方法多种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你想如何解决呢?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打开书,完成第4题。只观察,用小弧线将先算的两个数连起来,比比哪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独立完成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A: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

  只有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拆谁?

  出示:175+199

  师:你想对哪个数动个小手术?

  出示:238+402 354+102 105+216

  354+298 204+499 216+99 (对书上第3题稍加改动)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对每题中哪个数动手术,怎么动?哪一种方式更好?(体会对接近整百的数动手术的优点)

  分组完成在练习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共四个数,你又想如何解决呢?

  C:拓展:1+2+3+4+……+100

  师:一百个数呢?

  讲数学王子高斯7岁时运用简便运算计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师:你能迅速说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4、“想想做做”第6题

  师:独立完成第6题,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各自的发现:

  1、加数都是200,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被减数都是200,减数越大,差越小

  2、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

  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在练习的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先观察不动笔”“同桌相互说”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不总是“笔动”。用“思维的动”代替“笔动”,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第5题

  20xx-11-13

  教学反思:这一节是一人一课。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本课结束之后,感受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课堂语言要多“磨”

  数学课堂的语言以科学,简洁,严谨为第一要义。另外还要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启发性。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表扬,一个过渡,一个追问,都要做到言而不废。

  《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的座谈会——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就提到了对于课堂语言的磨练。徐斌老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语言更能为低年级学生所接受,坚持每天听鞠萍,孙敬修的童话朗读磁带,我们又为何不可在课前将课堂上所讲的每句话磨上几遍呢?

  2教案设计要多“思”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学会多向自己提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有吗?有没有更好的?明确每个环节的作用,杜绝课堂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环节的现象,使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可是启发,可是新授,可是练习……

  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另外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要让每一个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仅仅让教案成为一纸空文。

  3学生思维要多“动”

  数学是思维的运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许多学生仅仅停留于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因为思维过程不是一个可以量化衡量的物体。所以只有通过学生的说,通过学生的看来体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述得清晰,完整,同样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

  另外在设计练习过程中,我强调学生不动笔,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再讨论。观察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的方式。而许多学生并未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也未曾认真观察过,以致在作业中常有题目未读,或读不懂就下笔的情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让学生多观察,以察促思。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2

  课前总述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集智式备课

  修订补充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1、课本P 5做一做

  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49÷7×4=73-45+27=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反思: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混合运算,为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创造了条件. 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了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4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反思:在新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解决问题的策略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同级运算的顺序。在练习中,强调情境的一贯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注重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例3和例4,总结含两级运算的顺序

  2、试做7页做一做,11页做一做

  二、主题图引入

  (课件)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今天,爸爸妈妈就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出示出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汇报交流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引导学生讨论: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迁移,学会新知。)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让学生重点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说清要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根据什么?)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五、检测反馈

  基础练习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

  2、计算32-16+22,先算( )。

  3、计算24×(27-19)÷16,应先算( ),再算( ),最后算( ),计算结果是( )。

  4、计算比赛120×3-720÷72 240-24×5+54

  407-126×3 142+350×6

  变式练习

  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960÷15=64 28=36-64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5×24=1800 1800=7200-9000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0-19=791 791×2=1582 1582+216=1798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4)96×5=480 480+20=500 500÷4=125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1、明珠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了节水龙头,王奶奶家上半年节约水费42元,李奶奶家上半年节约水费54元,平均每月李奶奶家比王奶奶家多节约水费多少元?2、一位老爷爷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除以4,然后减去12,再乘10。恰好是100岁。”这位老爷爷现在多少岁?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6,相应的“数学趣味题”和练习二中的习题P5-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能充分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并能举例分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把知识系统化。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有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难点: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限时5分钟脱式计算(课件上)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0这个数吧,别看它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它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0有关的知识。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 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全班一起完成例6后面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6、7、8、9、11题的课堂练习。

  (1)、 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及时全班批改,把集中的错误那出来集体订正解决。

  (2)、第5、8、9、11题,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完成。

  (3)、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数学运算02-26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8-25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02-10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5篇)08-31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5篇08-31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15篇03-06

小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08-26

数学教案:小数整数混合运算08-31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1-21

《加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