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1 10:23: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第一篇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第二篇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本课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象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1、贴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出新知,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掂一掂的动手活动引导学生具体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还存在的问题是,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来说,还没有完全学懂,还要个别进行辅导。

  第三篇教学反思: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盐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在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值得改进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地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篇教学反思:

  1、《课标》中叙述,数学教学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导入本节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物品谁轻谁重。整堂课中,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千克和克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巩固时,让学生估一估生活中的物品。

  2、教学本节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节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器具,还有得是学生自己准备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并感受了几千克和几克的质量。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因此本节课我按照置疑、解疑、感知、消化这样的一个过程进行教学,通过置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各种动手活动,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在地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反思不足。学生做掂一掂,估重量、记录重量的练习。学生有不同的记录答案,有比较准确的、有比较接近的、有误差比较大的。这时教应该点评,要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进一步领会“千克和克”两个单位,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没有及时解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并不扎实。另外在学生分组操作时可以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多估计几种物品,多称几种物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体验一下,都有自己的体验,在每个孩子的头脑里初步形成一个1千克、1克的物品表象,以后一讲到1千克、1克时,头脑里能马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估计物体重量时,可以以头脑中的参照物做比较,估计出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有待于提高。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10-05

《有多重》教学反思08-03

有多重教学反思08-28

《有多重》物理教学反思10-06

《有多重》课堂教学的反思09-23

《有多重》教学设计12-11

北师大版《有多重》的教学反思06-22

《1吨有多重》课后反思03-11

数学《一吨有多重》说课稿02-27

《有多重》教学设计12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