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1
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1、教学基本思路: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这节课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理解这一重点,为重点知识的学习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陆地自然带的知识,这里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所以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加教师点拨法。学习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重点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插图“热带雨林景观”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自然带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纬度地带性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干湿度地带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2
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改革,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总之,采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效果最佳,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从而让他们对学习地理更加感兴趣。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国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4
在教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章节时,我深感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一章节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在教学准备阶段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力图为学生呈现一个全面而生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画卷。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然而,在与学生互动方面,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提问环节提出了一些我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使得课堂节奏有些许混乱。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和表现。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小组讨论过于热烈,导致课堂秩序有些难以控制;而部分学生则缺乏参与热情,在小组讨论中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进行了改进。首先,我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以便更好地预设和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我还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我通过设计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我逐渐摸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我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5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成因以及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土壤、植被等)入手,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时,我还利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在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时,我着重强调了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他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
此外,我还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意义。我指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让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意义,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和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我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过于笼统,没有深入展开,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我也发现自己的问题设置还有待改进,需要更加注重启发性和开放性。
针对以上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问题设置的启发性。同时,我也会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评课稿02-07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说课稿06-26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7-30
《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02-23
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04-09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7-18
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04-09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01-06
教学反思《自然之道》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