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0-08-24 17:12: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

  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

  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课堂上当那位女同学提到“布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顺着那位同学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担心“建筑”这部分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可以回过头来在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我的这节课中渗透的还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把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还不扎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设想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一节课的“聚焦点”,紧密围绕“聚焦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可是由于自己在对课堂的整理把握上不够理想,也造成本课的拓展延伸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感的平台,这是我通过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一、激情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

  解说:同学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夺我珍宝,毁我园林。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去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二、探讨新知

  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说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

  老师发现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那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计算不出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能结合课文具体事实谈谈吗?

  1、第二自然段

  看课件解决众星拱月,并从中体会出圆明园的宏大。

  小结: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这么大的园林,被毁了你说损失大不大?

  2、第三自然段

  (1)解决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

  (2)指导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引导学生想象:园中还会有哪些美景?

  小结:这么美、这么大的园林,真可谓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

  3、第四自然段

  自由畅谈、想象园中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小结:园中有这么多宝物,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

  4、回读2、3、4自然段(配课件画面)

  师: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博大精深的园林,那里有山、有水、有花得鸟语,有寻常闹市,也有稀世珍宝。下面请一位同学回读2、3、4自然段,你说作我们的小导游,让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5、第五自然段

  师:圆明园太精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却被那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毁之一炬。同学们,让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1)画词(看课件)

  (2)谈体会

  (3)带点儿词语强调重读

  (4)教师请现在想表达内心激愤之情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我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回想当年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却被那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

  师:而今的圆明园,那里水干了,鱼没了,没了买卖街,也不再喧哗了。只有那几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柱在诉说什么吗?

  学生畅谈感想、体会。

  四、课堂延伸

  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五、布置作业

  师:建与不建都有道理,同意重建圆明园的同学课后画一张圆明园未来的蓝图,下节课讨论、交流,同意不建圆明园的同学可以组织成小组,宣传今天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记国耻,振兴中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六,圆明园的毁灭,希望对你有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 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nb

  sp; 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 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

  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我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学生朗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让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理解第二段,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能够自然的把本段的四个意思分给四人小组来读,这样的分工就呈现出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本学期创意朗读的设计对今后的生本教学很有益处,要保持下来。

  这是一篇大家对于我来说比较熟知的一篇课文,虽然时隔多年,但读到这篇文章还能让我记起当年教学的一些点点滴滴,一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意,如何让学生在生本课堂的的暖风下激扬起生命的风帆,我想这是本节课我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吧。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采用视频导入,让学生未学文情先起,铺好了情感,孩子们一开始就能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接下来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比较完善,学生凭借着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对当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观看《火烧圆明园》的音像资料,对圆明园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这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边品读,边想象,边感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体现出痛惜、仇恨之情,声调提高。152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亲眼目睹,那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仅靠语言文字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名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可爱的同事们与我产生了意见的分歧,关于圆明园是有谁来建造的问题。在一开始,我也认为应该是帝王所造,可后来我想了想,它应该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何这样讲呢,我们可以联系到《长城》一文,都深知秦始皇建筑长城,课文最后结尾却说:多少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修筑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不就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吗?同样,能让人很容易深感同受。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于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读中积累语言,练习表达。因此在我设计了两处的说与写的训练,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做到读写结合,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联,既巩固了读的效果,提高了读的质量,又积累并运用了语言,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形成教学的合力。

  一、在简省处说话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与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中,作者对圆明园中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只用了一句话——“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来简练地概括。

  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我为学生分别出示了一份文字材料,和一部分圆明园收藏品图片,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问:你能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文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一部分描写种类繁多的成语: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等,并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成语说话来描述一下圆明园中收藏的珍贵宝物。

  有学生说“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有学生说“圆明园中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真是美不胜收。”还有学生说道“圆明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包罗万象、无奇不有,青铜礼器琳琅满目,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比比皆是,不愧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成语与课文紧密结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通过积累的语言增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动情处写话

  在学生充分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之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怒与惋惜之情。这时,我播放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烧毁圆明园的短片,最后画面定格在那熊熊燃烧的大火中。article/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就想一吐为快,直抒胸臆。这时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的需要。

  于是,我出示练习:你面对这熊熊的大火,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灰烬。也可以用上我们刚刚学会的描写种类繁多的成语。

  以下是两位学生的写话:

  ①每当圆明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就会想起那几根残柱子。它们像惊叹号一样,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忘了帝国主义在这儿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告诫着我们所有中国人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黎玄机)

  ②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的名人书画,比比皆是。这里的一切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可是,英法联军毁了它,还有什么损失比圆明园的毁灭更惨重呢?

  那片熊熊大火将整个园林包围,倒塌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圆明园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没有了!sjbwz/这一切都是英法联军干的,他们无耻、野蛮、不可理喻。我看是贪婪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实在太可恨了!(蔡秀丽)

  这样,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给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也是一个读后感的片断训练吗?正好为本单元的习作——针对本组的一篇课文学写读后感,作了铺垫。将读与写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如果我们能用好人手一册的语文教材,紧紧把握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在读的基础上渗透写的训练,将阅读与写话结合起来,必定会相得益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合集15篇)

7.《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8.《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用15篇)

9.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简短(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