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5 09:49:30 海洁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1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让我感慨挺多。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写的《长征》诗,出示带领红军过草地的相关图片,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在揭示课题时,我先出示鱼钩,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鱼钩?学生们纷纷回答:铁的鱼钩,塑料的鱼钩。这时,我在鱼钩前迅速出示金色的,让同学们齐读课题,随机问: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给学生留下悬念。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大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同学们边读边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2

  《金色的鱼钩》是第十册教材的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破题,理清思路,感悟文章内容、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我班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良好的预习、阅读习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针对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在确定了教学思路的前提下,首先从整体入手,以“文章主要写老班长,而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与金色鱼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破题,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以“课文什么地方直接点题?”直插中心,使学生主动感悟到了本文的`中心。那么,这一课是如何通过写老班长来表达这一中心呢?再次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让学生勾画出最感动人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文章借这枚小小的鱼钩赞美老班长舍生忘死、毫无私心的精神。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课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思路,从而进一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中心,明确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在这些环节的设计上,注意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老师轻松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了知识,避免了课堂上乏味的“一问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3

  《金色的鱼钩》在冀教版第九册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

  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谁来试读一下?”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我觉得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4

  《金色的鱼钩》本是一篇学生自学的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的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的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教学目标,课堂完成的较好,学生都能感受老班长的优良品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在阅读完成以后能找同学点评阅读的感情表达情况。

  本节课主要的失误点是没有全面的讲解课文,只是讲解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部分。在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指导要读出的思想感情,给学生留出的自学时间不是很充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个致命的硬伤,就是跟学生的眼神交流太少,有太多的时间是背对着学生讲话,关于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眼神中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6

  一直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的。但今天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很长,但很多地方描写得很精彩,需要学生的朗读加以感化。此时,王贝妮举手了,于是便叫了她。听完她的朗读,使我吃惊不小:她的朗读真不错,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还自认为让全员参与,哎,真是太大意了,惭愧!让同桌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水平,他说:“我跟她已经是几年的同学了,我发现她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同桌的鼓励,王贝妮举手的'频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时的我更是羞愧难当。已经大半个学期都过了,我才发现她。如果早一点发现,我想王贝妮会提高得更快,责任全在我。对不起王贝妮!对不起至今还被我遗忘的学生!

  班级中五十二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很多时候,总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所“蒙蔽”,过多地去提问他们,引导他们,从而忽略了对内向型学生的教育,只是让他们呆呆地坐上一堂课。其实每一次的提问,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锻炼、一次不小的考验。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很活泼,致使老师的目光更多地倾向于他们,他们就得到锻炼;而内向型的学生,由于天生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个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关注那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还不曾被我们发现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需要耐心,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坚持,我想你必将会有新的发现。一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位学生,可能对一个班级来说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几,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百。”多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明天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去看一看还有没有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应该“亡羊补牢”了!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7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15课。这篇课文的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金色的鱼钩》的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完成《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后,写了篇教学反思,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

  2、《金色的鱼钩》篇幅较长,故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8

  1、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2、教学最后,我虚拟了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解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学完本课,学生一定会被老红军崇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于是我便顺势再介绍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请学生课下继续搜集长征故事,组织了一次长征故事会,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9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红军长征发生在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就是说,老班宁愿吃草根,吃鱼骨,牺牲自己,还要完成任务分配到更高,受伤了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语言,行动,风度,心理活动等角色的细致描述,层层进步,揭示了崇高的内在世界。还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因为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似乎离这个年龄太远,他们现在生活得如此开心,所以在教这个课程之前,我首先要求学生访问历史信息,为了理解故事背景,根据自己对长征时间的理解,通过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了解老年人的高贵品质基础。

  虽然这篇文章较长,但根据我们目前的智能教室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预览能力,重视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移动部件,然后快速掌握文本以表达思维主题。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我要求学生感觉更深层次的感觉,阅读多次,并在下一节写下自己的感觉。组织学生沟通后,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论为什么他们被移动。也许智能教室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孩子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一些学生很快就在文章中描述了老队长的领导者的风度,而且文字描绘了句子的感觉阅读阅读,并说这些时代描述了老队长的.风度,有什么不同,让所有的学生了解风度,描述角色的精神的性格反映了性格。

  但是,在这一课中,也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报告一些泥泞的水时,所以时间不够,课程计划受到影响。学生朗读不能达到声音和感情,特别是在听完四,六课后阅读,我想我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加强。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10

  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新课标的一点成功的乐趣。在教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

  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什么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这会儿,你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这时,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这时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多叫一声呢?我们希望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之情。我这是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了,由此,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计得针对性强

  本课篇幅较长,做事性强,我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捐多表情朗读,整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深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问候,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自由说,自立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三、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具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11

  记得上这一篇课文我准备得还比较充分,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钻研教材到很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节课结束。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困难比较大,而且这篇课文比较长。怎么办?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我已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把认识生字的问题解决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其次,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疑难所在取舍教学内容。

  一开始,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切入到课文:清明节,我们缅怀先烈,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在过草地的时候,有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板书课题(目的是注意“钩”的写法);如何读题目,哪个词语应该读重一点?学生有说“金色”,有的说是“鱼钩”,我让他们试着读一下,他们发现还是应该重读“金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呢?”还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为题目呢?”我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表示赞扬。随后,进入初读了解大意,提出自己困惑的阶段。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学生概括大意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举手的仅一、两个。下面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的困惑。有一两个学生重复了刚出示题目时的问题,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另外有两个问题是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为什么有千斤重?

  2、还是这一节,最后一句“……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的还有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这个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学生认为是语意未尽,另一个学生马上反对,认为是说话被打断,因为下文有我打断说的话,应该是说话的省略。我当时都肯定了他们的观点。但是现在想想,不应该是语意未尽,第二种观点更有根据。学生的这几个问题解决掉,时间只剩下4分钟。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只好搁置起来,例如,课文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的精神的?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深情地朗读出来。……最后,我回到课文最后一节,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

  我在反思,略读课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处理?是全部在课堂上解决,还是部分解决?如今天,把学生的全部问题放到课堂来解决,就出现自己预设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被耽误掉的情况。看来,要客观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并,对于个别的问题(远离教学目标的)可以让他们课外去解决。要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整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机智,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07-28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07-28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04-22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04-22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例文05-29

关于《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反思07-08

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10-19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精选10篇)07-14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08-22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