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20 12:54:59 林强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凉州词》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凉州词》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凉州词》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凉州词》教学反思 1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性情。喜欢古诗文的我,选择了《凉州词》来进行教学尝试,期望通过课堂实践,摸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新路。

  新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然而纵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诗情的灌输,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即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最后有滋有味的把古诗读好。下面,结合《凉州词》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凉州词》中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我以“情”为突破口,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发情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课的教学,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 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学习诗歌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诗人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很下功夫,按照认知规律,制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贯穿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配乐朗读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境,我激情创境,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同时,学生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也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大量的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了古诗内涵。

  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如课前的赛诗会、对玉门关的补充介绍、对唐诗中“片”字的习惯用法的讲解,由”杨柳“引出的折柳习俗及相关的古诗,对“春风”的解读,描写战争场面的边塞诗的补充,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大量的课外拓展,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习中收获颇丰。

  六、挖掘文本内涵,听说读写训练扎实进行。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扎实展开。我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凉州词》中短短2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如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观察角度的对比分析、对黄河从白云中流出来景象的想象练说、对黄河的词语描述、想象戍卒听到羌笛声的内心活动等。尤其是古诗学完后,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凉州词》教学反思 2

  《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我在教学《凉州词》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听音乐体会到的情感,因为学生听的音乐很感伤,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幽怨、悲伤之情;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羌笛为何怨杨柳,春风又为何不度玉门关呢?”再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凉州词》教学反思 3

  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二、课文课堂为什么要鱼和熊掌兼得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也分明流淌在字里行间!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难道不是当时诗人对战争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吗?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三、关于教学资源的运用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似乎多余,应该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毕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这节课的思考还要思考。不成功的课也许更有研究价值。

  《凉州词》教学反思 4

  在教授《凉州词》这首诗时,我采取了多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首先,我介绍了作者王之涣,并解释了题目的含义。然后,通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和分男女生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在理解诗意方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意,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指生读诗并交流,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悲凉心情。

  最后,我安排了有感情地齐读和练习背诵的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古诗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凉州词》教学反思 5

  在《凉州词》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和诗歌朗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方面,我采用了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学生逐渐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边塞荒凉和孤独悲凉的情感。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通过多次朗读和练习背诵,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还能够在朗读中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这次教学让我认识到,古诗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凉州词》教学反思 6

  在教授《凉州词》时,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首先,我通过详细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背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凉州的壮丽景象之中。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方面,我采用了朗读、讨论和提问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通过与学生互动频繁的课堂交流,我逐渐了解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这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体验,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欣赏诗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凉州词》教学反思 7

  在教授《凉州词》这首诗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1. 简介作者:首先介绍了王之涣的背景和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解释题目:解释了“凉州词”这一题目的含义,指出它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曾为之填写新词。

  3. 初读课文:通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和分男女生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

  4. 理解诗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意,并在全班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理解。

  5. 想意境,悟诗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描绘的边塞荒凉景象,以及作者表达的孤独、悲凉心情。

  6. 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 练习背诵:通过自由练习背诵和指名背诵,帮助学生巩固诗歌内容。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古诗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凉州词》教学反思 8

  在教授《凉州词》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有关长江的文章,引出黄河这一新的主题,并指出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

  2. 教学过程:按照简介作者、解释题目、初读课文、理解诗意、想意境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和练习背诵等步骤进行教学。

  3. 教学手段:利用教学课件、录音机和课文插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内容。

  4. 学生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和配乐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古诗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凉州词》教学反思 9

  在最近的一次《凉州词》公开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丰富的教学内容:除了诗歌本身的内容外,我还介绍了王之涣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凉州词这一曲调名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歌。

  2. 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诗歌朗诵、小组讨论和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欣赏诗歌。

  3. 深入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孤独、悲凉心情,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积极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古诗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凉州词》教学反思 10

  《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荒凉和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在这次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步骤:

  1. 简介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题目: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为它填写新词,这一背景知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初读课文:通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分男女生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

  4. 理解诗意: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意,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想意境,悟诗情:通过指生读诗并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孤独、悲凉心情。

  6. 有感情地齐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7. 练习背诵:通过自由练习背诵和指名背诵,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反思:

  亮点: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挑战:部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不够深刻,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改进建议: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边塞生活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凉州词》教学反思 11

  在这次《凉州词》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诗歌情感的体会和意境的描绘,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反思: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长江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比黄河的凝重、悲凉,引出本课主题。

  2. 初读课文:同样采用了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诗歌。

  3. 理解诗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意,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想意境,悟诗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体会诗歌表达的孤独、悲凉心情。

  5. 有感情地诵读: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6. 练习背诵:通过自由练习背诵和全班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反思:

  亮点:教学过程生动有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挑战:部分学生在体会诗歌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改进建议:可以加入更多关于边塞诗歌的拓展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凉州词》教学反思 12

  在执教《凉州词》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诗歌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体会,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反思:

  1. 解题与导入:通过介绍凉州词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体裁和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赛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

  3. 品读悟诗情: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想象与交流: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有感情地诵读:通过配乐朗诵、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 拓展与积累:通过介绍其他边塞诗歌,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诗句,拓宽视野。

  反思:

  亮点:教学过程注重了诗歌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体会,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挑战: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改进建议:可以加入更多关于诗歌意象和情感分析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凉州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凉州词》教学反思06-09

凉州词教学设计10-29

《凉州词》教学设计07-18

《凉州词》教学设计10-17

《凉州词》教学设计03-24

《凉州词》王之涣 教学设计04-21

凉州词07-19

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8篇)04-05

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8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