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02 14:18: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鸬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鸬鹚》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鸬鹚》教学反思

《鸬鹚》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的是《鸬鹚》一课,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文章很美,作者着墨不多,但江南水乡那恬淡、悠然、动静有致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如诗如画的文字,情景交融的配音配乐录像让我和我的学生不知不觉中以让江南水乡的诱人情趣流淌在脑海中,憧憬和渴望升华在眉宇间。

  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空前高涨的。课文学完了,音乐尚在回旋。我乘兴做总结: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平和朴素的文字中透着无尽的意蕴和生趣,这一切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

  一直若有所思的杨龙站起来打断了我的话:“老师,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好,但结尾一句,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我觉得应该放在上一段,湖面已经恢复了平静,怎么还会有水痕?不合常理。一愣之下,我也随着低头看书的同学一起低下头。仔细推敲确有道理。"同学们有什么看法?"我抬头问我的学生。“我觉得杨龙说得有道理。”

  “这句话是不应该放在这儿。”

  同学们纷纷对杨龙的意见表示支持。“我想,编者把这句话移在最后也有他的道理,以动衬静更能显出环境的静谧与恬淡。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是这种意境。”

  “才女”冯小萌引经据典提出不同意见。课前,我曾阅读过郑振铎的原文,原文为“提起了浆,渔人划着小船归去。湖面上刺着一条水痕。鹈鹕们士兵似的齐整的站立在船头。天色逐渐暗了下去,江面上又平静如恒。”当时读来也觉与原文有异。但潜意识中的某种惰性和保守思想,使我让这念头转瞬而逝没有深究。孩子们的发言让我汗颜,更让我兴奋。再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上,我的因循守旧和保守的确该彻底抛弃了。在展示个性,创新思维方面。我可敬可爱的学生,你们应该是我的老师。带着这种羞愧交加的激动,我含笑地望着杨龙,望着冯小萌,望着全班同学,从心底发出由衷的“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人,一个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人,一定是一个在事业上大有希望的人。一个集体同样如此。”我带头向杨龙、向冯小萌、向全班同学鼓掌祝贺。雷鸣般的掌声中,杨龙笑了,冯小萌笑了,是那种自信与兴奋的笑。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朝阳。

《鸬鹚》教学反思2

  尽管身处江南鱼米之乡,但《鸬鹚》一文所描绘的宁静优美的画面目前我们这儿是无法欣赏到的。孩子们也从没人见过真正的鸬鹚,上课文之前,即使是鸬鹚的图画,好多同学也都没看到过。上课时,当让学生提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而且整篇课文有许多问题也因为这一问而基本解决。

  学生问:“鸬鹚是渔人养的还是那种像我们看到的鸟儿一样野生的?”当时问题一提出,我想:这个问题不是太简单了,怎么会不懂呢?还用问吗?而且提出这个问题的还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我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权利立刻交给了学生,多数学生都高高举起手说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专门用来帮渔人捕鱼的。教师就紧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从文中去找到许多线索来说明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一个学生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因为是渔人养的,所以这些鸬鹚都听渔人的话,都钻进水里去了。”一学生马上反驳:“我不同意,我认为如果不是渔人养的,你用竹篙一抹,鸬鹚也会下水的。”话音刚落,有许多同学都在下面发出“啊?”的反对声。一同学说:“如果它要逃得话,那它为什么不四处乱飞,而是都往水里钻呢?”一学生立刻附和:“我也认为是渔人精心饲养的,你看课文后面写‘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鸬鹚跳下水去捉鱼,而且捉了鱼之后也不飞走,也不自己吞下去,而是自己跳上渔船给渔人。”“是的,课文后面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鸬鹚很会捕鱼。一会儿工夫就捕了好多,渔人都快来不及了。”另一学生也抢着补充:“我也对某某有补充,课文开头写‘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什么命令,就是渔人让鸬鹚下水捕鱼的命令。”那个不同意的同学强词夺理说:“这里是说‘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命令的是士兵,而不是鸬鹚。”一个同学立刻纠正:“这是一句比喻句,把‘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比作‘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它写出了鸬鹚整装待发的雄姿。”有同学接着补充:“‘一抹’就是一擦的意思,从这个字可以看出渔人的动作很熟练,只要‘一抹’鸬鹚就下水了,这说明他们之间配合非常默契。”“还有这说明渔人让鸬鹚下水的方式很独特,鸬鹚非常服从,真是训练有素。”

  争论还在继续,学生从书上找出好多的语句来说服那个认为鸬鹚不是渔人饲养的学生,实际上到后来那个学生心里已感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可能因为一时觉得有点下不来台故意不接受大家的观点,没想到这点小小的叛逆却成就了我们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教师也觉得一下子学生思维跳跃太快,有点无法控制。学生在辩论中几乎把这篇课文中老师准备一一和大家讨论的知识点全部解决了。

  课上完后,我依然和同学们一样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激动和兴奋中,课堂上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而且学生说得那么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这是课前老师再怎么准备都无法想到的。像那种试教了好多遍的公开课更不会依照这样的形式来上课。这堂课,教师基本上完全随着学生的思路在走,但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堂课带给我的启迪有这么几点:

  1、平等对话,给生成营造心理空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前提。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学生的情绪才是轻松的、愉快的,才会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与激发,这样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地迸发,从而才有可能真实、精彩地去生成。在我的课堂中,自己感觉一节课老师表现得比较严肃,那么课堂气氛也随之显得比较沉闷;假如今天老师态度亲切、心情愉悦,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大胆、激昂。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觉得很难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趁机捣乱,不专心听讲。还有常发现刚才交流讨论的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已经结束,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窃窃私语,无法集中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课堂纪律的组织调控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像那种有许多老师听课的公开课好像不太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可爱而又善解人意的。)所以,新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碰壁而使许多尝试失败者无所适从,不知所以,有时又不得不让神圣的课堂恢复以往的安静与沉重。非常希望能看到各位同仁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2、让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使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我们的付出总是低效劳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鸬鹚是渔人饲养的还是野生的?”“渔人一抹鸬鹚下水是因为训练有素还是因为被惊吓?”,这样以学定教,因势利导,课堂上学生觉得主动,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感悟,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文句及思想的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内容汇报,不但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生成了一个事先没法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3、要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我们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这节课中如果学生问得那个几乎有点傻的问题教师轻描淡写地让它滑过或根本不予理睬,那么课堂就不会如此精彩。如果教师或同学对那个表示异议的学生持不认同的态度,持讥讽嘲笑的表情,那么以后学生还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吗?没有争论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发展思维和语言,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化和独特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应不违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4、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应遵循动态感悟这一阅读规律,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阅读。在上面的例子中,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鸬鹚与渔人那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深刻地感悟到江南水乡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无限乐趣。在聆听与诉说中学生的感悟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浅显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由错误走向正确,阅读就在这种不断生成的动态感悟中进行着,师生就在发现中享受到了莫大的精神愉悦。

  遗憾的是像这样令人振奋的教学片断自己感觉一学期中也难得有几回,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教师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撑,还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等。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

《鸬鹚》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这里教师只要作适当点拨就可以了,要勇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理解湖面从平静——跳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见作业本)竖着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把表格纵横联系起来,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从平静——跳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了。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捕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来,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教师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

  我们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如《鸬鹚》这一段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第一段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课文教学的第四个目标就不难完成的。这里我觉得应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鸬鹚》一文中捕鱼前的静和捕鱼后的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俗语说:“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主要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只有通过投入地诵读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和意会到。有了这种感悟后再让学生把这种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是《鸬鹚》一文的第3个教学目标。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三个探究专题:

  (1)为什么用“一抺”?

  (2)抺出了什么?

  (3)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

  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鸬鹚》教学反思4

  今天学习的是《鸬鹚》一课,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在讲课前,我充分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这种美,但在教学中该怎样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没有放开手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文本,而是牵引的痕迹很重。例如在文中的开头为我们描绘了捕鱼前恬静的环境。你看,“夕阳照在小湖上”,“一望无垠”的稻田,“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他们一个悠然自得,一个整装待发。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优美渔人闲憩图。但是,我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却没有充分的把文中那份恬静让学生感受出来,而是直接用灌输的形式去,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抹”是本课的文眼,这里包含了丰富了感情。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对鸬鹚的爱护。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由于课前预设的不够充分,再加上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对于“一抹”这一重点词语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使我对散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怎样从整体入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2、以过度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要想讲好散文不是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散文,可以说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挑战。怎样让自己的文章讲的有味道,我觉得要从词语入手,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果说: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那么,我将会努力让我的课堂更多些美丽,少些遗憾!

《鸬鹚》教学反思5

  《鸬鹚》是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的江南水乡的画面。如诗如画的文字,让江南水乡的诱人情趣流淌在脑海中。

  《鸬鹚》第一段可以在想象中读,指导学生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文中“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于“平静的湖面之上”,为湖面平添了几分生气。“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他们一个“坐”,一个“站”,一个悠然自得,一个整装待发。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背景开阔的水墨画。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

  如果我能放开手,让学生在自悟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效果会更好,我对散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怎样从整体入手,我觉得可以这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2、以过度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3、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鸬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鸬鹚》优秀教学设计

2.冀教版《鸬鹚》教学设计

3.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4.《藏戏》教学反思

5.《检阅》教学反思

6.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7.白鹭教学反思

8.猫教学反思

9.《蒸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