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8 14:14: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平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习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习,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知晓了达尔文的有趣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达尔文考察回来后,就小岛这种奇怪的现象,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你们就是达尔文的代言人,谁来发言?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创设,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轻易自然地解决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有趣的发现》不像一些童话、诗歌似的课文,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本文是一篇有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课后,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事迹,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从而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发现时,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去理解昆虫翅膀与大风的关系。这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在教学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抓住“考察”、“奇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从表情、动作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发现”入手,从观察身边的引入到课题,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有趣的事情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复述课文时,我先通过学生对每个自然段的整体把握,到抓好纲目。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大意、提纲,回顾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复述,多种方式进行复述,学生基本都能复述课文,对达尔文的发现特别清晰。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习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平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第三册一篇课文。

  首先,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学过程就是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写”的内容,把朗读、探究、写作三者合为一体,最终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写诗歌评论。由于它减少了繁杂琐碎的提问,教师自己讲得很少,等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就在最大程度上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平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顶住风生存

  小的顶不住风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2.有趣的算式教学反思

3.有趣的发现说课稿

4.有趣的科学发现作文

5.《有趣的汉字》语文教学反思

6.有趣的发现说课稿4篇

7.有趣的发现作文9篇

8.有趣的发现作文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