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大自然的声音》的第二课时,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尽人意。
下来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一开始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我明明可以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当时的课堂氛围的,但是当时的我却什么也没有做,一直就是按照我自己的进度来讲。
以至于到最后,学生的兴趣已经降到一个极低的点,整堂课的氛围就显得有一些沉闷。其实这篇课文十分有趣,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篇课文,可是由于我的没有调动,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导致今天的这堂课上下来很不满意。
下午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我特别选择了这篇课文的课后的小练笔来作为讲课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准备,但是在孩子们的通力合作下,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这堂课我叫学生围绕“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这一句话来写一段话。首先让学生抓住这一句话的关键词“鸟儿”还有“歌手”,那很明显是要写鸟儿的声音。那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成为歌手呢?鸟儿的声音会有哪些变化呢?
孩子们回答鸟儿的声音可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还有一只鸟儿和一群鸟儿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于是我交给学生两个写作的角度,第一个角度可以先从一只鸟儿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歌一样来写,然后再写一群鸟儿发出的声音又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一样。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种类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写。
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当一只鸟儿在那里独唱时,那声音叽叽喳喳的,是那么可爱,那么淘气。当一群鸟儿在一起合唱时,森林里就开始了鸟儿们的大合唱,那声音有时大,有时小,有时高,有时低。就这样,从一只鸟儿独唱一直唱到鸟儿大合唱,那声音多么洪亮,多么美妙,我真喜欢鸟儿们的歌声啊!
围绕一篇课文上了三堂课,感受却大不相同,时好时坏,像坐过山车一样绕了一圈。上课可能也有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吧!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3
10月31日,我在双周的语文备课中上了一节展示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虽然展示课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在准备这次展示课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是对自己今后上课的一些告诫。
一、课前准备
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借助多媒体玩听声音,猜画面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多声音的辨识,以此来达到老师想要学生们关注自然界声音的`变化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们虽然知道这些大自然的声音分别是谁发出的,但对于文字中关于声音变化的句子并不能理解表达,并且对老师说的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种方法理解不足。
2、学生们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课堂上实际发生的,很值得我思考,它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学习方向去走,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在掌握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后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指导。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教学目标,主要是抓住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动画让文字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展示声音的变化,也带动学生根据不同的颜色读好句子,感悟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变化特点。
四、作业布置
我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作业,让学生们完成课后生字;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作业,让学生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制作大自然声音的明信片。两项作业既有顾及全班学生的基础性作业,也要适当的拓展性作业,兼顾到了班级的.所有学生。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4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5
本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会背诵第2—3自然段。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认识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根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第二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非常生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第二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情况。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别,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别,只是大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第二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经此一课,对于朗读目标的落实有以下改进措施:
1、制定预习检测标准,让学生能自我监测。
2、课堂上多领带学生进行朗读,把朗读要求以及标准让学生掌握熟练,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3、多布置一些片段背诵,让学生经常练习,使背诵和朗读达成一个水平。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