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2 08:33: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1

  自从课改以来,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高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高中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而高中阶段对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作文教学中的评议、修改)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在口语交际课上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四要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简洁流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例如:教学《锦瑟》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有很多的理解,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认为,创新能力首先是基于个体的能力和品质。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读课文相关部分,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化做各自喜欢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脑海里在生成作品形象,进而有新的创造。

  (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和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技能。

  1.课前搜集处理信息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

  2、课中运用网上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可以以计算机为"中介工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图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特征: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我认为, 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课堂环境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合作表演,学生也可以请教师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应该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如:教师朗读时个别字的读音不够准确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百倍,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只要我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最大可能地展示自我,并逐步走向成熟。

  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三、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注重课堂效果与秩序。

  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此时,学生虽然表演得不很理想,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多数教师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体课改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更多地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我们也决不能以固定的思维去看待它,而是要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初中课堂教学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优秀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2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试点实施已经四年了,我所带的第二届参加课改的学生也已毕业,对课改,我感受颇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们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我们在这些“活”的试验课堂气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脱节,教师却仍追求高中课堂的达标和活跃。

  新课程的改革是由初中开始试点实施的,应该说初中的课程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的学生负担,学生只需课堂认真听讲,考前看看课本就能考出高分,不必额外地多做练习,课堂课外都很轻松。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讲太难的东西,只把表层的知识交给学生就行了。可是在这样的学习要求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懂得怎样自己学习,不懂得怎样自己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自己的东西,只等着老师来推,老师说“该做笔记了”便记两笔,老师不说就不记。而且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连知识的基本体系都没有形成,而高中的许多知识又是必须建立在这些基本体系之上的,于是我们的高中教学便成了空中楼阁。比如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懂得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更不用说句子成分了,可是没有这些知识就无法贯彻文言文的诸如活用、句式等基础知识,而要讲清这些相关语法知识,语文课堂又必然会变得比较沉闷,这又违反了新课改的精神,于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就只好避重就轻,抛开这些枯燥的语法,转而注重文言文故事情节的介绍与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遇上语法现象或直接告诉学生或由学生自己去看参考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岂不失了其本质,与现代散文、小说的'教学有何二致?

  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什么文章就应该像什么文章。各种文体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我们在教时也应保有文章本身的问题和内容特征,如果我们把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按照一种文体来上,那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情境,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课改,制造虚的达标和活跃。

  二、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因此,我们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课堂中的哪些闪光点,这些活跃气氛的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在求知的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而不能从“北极”走向“南极”。

  三、学生失去了传统意义而言“读书”“读”的权利。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养分长成躯干枝叶。“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 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 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由此可见,“读”是高中语文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以“读”为本,再相应地辅以“讲”、“问”等方法,就能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

  四、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是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我反对”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没有及时及中肯地纠正,而有些教师竟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综上所述,我认为针对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主观的努力,比如:

  1、以教材为“本”。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基础,只有把教材学懂了,学会了,才可能谈得上拓展、提升。

  2、难度要降低。学习是一个信心培养的过程,如果把学生都搞蒙了,信心失去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做一些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了培养学习习惯,就是教给了学生会学习的方法。

  4、重视第一思维点。第一思维点要强调,要提醒,要启发,要比较,要训练学生自己去找,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的头脑掀起风暴,教师千万不要替代学生做学生该做的事情。

  5、不断地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有了可以学好的信心,教学活动才可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呼应。

  怎样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我相信,一路走下去,总会走出一片蓝蓝的天。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3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4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5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6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高中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2-04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10-03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10

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反思10-2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2-02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通用03-2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7-01

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反思01-2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1-15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