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5 05:22: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

  今日,作为新教师的我理解了教研室教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择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我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教师的肯定。可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样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当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本事,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终在教育意义上,我想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教师的我,经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2

  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究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激情,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为什么要盗取火种?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某某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动态场面以及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3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4

  原计划在上周四上该课的第二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本周三上。在备课阶段,我首先是自己阅读课文几次,然后认真地看了《教师教学用书》,最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定出自己的教案。

  存在的问题:

  1、整堂课的内容过多,使最后一段课文的学习没有完全到位,应该把第一段课文的学习安排到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把力度和时间放到重点和难点上。

  2、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重点段第二自然段中,用五句话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不同形态。我先让学生读了之后,在找出自己喜欢的狮子及相关句子品读,然后逐句指名读、说、演,教学形式显得单一呆板。此时,教师应相机指导学生品读一两句后,可以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领会作者想象的妙处,拓宽学生的思维,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我进入得太快了,从第一阶段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设置本阶段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对读的指导不够,学生读的少,老师没有指出要点,也发现了个在备学生方面的准备不够。“有的……好象……,有的……好象……”这个句式是要求仿写的,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讲授时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读课文,听的同学就边听边想,那些狮子都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我就马上提问:“大家想想,数不清的狮子,除了课文上描写的形态外,还有什么形态啊?”这个问题一出,课堂陷入了僵局,我也意识了这点,于是我开始了对学生的引导:“大家想想,这座桥几百年来一直在守护着卢沟,我想啊桥上的有些狮子在晚上的时候一定会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想些什么,又或者他们能够守护桥,肯定是威风凛凛的站在望柱上……”一番引导后学生有了些反映,但是并不热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实际上我面对的是我的小组同学,都是大学生,可是也无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并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讲的太快,问的太突然。我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对读课文的引导,缺乏指导,让学生的读的不够,没有让学生细细的品味当中的韵味。比如在描写狮子形状的时候,有那些句子要读的轻些。那些要重点,那些是欢快的,那些是激昂的,这些都没有提到,如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这些,那么会让学生对下面要引出的文章主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一点就是例子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思维未能打开时,老师应该有些例子示范而不是简单的引导就可以了。而且除了说狮子之外,仿写作为课文的难点,应该在课堂上也设计仿写这一环节,才可以做到巩固的作用,单单是作为作业的一种是远远不够的。

  4、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就是让学生读了一次,然后让他们根据他们课前预习所获得的资料,想想我们应该对卢沟桥怀有什么感情,希望把学生引向比如对文物的爱护与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回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在教学中显得有些牵强,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个内容的引导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更适合,并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周围的一些文物的保护意识,效果更佳。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5

  《聚聚散散》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在美术构图中的作用,用聚聚散散的形式来表现画面。

  讲授本课时,我先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否见过烟花,用烟花被点燃升到空中后,出现亮点的聚散形成美丽的图案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时,以小组活动为单位,通过他们摆放、分析、观察、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又通过欣赏不同的.聚聚散散作品总结聚聚散散的特点,最后拿聚聚散散作品与聚的作品、散的作品进行对比,得出聚聚散散在美术构图中的作用及给人动态的感觉。

  不足之处的地方在于,在讲聚聚散散时,范围适当再宽一些,应结合其他方面的聚聚散散,如:军队里的聚聚散散是一种美,但散开正步走时排列很整齐也是一种美。

  通过本次授课,我体会很多,我在备课时要多联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考虑问题再全面些,讲课的内容再拓宽点,能使学生快乐固然是好,但我必须加强课堂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纪律是课堂效率的保障,今后我要在学生管理上多下功夫,争取给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6

  《卡罗纳》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追求简约,追求和谐:

  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约,剪裁重缝。课堂上学生们围绕“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此基础上,追问:“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从哪儿看出来?”抓住“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体会卡罗纳将坚强面对现实,成为生活的强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引领学生寻找感受周围的人对卡罗纳的爱的词句,从动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爱、感受爱。如体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时,千言万语化为“放、贴”,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卡罗纳,别哭了。”

  又如:“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用一句“目光默默地看着他,什么话都没说,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将学生置身于同学和卡罗纳的直接对话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对话中加深内化了关爱的情感。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借班上课,异地而教,对学情不够了解,未能及时处理好课堂教学资源。如在最后环节,原来预设在学生朗诵过程中渗透手语教学,因为手语而多次重复朗读。后来得知,他们学校在两周前就进行过手语教学。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打手语诵读,达到“巧借东风催芳菲”的效果。

  因为年轻,所以更需锻炼;因为追求,所以更想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7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一、积累运用

  1、对课内的生字及四字词掌握得比较牢固,主要主要容易出现以下错别字:“武”“彩”写成“采”。

  2、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不透切,例如“耀武扬威”造句不当。

  3、3个同学位能区分个别近义词的用法。

  二、阅读感悟

  1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但没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语句不通顺。

  2大部分学生能细心读文章内容,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仍然有5 个同学未能理解题意。

  三、作文

  1、有5个同学审错题,读题欠缺细心。在习作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有些想象不太符合实际,过于夸张。

  四、改进措施:

  1增加造句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课前进行三分钟口语交际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感受人物,事物的特点,学会评价人物及作品,品词析句,积累词语,运用。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9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多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1、设计可操作学具。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筹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课前我针对例题设计制作了相关的学具,用圆片代表饼,这样便于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在直观中调整,在操作中发现,能更加自然地感悟简单的优化思想。

  2、动手操作,理解方法。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表象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抓住了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这个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说理,再操作来加深印象,体会最少用9分钟的道理。在研究3张饼的烙法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动手操作并给同桌展示说明,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过程,通过同桌合作,形成了自己烙3张饼的方法,接着,由学生展示不同的`烙法,并从中选择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解决了烙饼需要最短时间中的基本问题。在最后又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完成表格。发现“饼数×3=最快时间”;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就两张两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就先两张两张的烙,最后3张饼用轮流烙饼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这些规律。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不足,一节课下来,也有几点值得深思,反思自身,在很多方面还需努力啊,主要罗列几点,提示自己:

  1、放手的力度不够,特别是让学生找烙饼规律时,我讲的还是太多,此外本节中练习的不多,还需要搜集练习。

  2、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舞学生,语言还应再简练些。

  3.课堂情绪调控有待加强,受学生的状态影响较大,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

  4.我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不到位。如:有一名学生自豪的说:“老师我可以6分钟完成,就是把第三张饼分成两半放到锅的两边一起烙就行了。”等像这类的问题处理的不到位。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0

  《我们的田野》是第四单元的的一首歌曲,作者是管桦,作曲是张文纲。这首歌多为歌词的分节歌,采用一段体结构写成。旋律亲切纯朴,婉转起伏,赋予歌唱性。节奏从容舒展,自始至终的弱起节奏和每小节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赋予音乐的动力感和抒情性,与歌词的语言节奏也十分贴切、吻合;歌词与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秀丽的景色,而在一群诗情画意中,又点出了在为祖国建设、保卫祖国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使歌曲的意志更为高原,主题益见深刻,加强了少年儿童

  热爱祖国的感情。

  我在上这堂课时,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首先我像学生展示了几幅美丽的田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田野的美丽,并让学生思考这几幅图看完后,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能够谈谈自己在郊外游玩时的情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可以自由的相互交流。我还播放了廖昌永和他的女儿合唱的《我们的田野》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们可以欣赏到演唱家的表演。

  在学唱歌曲部分,让学生要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在学唱歌曲时,要了解连线符号以及它的意义。还要要注意弱起,和歌曲的的各种符号,唱熟歌曲后,要注意歌曲的情绪及演唱。

  在欣赏部分,我还像学生展示了有关柳琴的图片及简介,让学生对柳琴这种民族乐器有所了解。我播放了柳琴独奏《春到沂河》的演奏视频,让学生了解柳琴是怎样演奏的。

  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是学生对书中的知识能够充分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1

  《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我抛出问题:小学生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我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学生们积极性相当高,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学生听了,也颇有同感。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的机会,营造了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快乐,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2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

  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3

  《鸡兔同笼》一课是《鸡兔同笼》一课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思维含量大,对学生来说难学。解决这道数学古题、趣题的方法有好多种,但教材只向学生介绍了“列表法”这一种方法。现对本节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课前思考

  1、紧贴教材,使用教材。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好多种,但是教材只向学生介绍了“列表法”这一种。因为“列表法”是解决问题最常用、最一般的方法,针对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做到了几乎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而表格中的数据又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探索规律,规律的掌握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列表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列表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数学层面上讲具有广泛性,我想这也正是教材采用它的真正目的,做到了“授之以渔”。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列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列表法”这一方法。

  2、尊重学生,找准起点。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要突破难点,就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孩子们的困难在于如何应用“列表法”进行逐一举例,以及通过表格发现“鸡兔同笼”问题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非合作探究出“跳跃举例”和“取中举例”这两种列举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引导学生经历逐一举例和规律探索,有了这一铺垫,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3、方法教学,注重引导。

  数学教学就是方法教学,在本节课中我想交给学生的方法有:解决问题尝试猜测;遇到难题化繁为简;观察数据,先分后总;探寻规律,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学生来说价值更大。

  4、关注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及时参与到他们中来,帮他们解疑释惑。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

  二、课后思考

  (一)从课标角度去看

  1、《课标》理念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体现四基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体现四基: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3、培养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力求学生全面发展。

  (二)从教材的角度去看

  1、紧贴教材编写意图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学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表法”是众多方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针对“列表法”展开教学与探索。

  2、学会使用教材

  作为一个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要深挖教材,把表象的东西形象化,在本课中借助“鸡兔同笼”化简题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借助表格让学生探寻“鸡兔同笼”问题中所蕴含的规律,找到精髓,提供给学生解决“鸡兔同笼”类型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3、创新教材

  表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会列表,表格中的项目怎么填对学生来说较难,因此对于列表法的形成我采用了动态化的活动,先让学生猜有9个头,鸡和兔会有那些可能,这样很自然形成了表哥的前两项,再出示有26条腿,那么刚才的猜想都对吗?为什么?学生这时就会想到还要看每次猜想的鸡和兔的腿数是否是26条才行。这样就形成了第三列,让表格形象生动起来,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课尾,向学生介绍古人用的方法以及其他解决的方法,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超长的智慧,还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三)教师的角度

  1、引导者

  始终做一个引导者,把学生引到探究的路上,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帮他们解疑释惑。

  2、组织者

  当学生学到本节的重点时,我就及时组织活动,让他们通过操作活动来探寻知识,掌握方法。

  3、参与者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做一个参与者,和他们一起思考,找准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四)学生的角度

  1、找准起点

  学生的学习基础决定这学生的起点。孩子们学这节课有困难,虽然“取中列举”和“跳跃列举”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但规律的探寻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只有掌握了规律学生才能情不自禁的使用“跳跃列举”和“取中列举”,这样难点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难点而是意外的收获,更让他们惊喜。

  2、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他们本节课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效果更佳!

  3、学会知识与方法

  孩子们在本节课中不但学会了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同时还收获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与猜想;解决难题的`方法化繁为简;观察的顺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先分后总的有序有效观察。

  三、不足

  1、本节课由于要让学生充分的探索与体验因此在时间上有所拖延。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来说,只有充分体验了才不会忘记。我想多给学生一些等待,静待花开的声音!

  2、本节课的氛围不够浓厚。

  本节课的思维含量比较大,学生随着学习内容会不断地去思考,理性大于感性,因此本节课不是热热闹闹的课堂。

  我想,“鸡兔同笼”问题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更想传播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必须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

  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

  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4

  上完昨天的语文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昨天的教学内容是《卡罗纳》,节选自意大利的名著《爱的教育》,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卡罗纳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悲痛不已,老师和同学们都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关心他。我们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那些句子的描写中感受卡罗纳的巨大悲痛?”孩子们纷纷发言,“他面容灰白,好像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不由得号啕大哭起来!”刘申宝读完后继续解释道:“因为他看见了书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一位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他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随即点拨:“这就叫触景生情!”其实,在我写下这几个字的一瞬间,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那位永远也不能醒来的母亲!眼睛不觉湿润了!但我极力保持着冷静!王俞琳继续朗读到:“我从这也体会到了。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有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眼神仿佛在说:“你可以有妈妈,而我却永远也没有了!”她的朗读声情并茂,那声音里带着无限的哀怨、凄凉、无奈,我脆弱的内心一下子被他的朗读击碎,伤心的泪水奔涌而出,我默默地转过身,任凭那止不住的泪水尽情地流淌,是啊,七年虽然已经过去,可是我对母亲的思念何曾又停止过呢?想到这是课堂,我却又要强忍,我不停地掏纸巾,不停地抹眼泪!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一分钟之后,我转过身来,用颤抖的声音继续讲课:“同学们,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有妈妈的疼爱,但你们要懂得珍惜,等到有一天,妈妈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你永远都无法弥补这份伤痛!”说着说着,我的喉咙越来越哽咽,泪水再一次地止不住地留下来,我再也没有勇气看孩子们,我也不知自己是怎么走到窗台前的,只知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流,一个男孩悄悄地走到身旁,轻轻地说:“老师,纸!”我静静地接过了,我看清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他是刘申宝——我们班的明星人物,平时我批评得最多的人物!那一刻,我感动了,我更惭愧了——因为有时对他的态度!我甚至有了跟他道歉的念头!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包又一包的纸静静地出现在了窗台上,出现在了我的灵深处!还有的孩子偷偷地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着我,那样子似乎在安慰:“哭吧,哭吧,我们可怜的张老师!”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终于镇静下来,鼓起勇气,面向孩子们,拿起话筒,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告诉你们,虽然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七年了,但是七年以来,我对她的那份思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内心的伤痛从来就没有愈合过!你们拥有妈妈的爱,你们是幸福的,但你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千万不要总是伤害她,否则,有一天,你会后悔莫及的!”模模糊糊中,我看到许多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有一个小女孩在每日小结中写道:“从今天的语文学习和张老师的行动中,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我再也不敢讨厌妈妈的叮咛和嘱咐了!”还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犯了错误,我让他自己打电话告诉妈妈实情,他立刻哭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他紧闭双眼,可怜兮兮地说:“我不想伤害妈妈!”,看来,孩子们已经把那份浓浓的爱植入心间了!

  事后,我一直在回忆那堂课的情景,感谢卡罗纳,他让我再一次明白:涌动着生命火花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感谢卡罗纳,她让我再一次忠告自己:善待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感谢卡罗纳,她让孩子们明白了呵护母爱,关爱他人!

人教版四年级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时的作业。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六、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单的开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数数开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精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300,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的读数习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习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在求近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容易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用的细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八、课后反思-计算器的教学是否应该在教材中出现

  当我教完计算器这一内容后,学生就很依赖计算器,什么都用计算器来算,我很矛盾,我们是不是杜绝学生把计算器带入学校呢?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第一单元传授合适吗?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开教参与大本教案,寻找专家把有关计算器教学放在这一册的真正用意,因为我想专家把计算器放在这一单元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也肯定会考虑到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使用计算器的情况。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绝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敌对意识。我们应该对计算器计算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它的好处,也要正确看待它的坏处,将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如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那老师该怎么办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认为老师不能杜绝,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晓以利害。平时加强管理,特别是课堂和作业中计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确计算器的用途,将口算,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做比较,让学生切实利用计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的依赖性,所以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进去,就需要老师们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计算器对大数计算方面的找规律,激发学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通过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作用。

  第二、利用计算器进行检查口算估算笔算,明确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笔算,最后才是计算器计算来检查。如果不利用计算器就可以计算,检查,我们就不能用计算器来算。

  第三,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计算都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老师们要让学生有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机会,也要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简单的计算,我们不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要在非常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另外使用计算器是为了准确的检查错误,发现错误要仔细检查自己在计算时的问题所在,千万要强调学生不能在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后马上就把正确答案抄到题目里面,对自己的错误要仔细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埋怨计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编写的问题了,计算器的使用的确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作用,也认识到计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九、课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学开始,我从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判断那张椅子坐得舒服,引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测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在动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三张椅子问学生,你觉得那张椅子会坐得舒服点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为靠背与座位的角度人们坐起来比较适宜。

  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看来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学有办法知道他们的角度?

  教师归纳: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运用这些方法,想要方便、准确的确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十、《角》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十一、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教学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时,发现只讲算理,让学生理解,再应用,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确实有些抽象,较难理解,出错率较多。

  于是,经过思考与实践后,发现用简单的口诀让学生先记忆方法,用口诀练习较多的题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识,就在慢慢的练习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小窍门:

  口诀:“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变成“亿”做单位的数。

  一圈:题目让我们把数变成谁做单位的,我们就把哪一位圈起来。现在让我们变成“亿”做单位的,所以我们就把亿位上的“2”圈起来;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个数,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断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数进“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变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数字省略,加“亿”字。 整个变化过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亿

  注:其实此类题目还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

  1、变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万”或“亿”后面的为数时,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数字都变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1300000000”与“13亿”的异同点。他们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亿个1,计数单位是“一或个”;

  “13亿”表示13个一亿,计数单位是“亿”;

  之所以会发明“13亿”这种技术方法,是为了书写,辨别起来更加方便、简洁。

  今后学习了小数后,我们还会更进一步、更准确的把大数变成用“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如:1276270000=12.7627亿

  十二、教学疑问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测量等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边及角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汇报时,强调了“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特点,对于对边平行很少能考虑到。老师提醒后,也能发现,但在他们的意识里,对边相等记忆、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让学生总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很多同学都说:“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可是,书上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还是填写:(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不知这种填写答案是否也算正确呢?

  十三、末尾带“0”的数怎样计算不容易出错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带“0”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不是把积末尾的零少写,就是在积的末尾多添零,怎样才能不让学生出错呢?

  经过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的分级方法。把因数末尾的“0”也按分级的方法那样用虚线分开,这样在计算时就会与乘积末尾的“0”分开,学生出错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这种方法交给了学生,并且要求学生在竖式上把因数末尾的“0”,用虚线分开,这样积的末尾到底写几个“0”,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实际的计算中学生的错误真的减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进制计数法

  我喜欢数学,其中十进制计数法更让我对数学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何等的智慧?简单的十个数字因为这种聪明的方法,变化无穷,大数小数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这部分内容,我都试图将自己的这份佩服感染给学生。多年前,曾经上过这节的公开课,有数的发展历史引入,隆重推出十进制计数法。这次因为是刚合校,投影电脑都没有到位,无法展开给学生,只能口头介绍,效果大打折扣,还好,孩子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感兴趣,在我的极力渲染之下,渐渐溢出钦佩之意,心下暗喜。于是游戏上场。十进制计数法中让学生扎实的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十分重要,为了让孩子们切身理解,我让他们自己变身计数单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数位了,按顺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数位顺序表,每个孩子身临其中,乐滋滋的接受组数,解释数的任务,以此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数位顺序表,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让一个孩子来当数字9他在数位顺序表示上移动,大家说出它代表的意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张孩子死记硬背,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背东西。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数位顺序表,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试了几次,效果不错:用左手四个指头表示个级,大拇指表示万,然后类推,这样就把数位顺表带在了手上,随时都可以用。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比较大。一直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让数学学习更接近数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更多一点文化气息,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声嘶力竭的叫卖者,总是见缝插针的把中国数学文化的点滴加入课堂,希望能够多多少少的渗进学生的思想之中,有时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觉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变他们一点点。

  十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四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教学反思08-21

美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4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06

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08-07

景阳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28

四年级角的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画角教学反思01-11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猴王出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21

小猴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观沧海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1-31

找质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