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压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教学反思1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三、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压强》这节课,袁老师来给我和兰甜甜指导,每人各上两节课,过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周末接到袁老师要来听课的通知,电灯熬油的做学案,做课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准备实验,自认为准备还算充分,上过一课,自认为还算顺利,只是觉得学生不是很活跃不是很配合,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袁老师几番点评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师指出了两个大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让学生有求知欲望,让他跟你“要”知识,而我却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学案,完成学案,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的知识点完整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接受的层次上,他们并不兴奋,并不渴望得到知识。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也可以自己尝试图3的实验,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很好的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就这样被完成学案的任务性给抹杀了,按气球,按笔,都是为了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不是体验这种感觉,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经常被说的话,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我们是用学案教,而不是完成学案。袁老师指导之后,下午的课上完,顿觉神清气爽,学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吸引,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觉得,同样是上午的设计,老师只不过变换了问法,创设了一点点小悬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学生整理了压强的基本知识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绍1PA是多大,压强的意义是什么。下午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关于压强,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果然问不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再说,“你们觉得都理解了,那我问你们一个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吗”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仍然可以继续做深做大,但是由于准备时间还是较短,一些问题没有跟上,就过去了(比如关于将课前图片拿出来分析压强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
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午课学生的反应让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师点评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是由于我提问的方式和教学设计的不得当造成的。比如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要从哪些方面汇报,我自认为提示的很细致,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会回答,而且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演示和讲解实验,下午在重新上这个课的时候,我把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中间汇报的提示由考点改成了“你进行了怎样的操作,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很笼统,但是学生汇报的比上午要更顺利。而教师想要的那些“考点”完全可以利用点评这个好的机会和平台,这时候的点评学生不仅能听得进去,而且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学生汇报的环节老师不需要准备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小组汇报的环节才是教师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环节。1、任务布置要明确清晰,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记录什么2、教师心里必须要很清楚,希望学生汇报出哪些内容,如果汇报不出来怎样引导3、教师心里要很清楚,学生汇报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我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教师提前都应该预设好,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设计中最难的。4、教师的点评要有升华提升的作用,一些学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如实验的科学性问题,实验的次数问题等等。
本节课学生反应不好的除了探究实验部分,就是压强的应用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上午我带着学生从公式分析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分析学案上的几张图片分别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压强。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难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课上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几乎答不上来。袁老师指导后我们知道了,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学生对于压强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压强并不像摩擦力那样常见,那样好理解,所以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之后,举些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压强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建立起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把对压强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断压强是大还是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应该看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可见,一个重点的完成和一个难点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这个知识点多讲即可,而是应该注意前后的联系,尤其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讲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内容的教学都能轻松很多,效果还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主要锻炼自己利用评价的机会进行教学的能力,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两方面去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又让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充分体现了的导演作用,学生当好演员。
有待探讨的:
1、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少了些。
2、学生小组的人员(6人)多了些。
3、同一深度时的压强,各个方向实验现象不明显
4、盐水密度不太浓,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压强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压强教学反思5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前一章力学的延续,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
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压强概念、单位和计算,难点是压力概念和大小,受力面积确认和压强概念的理解。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由于本块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思考有关问题,解决有关现象时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通过比值定义的方法,让学生给压强下定义,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挖掘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能顺利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开展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有些学生又过于紧张,此外概念的教学需要重点强调。
本节课需要改进之处:1、课前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备好学生。2、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3、概念需着重强调。
这次的教研活动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教研组成员对我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压强教学反思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物理教案《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反思1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典型例题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教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压强概念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液体压强公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复习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可结合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考题)。
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结合课件播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小喷泉的情景设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2、板书比较少,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压强教学反思7
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又是贯穿本章的核心和知识重点,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我力求通过课件投影和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让两个学生戳气球比赛,一个学生手拿一根针,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头,把气球抛向空中,看谁在30秒内戳破的气球多。瞬间就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让失败的同学讲讲失败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讲解顺理成章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再出示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压力效果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在教学实验环节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把实验进行了改进,首先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压力小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注意小桌的腿脚要尖,把海绵换成沙的效果要好些。其次要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问题。本实验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提供不同的器材让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组:海绵,矿泉水瓶。第二组:细线,粗线,橡皮泥。第三组:刀,萝卜。第四组:带钉子的小桌,钩码。第五组:钉子,塑料泡沫。第六组:两块砖,海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的方法,还对实验的结论有更深的认识。在压强的概念引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表格对比当受力面积不同时,压力不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引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水到渠成,紧接着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压强公式的运用。第三个板块同样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挖掘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通过对课件中对日常事例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回顾整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首先运用气球引入新课,爆破声能顺利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再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开展实验时学生过于兴奋,课堂的纪律没有控制好,有些学生又过于紧张,有些实验变量不好控制,实验现象不明显。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教学反思8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压强教学反思9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本节课我利用“吞鸡蛋”实验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10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压强教学反思11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课堂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失败的地方少,现反思如下:
1、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的设计。如“覆杯实验”、“瓶吞气球”“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等实验的设计,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使实验比较成功,趣味性较强,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可爱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是最好。
2、由于容量较大,所以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的结束有些仓促。
压强教学反思12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压强教学反思13
《大气压强》一课花了很多心思去准备,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大气压的兴趣。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习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兴奋点多,思维发散,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的有效控制。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讲解有些仓促,有的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3、对托里拆利实验难点的理解消化还需要强化。
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压强教学反思14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压强教学反思15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压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04-02
压力和压强精品优秀教学设计12-28
液体压强公式10-12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11-05
压力和压强测试题03-24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11-04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3篇11-14
大气压强说课11-12
祁黄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03-08
中考物理压强知识点梳理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