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1
《城南旧事》是一部清新幽雅的小说,读来如孩子的日记般真实,又有回忆童年的丝丝忧伤。孩子们的这些故事和心思,即使隔着大半个世纪,依然能打动和感染同龄学生。就是为着这点想法,我在教学本课时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打动学生,让他们也来做一回英子。而借助的手法就是配乐朗读。
教学片段:
这篇文章里流露着“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体会这种情感。(配乐《送别》)
(请一位回答问题态度较认真的同学回答,可以起个好头)读53段,“我收里捏着……”
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高兴,兴奋的心情。
师:她在成长,独自闯练成功了,心里是多么高兴啊,要赶紧告诉爸爸去!老师也想来读其中感触很深的三段:66-68段。“我把小学毕业文凭……”
(师范读,使学生积极性更高,也为朗读营造氛围)
生:老师,我也想读你读的这几段。(这位学生平时朗读不怎么出色,我还在担心,但朗读效果比我的还要好许多)同学鼓掌。
师:你读出的这种淡淡忧愁,比老师读的要到位许多。
生:老师,我来读36-37段。(正好与背景音乐歌词对应)“于是我唱起了五年的……”(这位学生是班级里最调皮的学生,但他读的非常投入,而我也与其他同学一起为他“伴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无论长的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读到这里,许多孩子已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似乎他们也成了这不想长的孩子。配乐朗读已引起他们的共鸣,朗读效果自然会出色)
反思:
音乐能陶冶情操,因此配乐朗读能带动大家的兴致,并能使学生发挥想象,更容易投入到课文情境里来。这时教师的范读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一些平时朗读不佳的学生的上佳表现则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敢于去读,朗读的氛围就形成了。在这种浓浓的朗读情境里,他们体会到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他们通过朗读在与这些人物对话,从而走进人物内心,引起共鸣。这全情投入的那一刻,课堂仿佛就成了英子笔下响起骊歌的课堂,这在课堂上放声朗读孩子们,他们都是英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2
当同学们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时,每个同学都能谈出实际的感动的地方来。也许此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受多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有个同学谈到文中写到“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护。之前,我也有过如此的经历,但我从不在意,认为当父亲的就应该这样做。今天读完后,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的爸爸。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打心眼里高兴,我不仅让我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我认为这一堂课下来,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引导同学们对“成长内涵”的理解都很到位。其中作者林海音的话表明:父亲的去世让她长大,以及四川灾区孩子在废墟上自强自立的图片,让学生心灵受到震动。其中朱言喆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学习不是很努力,最近一次考试比较差,并因此引起了爷爷和爸爸吵架。这件事让他觉得很难过,因此他这星期开始就比以前认真多了。这件事说明他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同时,在学生表达见解时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鼓励,这样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但是,课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很不够,很多发言点都没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以后的课堂上这方面还得加强。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4
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并研讨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与反思”中,许多学生谈起了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故事,谈着谈着,竟然有好多学生哭了,教师本人也说了自己的亲情故事,她自己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佩服之余,不禁充满疑惑,课堂教学怎么可以这么动情?可是,这个学期,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流泪了。我终于明白,学生的内心确实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意外惊喜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分析了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教学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这时,意外出现了。当时,我用了一个过渡句:“英子的爸爸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了英子很大的影响,他既给了英子许多的关爱,也给英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让英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负责任,学会了坚强。英子感激父亲,深深地爱自己的父亲。在她的父亲离开入世之际,她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她知道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然后,我播放歌曲《父亲》—感谢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静静聆听歌曲。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以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亲歌一曲,合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竟然鸦雀无声。我知道,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生了解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了解了小英子的懂事,再加上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已被唤起)
以下是学生情感被唤起后所作的发言:
生一:我想起了我爸爸爱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我很不争气,经常拿着不理想的试卷灰溜溜地回家。可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好起来,千万别灰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渐渐地,我的成绩进步了。我感谢我的爸爸!
教师点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励你,让你有了自信,让你有了现在的成绩。你有一个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别辜负了爸爸对你的期望!
生二:记得在小的时候,爸爸常常带我去爬山。两三岁时,爸爸便背着我上山,边走边说:“女儿,你要勇敢,你看到那个山顶了吗?那儿就是你的目标!”到了四五岁,爸爸便不再背我上山了,而是牵着我,让我自己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爸爸对我说:“女儿,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要一步一步地走好了,走稳了,要当心,不然一不小心,就要掉进万丈深渊。”我时刻牢记爸爸的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好!现在,我依然每天要去爬山,不同的是,爸爸不再牵着我、背着我了,而是每天站在山脚下望着我向上爬,等到我爬上山顶后,他就会悄然地走开。后来,干脆不陪我去了。我以为爸爸不再爱我了,我好伤心好伤心,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学生声音哽咽,极为入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不陪我,是因为他希望我能独自克服困难,学会承受,学会自立!我正是在爸爸的教育下,学会了坚强,我感谢我的爸爸!(学生眼中泪光闪动。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点评:你有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好爸爸!他对你的教育,让你具有了良好的品质,它将会促成你的成功!误解,曾经让你难过伤心,但误解过后,你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你更爱你的父亲了!是吗?老师也为你父亲深沉的爱感动!
生三: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没有魁梧的身体,也没多少文化。他平时对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一点马虎,他就对我非常严厉。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爸爸回来看到了,举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顿……(学生语声哽咽,说不下去了)
教师点评:知道你的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学生点点头),你说你的爸爸没多少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他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才这样做的,知道吗?(学生开始啜泣,点头)其实,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这正体现了你父亲对你最深的爱!(该学生伏在桌上哭,周围许多同学眼圈微红,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鸣)
……
最后,教师再放歌曲《父亲》—感谢你。在学生情感被激起时,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涌起对父亲的爱。这一次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忍不住哭了,连班中最调皮的学生也伏在桌上,似乎在想些什么。其实,我自己此时也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到鼻子酸酸的。我知道,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师生互相启发和感染,唤醒并激活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以《我的爸爸》为题,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吧。
(二)教学反思
课后,我想了很多。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这种情况。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们却未能常常创造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研读教材“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每一部作品、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父子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真正落实这一情感目标,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教参,并阅读了林海英的原著《城南旧事》,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真切感受到了英子的懂事,并被英子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构思了这一堂课。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地交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次精读课文,理解爸爸对英子的深情及爸爸对“我”的成长的影响;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英子对爸爸的感情;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悟情”,教师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感悟搭建宽阔的活动舞台,真正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与课文进行对话。教师应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大家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在读出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三、教学评价“导情”。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精当的点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如学生三,他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打他时,语气中带有埋怨,带有不解。但老师对他提的问题:“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引起了他的思考。在教师启发下,他正确理解了爸爸对他的爱。相信他通过这一节课,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情境渲染“动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各种新兴媒体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提供了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利用这些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效果。我的学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学习中,能够如此“动情”,和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有分不开的关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在使用之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一课,他们对父母亲,甚至对其他亲人的感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理解亲人对他们的深沉的爱。(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对联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与歌曲《父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恰当运用音乐。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5
在本文中,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是相当简单的。但基于一个班级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课文不熟的情况,把学生导进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文中写了英子和父亲之间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应的段落作一下标记。
学生回答得很踊跃,“我”和父亲的故事:A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C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自然而然地追问: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这样引出的?从而了解本文结构的严谨自然,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我总在想,一节课,是不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应该有外延。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试着想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写生活中真实的父亲,并通过这篇课文喜欢上《城南旧事》,感受林海音的笔调,她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南旧事》所展现的风情人物。
在了解了本文的结构特色后,我给学生补充朗读了《城南旧事》的一些片段,并借欣赏课观看影片,从而鼓励学生课后读一读这本书。事实证明,在朗读声中,在电影中,感受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喜欢上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在童年中的困惑等情感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第一课时时,正是周五,第二周周一再上第二课时时,发现许多同学已借着周末的时间在读《城南旧事》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把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
在第二课时,主要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如儿狼狈的小狗冒雨前去上学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可爱。其实对于父亲,作者在另外文章中写道:“他生性ai动,几乎无所不好,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爱打牌,至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害肺病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我听我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馆从黑夜喝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任性了。”我对于父亲,深爱着,但也是有着怨恨的。“他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但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命,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并学着在随笔中表达“我的父亲”。
在随笔中,我发现了学生选材的不同,我想正是语文课另一个开始。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收获,有了习作上的进步,我也体会到了作为老师的快乐。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6
一直以来,老师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亲爱的爸爸去世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解读“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严厉的:我的赖床不起,父亲怒了,说话时用一个字命令,我尽管害怕,不挪窝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藤鞭子在空中一抡……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最后狼狈的冒雨前去上学,这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父亲又不失温和,我被打后,我颤颤惊惊地上学去,父亲竟给我送来了夹袄。父亲尤其爱花,哼着歌,浇着花,抱抱弟弟,摘一朵插在妹妹头上,有了父亲就有了欢乐。这是父亲爱生活,乐观的体现。父亲同时是善良的,为叔叔急得吐血。父亲更是我生活的引路人,正因为父亲的一次次鼓励,我不再稚嫩,面对生活不再胆怯,哪怕老高告诉我父亲病危时,我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挑起了责任,成长了。对于父亲在我眼中是可敬,可亲的。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就是爸爸结的果子,所以我长大了。
我们感受了父亲的真实形象,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爱他,也怨他。我们写母亲、父亲时,却是将他们的形象拨高,他们总是无私地付出,承受着苦难,高高在上,我们在仰望。今天,让我们也学会写写生活中的父亲,写写在成长中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感。这一课时,在探讨和朗读中,我和我的学生感受着父亲的形象,也体会着我的成长历程。《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一》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7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基本主题是“成长”,而这篇文章则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作者“长大”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体验成长,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所以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将课堂重点锁定在感悟成长上。
文章有两条线索,其实就是写了两件主要的事件,一是小学毕业了,一是爸爸过世了,这是作者真正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而那首告别的骊歌,就是文章的主旋律。所以,我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长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是在失去的感伤与痛苦中长大的。第二个内涵就是:长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跟学生说,长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美丽、体会着真情,并在承担与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也是这一节课中我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处理上,我采用了课堂讲解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前者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理解的问题,后者则在于解决重点阅读的部分。这样设计的初衷是:
1、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方式,由教师引导变为平等探讨;
2、引导学生能学会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细节;
3、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就课堂效果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尝试的价值。上场的两个学生表现自如,应对得体,且能基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说话,已经基本达到我的要求。但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课前预习不足,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讨论的过程中跳跃很大,学生难以跟上;二是读课文的时间过少,讨论难以深入细节;三是其他学生参与的环节少,自由提问的环节没能展开。
解决的办法是:
1、充分预习;
2、删除前面环节,直接用访谈的方式。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8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品读“父亲不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这一部分时,陈凌宵问:“老师,爸爸看了看自己的指甲,知道自己病重,所以他不去。”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可细究,就追问学生:“真的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转过脸去,看自己的指甲?”学生陷入沉思中。
陆续有学生举手。
“为了转移视线。”一个学生抢着说。
“转移谁的视线?”我紧追不舍。
“英子。”
“是让英子看他的手吗?”
“不对,是不想让英子发现他的表情。”
“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伤心、痛苦。”
“哦,我懂了。父亲伤心痛苦地想哭。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痛,不让孩子看到他眼中的泪花,他只能这样做。”
我说:“作者看似无意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高大慈爱的父亲形象。他至死也要把坚强的一面留给他的孩子。”
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当学生发现一个貌似无问题实质可细究的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又一时陷入困境时,可以采用追问和曲问法,给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精彩的生成会出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篇情感颇深的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有快乐,有感伤,文中爸爸对作者有严厉的责罚,更有深沉而绵长的爱意。但是,在文中,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字句的理解上,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气或郁闷,知道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经过观察与分析,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作怪。在该篇文章中,他们把自己当做作者,觉得“我”还非常不错,积极,上进,很少迟到、、、、、、只是一次意外的起床晚了,况且爸爸妈妈也为什么不叫一声呢,这样子过了上课时间,爸爸竟然那么严厉,那么可怕,冷冰冰的,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而后又是骂又是打。在他们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早垮塌了。何谈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深怀念?
其次,学生的父母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管教不严,溺爱有加,甚至放任自流,出了事就呵着护着。有的父母常常吵架,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了,在无形之中就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阴影。有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品位一般,整天沉溺在麻将室或者歌舞厅,甚至连孩子的三餐都难以按时保证。这样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毫无感激之情,在这篇课文中自然难以产生情感体悟的共鸣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备课本外,更要多备学生,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挖掘课本中深邃的内涵和体悟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有同学问我:“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了东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
带着这问题我再次研究课文内容,发现全文是由“花”串连起来的,在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这一线索的组成部分。在英子成功寄出钱之前,心里是那样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顺利的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必然给她带来好心情。此时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在她成功后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感觉当然特别美,这时的蒲公英犹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经历成功的标志!这份美好的回忆当然要珍藏,她很自然地想到要让爱花的爸爸也种上一些。由此看来,虽然这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含义丰富。
本文主旨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显然“成长”是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我们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很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
1、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开始乖巧、懂事。
2、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3、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着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总之,全文借用“花”清晰地引出了一段段回忆,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一句提问,引起了我更深刻的思考,道出了文章更深的内涵,这么精彩的一笔,我们怎能忽视呢?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2-29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05-09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0-29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01-02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反思11-21
爸爸的花儿落了_教学反思01-02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反思08-13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12-31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09-16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范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