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时,请他们轻轻拿起语文书,摆上正确的读书姿势;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子宁)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2
一个尴尬的局面至今让我感到愧疚。不过这种尴尬也促我去思考,使我有所得。
全校举办的一轮听课开始了,今天该听我的课了,此时的我心里一直在想:一定要上好这节课,作为课改一年半的我要在老师和领导面前好好表现。这节课我讲的是《木兰从军》,开始上课了,我向同学们提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等问题,孩子们答得非常好,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开始学习课文了,我按照我预先设计好自以为新颖的思路,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段,然后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怎样用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读了一会之后,我开始提问,让他们做造型,第一自然段还能有学生摆出拉弓射箭的样子,而第二自然段就出现了尴尬局面,无论我怎样启发,他们就是没人来做,学生就是不配合,一反平时讲课的局面,我虽然反复的启发,可学生就是做不出来,这时我的头有点发大,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勉强按自然段做了几个姿势,这一节课就在无助中过去了。课下我带着羞愧陷入了沉思,回想着课上的情形,在心里多次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种局面呢?在“快乐语文”网站上我看了《让我们千百次追问:什么是好课?》这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我静下心来回想以前教过的较为成功的课与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学生不配合不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教师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他们不能做到。我在讲课前只考虑了文章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较远,要让学生理解,必须要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然而我却忽视了这些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不适合于这些学生,脱离了现实,这种做法也就好比让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什么是好课》中崔教授说的“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我觉得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和标准,学生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己的个性及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并不一定是把课堂氛围搞得热热闹闹,而应讲究程序和策略,尊重学生,追求学生语言的活、思维的活、学习的活。教师确定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当然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提提脚能够到,凭真功夫去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有所获就可以了。
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又重讲了《木兰从军》。这一次我采用了想象、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从中选出喜欢的部分或是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表演给同学们。这一次他们如鱼得水,热情极高,个个积极参与活动,争先恐后去表演、朗读,同时我用那另人陶醉的语调引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真可谓有一种“暂忘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备课得法,课上能迅速进入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要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3
《木兰从军》是苏教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胜利归来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但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如何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此我第一课时采用了动画激趣导入——观看《花木兰》。孩子由动画内容对花木兰有了了解,那么再通过文章的三段了解木兰的`品质这个难点及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节简介人物,为下文铺垫——英雄?女英雄?为什么称她为女英雄?然后学习重点段第二节。了解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成为女英雄埋下伏笔。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说一说木兰从军的原因;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第一第二句的朗读,来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接着提出“木兰为何焦急万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白木兰的“父病弟小,难以出征”的家愁,以及“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忧,其中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经常”“紧急”等词语,让学生领悟出木兰是一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女英雄,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绍。
接着,出示木兰的决心,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节她遇到的苦与难,指导孩子抓住动词“披”“跨”“渡”“过”想象路途中有哪些困难?她的勇敢无畏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得到赫赫战功会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第四节的学习由于前面拓展想象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后面没有讲完,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以后要在时间安排上注意点。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4
这次我上的是小语第四册12课《木兰从军》,先谈谈对课的设计。本课脉络清晰,段落之间互相衔接,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在确定好目标之后,选取不同的点来抓住重点,进行双基教学。如第1小节抓住“英雄”一词进行说的训练,根据提问“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为什么?”导入新课,一来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二来帮助学生弄明白何谓英雄,在脑中形成一个概念。第2小节同样进行说的训练,但重点是先弄清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为国为家分忧”,而后再想象说话,以木兰的身份用自己的话说服自己的家人。第3小节侧重在读好四个描写木兰动作的词,“披、跨、渡、过”。利用声像媒体的视听效应,加之老师导语的激情作用,使生身临其境,反复朗读来体悟木兰英勇杀敌、英姿飒爽的威武风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最后再写好两个字。当然,光凭书上的文字信息,学生对木兰的'了解是过于浅显的,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各个环节之间,我增加几段相关的历史资料,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饶有趣味。
第一次试上后,同组老师觉之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把握准确,难点也能一一突破,但是缺少印象深刻的亮点,整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不和谐。提出说话训练应出示句式,朗读不到位,设计平板,延伸部分可以联系实际。接着,修改教案,选择倒装因果句作为练说的句式,并且将前后进行对比,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次试上,觉得木兰说服家人的环节处,学生说得较散,没能依据课文合理想象,读的地方仍不够到位。
一来二去,教案随着一次次提出的建议进行着多次修改。正式推出后,效果的确不同凡响。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5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了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如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和木兰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传达给学生,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呢?
老师首先运用图片对比导入,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花木兰为何会从军,会成为一代名将,英勇善战,孩子们激情昂扬。通过读课文,孩子们很快找到木兰从军的理由。第一课时时,重点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到了木兰从军的两个理由: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国忧”在这里指:北方经常发生战事,“家忧”指: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所以自己要为国、为家分忧。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创设情境,前方战事紧急,木兰心里很着急,她心系国家,希望早一天到达前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点力。因此,在读这一自然段时激情昂扬,语速稍快。再练习读课文。花木兰女扮男装,冒着冒名顶替可能会被定罪的风险,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激发了学生喜爱木兰、敬佩木兰的情感。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时,讲解木兰胜利回乡后发生的故事,练习两次说话,一次是将士见到花木兰后会说些什么,一次是回忆木兰从军时的情景,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通过对比,孩子们很快能说说将士们会说的话:花将军,原来你这么美丽呀。真是佩服你的胆识与才干。孩子吗嗯说了几个。谈到花木兰如何说服家人时,孩子们有些木讷。理性的回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第二课时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个问题完全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放开了说,而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更可以演一演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多思考更贴近孩子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练习。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6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
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7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改写而成的。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进行自主识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编顺口溜……然后进行书写,最后同桌互相听写生字。
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唱一唱”,(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课前五分钟展示);“讲一讲”,(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讲花木兰的`故事,让学生人人都参与讲故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通过自己的讲述走进了记忆里,从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说一说”(说一说木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发言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优良品质此时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了。)这一系列多向互动情境,通过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让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进入博客圈阅读《木兰诗》,并在论坛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此时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语文课堂上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还时间于学生,还诵读于课堂。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8
《木兰从军》是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反思
一、本课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用查字典的方法来预习生字;
2、指导归纳识记生字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习和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进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课时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识字10个,认识“病”字旁,会写“”将“病”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没有上课之前,老师出个字谜,你猜一猜好吗?
“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1、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如果你要记住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发言)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复习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辅助学习和掌握本课生字。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直是个难点。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白”的时机?我采取了指导学生逐步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使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概括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查字典预习生字,用方法识记生字。
1、生字教学一直是低段的重点。但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指导,他们会用“读、画、标、练、思”的方法进行课前生字预习。为了提高自习效果,我在这节课上用查字典的方法预习生字,让学生通过动手看,动眼看,动脑想,学生兴趣浓,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2、寻找堂上交流点,分享预习成果。我把“小组里说说:你选了哪五个字?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同学分享。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作为堂上交流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通过交流,巩固识字方法,记字效果更好。
四、不足之处:
1、过高估计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在检查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的环节时,因为发现学生读书添字或减字,所以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指导朗读,导致在指导查字典时间不足。
2、教学生字方法单一,识字效果不明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不饱满。在识字上还应该增设一些学生预习生字效果的检查。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9
三月,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当轻柔的和风抚过我们的脸庞时,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学拉开了序幕。我,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了本次的课评。
我,20xx年春参加工作,今年刚好有7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已经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但今天心里仍是藏着几分紧张和彷徨。许是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理论的渐渐提升,再加上多次观看的观摩课或研究课,尤其是加入了我区小语工作室和身边的名师近距离的接触,学习的缘故,发觉要上好一堂课,很不简单。面对一份教材,我们要反反复复的去读透它,然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即学生在教师智慧地引领下,快乐的开始课堂之旅。雀跃、发现、惊喜、困惑与思索都挂在他们的眉宇间,写在他们的眼底下。风景徐徐展开,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渐渐地,他们情不自禁走入风景,成为风景。不过,这样的课堂需要深厚的积淀,漫长的修炼,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下《木兰从军》一课的第一课时。虽达不到上述的理想课堂,但从上课前后,和课堂的四十分钟内,我收获也不少。
第一、明确课时目标
本次参赛课时都规定是第一课时,老师们都觉得挺难上,因为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怎样让这个教学过程不留痕迹的渗进学生的心里,或上出精彩?无论从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等理论的高度很少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还是观摩课,评优课、竞赛课、展示课,也都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为此,在赛前的好几天我就对第一课时进行思考,翻阅了大量报刊杂志,搜集第一课时资料;甚至找到了自己曾在04年听了几位名师的完整课的纪录,虽字迹有些褪色,但里面却详实的纪录了他们是怎么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让我再次重温了当时精彩的课堂。探究和学习中,我认为第一课时应以放手让学生阅读为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达到读得读准、读通、读顺,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止。同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有整体观点,全盘考虑,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为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把《木兰从军》的第一课时,定位在其一:怎样让孩子们正确、流利的读通、读顺课文,认识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我主要通过孩子的大声朗读,自纠读音,从多读到少,从少读到多的方法,考虑到低年级就用了填空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由主要内容想开去,达到读通、读顺文本。其二:使孩子们初步感知人物品质。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贯穿整堂课。由朗读想象驰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花木兰,为何不怕千难万险,认识到她是一个热爱祖国、英勇善战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女英雄;再与胜利返乡后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由认识了了木兰的另一面。最后我留下“木兰为何要女扮男装?”这一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一片天空。
第二、抓住“细节”更容易出彩。
“细节”,在《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曾有名家以“小处不可随便”警示自己,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细节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上课前几分钟,我就在讲台前踱来踱去,一张张陌生、稚嫩的面孔,紧盯着我,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我紧张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现在想想,没能好好利用这几分钟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真是可惜。课有张有弛的进行着,随着语言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将我的语言和孩子们的语言相互碰撞,一层一层在他们的记忆中涂抹上未曾见过的画面,撩起那颗对人物品质敬仰的心,用声音达以倾泻。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层层不同层次的朗读声,放射出了精彩的光晕。
第三、备课要细,解读要深。
我精心准备的导语是“这位手持铁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可是,紧张之余,我把导语中改为“这位跨着骏马,身披战袍的女将军”。在一旁听课的刘琴校长看出破绽,她把图和文一对照,我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说真的,第一幅的插图,我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她已经成为将军了,应和“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句相对应的。而我却会随口说错,这一点正暴露了自己平时教学中备课就不够细致,对文本解读也不深。
一天紧张的准备,匆忙中参加了课堂教学大赛。三月十九日上午10:40我就结束赛课,可赛后心情至今难以平静。课堂虽然只有40分钟,但是这40分钟包含的太多,太多。若要朝着理想的四十分钟迈进,我还需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会无憾。
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和两个多音字。生字的'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学生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接触任何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先将本课生字新词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探索,进行“检阅词语兵”这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预习中也对木兰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字词放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在“品读”中识英雄。这一点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关于阅读教学的体会。“女英雄”是文章切入点,文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位女英雄?这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权力阅读,想象,在“品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替父从军”这一部分紧扣重点词“焦急万分”、“理应”、“英勇善战”进行朗读,“赫赫战功”这一部分紧扣“披”、“跨”、“渡”、“过”四个传神的动词朗读,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更深的体会,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木兰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声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女英雄木兰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还布置学生完成我的预习作业。观看完影片,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女英雄,也认真地按我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谈谈我这堂课中预习作业的得与失吧!
预习作业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段话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朗读,读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以及影片中画面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黄河波浪滔天,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木兰坐的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一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波浪吞没。巍峨的燕山高耸入云,山高路陡,木兰的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木兰就会从山上滚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通过这样的想像,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预习作业之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表演点评。在表演中,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句: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把这句话作为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说作为考试的话,答案是正确的,但作为课堂上的表演,感觉明显缺少真情实感。课后我想,因为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到情境中,只能从文中找出正确答案。正是有了课前预习时的正确答案,课上,学生就不愿意再展开想像了,效果倒没有那么好了。
我想,预习作业设计是很有学问的,设计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像我今天这样,把一个需要情境创设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那就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0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 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 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1
《木兰从军》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故事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第二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的英雄形象,第三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第四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文静俊美的英雄形象,从而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感知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平常的女英雄。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进行这个拓展性训练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这时再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这个拓展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第三自然段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然后继续出填空题让学生做一做:木兰告别了亲人,敌情, 敌计,敌将。让学生填一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填合适的动词,从而也能更好理解木兰的英勇善战。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最后,通过回顾朗读让学生在整体回顾中对木兰的英雄形象和情感得到升华。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2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是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由于考虑到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所以很少让学生接触原诗。但是翟老师的这节课,却巧妙地将原诗中的部分诗句节选出来,与文本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处理教材,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
一、有机整合,凸显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更决定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视野与深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诗中能够凸显文本主题的元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话“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与原诗中一、二两句进行比较阅读,抓住“叹息”一词,细细感悟,从而体会到“叹息”背后的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片段二的教学中,教者把木兰放在战争结束、凯旋而归这一背景之下,让学生揣度此时此刻木兰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兰诗》中的两句,通过读、议,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赤子之心。课文与原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文本意义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
二、亲近原著,诵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3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豫剧《花木兰》在河南家喻户晓,孩子们有很多也知道这个故事,上课伊始,我让喜欢豫剧的魏樱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片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学习“急”时,引导学生记住“急在心里”,急是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三、发挥想象,促进理解。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比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四、补充背景,以读促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意思,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听了补充的介绍,孩子们对赫赫战功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壮举,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爱国爱家之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篇14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本课教学从“女英雄”入手,并以“女英雄”结束,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其中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借鉴。
其一,以想象促理解。平时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难体会的地方我们也许比较喜欢用提问或者讲解的方式来解决,而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却用了想象的方式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朱老师让学生分组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是朱老师却让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其二,以朗读促感悟。朱老师能抓住“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关键词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悟、内化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其三,注重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节课,朱老师就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其中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如学完第三小节后,教师就及时进行学法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运用;再如,在理解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时会想些什么,有一位学生在回答时用上了自己所查的资料,于是朱老师就及时肯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篇课文基本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谋篇布局的,这节课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的,虽然这样教学也顺理成章,但是学生思维方式被牵得比较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同样是从“女英雄”入手,如果把探究的问题设计成“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化零为整,以一条主线贯穿整课学习,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问题,如:从木兰为国为家、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热爱国家、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从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并在多年征战中,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的女英雄;从木兰换上女装和将士们的惊讶表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既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举多得。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比较片面的观点,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01-06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及后记05-27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15篇08-04
《木兰从军》教师教学反思09-09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08-11
《木兰从军》的教案09-26
木兰从军作文08-04
《木兰从军》教案10-26
木兰从军的教案10-18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