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
(1)、读词语,情趣盎然
(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2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学情,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学生多多朗读便能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从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我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感受、质疑、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寻求安慰,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他才会确立新的目标,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学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几点启示:
其一,当学生的发言仿佛偏离了老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时,教师该怎么做?其实,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其二,我感到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三,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其四, 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再设计:
教学《三袋麦子》时,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效果会更好。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如果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4
教完《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我体会颇深。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描述小猪、小牛、小猴三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有勤奋的精神和长远的考虑。文章情节十分简单,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学生感悟的难点,面对文中小动物迥然不同的个性,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从三个小动物各自的做法中体会它们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访了,结果如何呢?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土地爷爷对谁的做法最满意?为什么?让孩子们先独立学习,然后带着巨大的成就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探索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在进行最后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思考:三个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要学小猪,这样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品,我最喜欢吃馒头和面包了。”有的说:“我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像小猴一样种到土地里,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他说:“我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像小猴一样,可以收到更多的麦子,留着的一半就像小猪一样做成各种食品,如果像小牛一样留着慢慢吃,就享受不到新鲜的美味了。”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我准备好的预设进行,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很多。教师的身份也已有所改变,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
泥于课前的教案,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预设固然必要,但更需要的是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5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小猪的语言,而小牛呢,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短短地写了小猴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6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注重学法指导的我却没有让学生抓住小猪的说话和动作来品读。带学生分析时,因为设计内容多,觉得学生会自己读懂,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用时。还有就是设计好的复述故事没有能够圆满完成。原因就是简单的问题浪费了时间,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7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语文课本中有词句优美的写景文,有饱含深情的诗歌,有富含科学道理的说明文等等,任何一篇课文都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佳句,都有意味隽永的成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握好教材,教给学生丰富的词汇,让他们在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同时,也通过理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演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程度不是就可以真知灼见了吗?在表演土地爷爷与小牛、小猴的对话时,学生记住了朗读时我所强调的“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一篇课文下来,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了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训练了口语交际,口语表达的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二、在读、说、演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这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是有声有色,再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从而来提高语文素质,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在续编故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但也有的孩子跟小猪一样也想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还有的孩子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想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对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时间固然宝贵,但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千万不要吝啬几分钟时间,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出给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让我们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来减轻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负担和恐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真正的的快乐吧!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这篇童话故事条理相当清楚,为了更集中地感悟人物形象。在精读课文时,我们先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猪的段落,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猪的话,来体会小猪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抓住重点词语,如“各种各样”体会小猪的心灵手巧。接下来,学习第五自然段,从“舔了舔嘴唇”、很懂事的一段话以及土地爷爷对小猪的评价,来感受小猪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爱的。在学习小牛的段落时,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了教学,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点。
在学习小猴的段落时,我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我感觉这种方法用得较好,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猴段落上。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在比较三个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最赞成谁的做法。听着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出孩子的真实思想,教师适当的引领让学生获得一种乐观向上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我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虽然,孩子的表演是稚嫩的,但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内化。通过表演,学生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素养进一步得以提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9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过年的时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而土地爷爷也对他们的不同举措做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面对土地爷爷送来的一口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土地爷爷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最后只剩下半袋麦子,土地爷爷对此“点点头”,认为小牛“节俭”;而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获得了丰收,土地爷爷忍不住“抚摸”小猴,对小猴的聪明、能干给予了赞美。
当我们学完课文,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喜欢土地爷爷,因为他没有批评小猪和小牛。”虽然该生答非所问,但内心对土地爷爷重“赏”的态度,充满了喜爱。的确土地爷爷在拜访中看到了三个小动物之间不同的差异性,但他宽容的承认贪吃的“小猪”憨厚可爱;死脑筋的“小牛”勤俭;做事聪明,但欠科学的“小猴”能干。他允许、欣赏、享受小动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这种教育的态度,赢得了动物的欢迎,也赢得了学生的心。这就是赏识教育。
课后细细品味课上那为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给我这样一种启示: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小猪就像课堂中那些不够聪明,做事无脑,平时勤奋不足,懒惰有余的后进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时学习踏实,老实本分,聪明不足,勤奋有余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资聪慧,思维活跃,聪明有余,(或踏实不足)的优等生。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总而言之,若我是土地爷爷肯定是只见“瑕”,不见“玉”的。
而毫无疑问的是,我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他们更喜欢像土地爷爷这样的老师,因为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小动物),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识。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做法:曾为了学生聪明,老说学生笨;为了学生快,老说学生慢;为了学生仔细,老说学生粗心……总是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让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让学生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当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课文《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赏识应成为我们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因为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个孩子的心灵。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0
上完第9课《三袋麦子》,感觉心情很舒畅,舒畅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可能是由于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增;其二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通过对新课改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之后事先进行了学情分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主感悟和理解,让孩子们自主发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文章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是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初读类似这样的蕴涵哲理的课文,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自己小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故事,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小猴子那种机灵、能干,千万不要学习小猪的愚蠢,先把麦子吃完了最后挨饿。”对于我们这样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对以上的语言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曾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中成长起来的。简单地说,曾经的教学教给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现如今,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改的新形势浪潮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民主、科学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在这节课的预设中所积极探索并努力摈弃传统教学带给我的深刻影响的重要思想指导。
因此在这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找出了小猪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劳节俭,在说出了小猴的聪明、能干之后,还能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
在思考中求进、在常规中求变、在创新中求效。教育教学之路,漫长而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时候,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讲课文。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读熟后再快速地默读课文,网络课件出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_”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看课件录象)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学生自己点击课件自学)
汇报:
(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1、让学生口述故事的内容。(课件展示全篇课文动画)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让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学生一目了然。)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2
《三袋麦子》第二课时的教学,是我的轮流课,它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长期以来,总有一种念头在我心中缠绕:如何摆脱“填鸭式”“牵牛式”的教学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真正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受娱乐节目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你点”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任你点”的互动性很强,参与面很广。在检查生字词教学中,任由学生点他想检查的同学起来读生字词、说意思等。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我也采用这一方式。在阅读教学时,我还采用“我问你答”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我问谁答”的方式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当孩子答不出时,老师再帮助解决;在检查朗读时,我采用“我读谁评”的方式,评评同学朗读的优、缺点,以体现“苏教版”教材的“评价”特点。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是小兔或小熊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最好的麦子高价买掉,换来多多的钱……”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总之,这堂课我通过“任你点”“我问你答”“我问谁答”“我读大家评”等几个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该课受到各位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均说这样的上课方式应推广。是课改让我大胆地“开放”,激活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给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黄灿灿”“开心”“迫不及待”“饱满”“看了又看”“多好”“保存”“上等的麦种”“全种下”等关键词语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它们得到麦子后的心情、想法和做法。
2、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什么?小牛看了饱满的麦粒,会说什么?小猴看了上等的麦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为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说的,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土地爷爷会有什么反应?作出什么评价?
从学生们收回的写话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在课文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内容,但创新还是不够,思维有些局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我抓住了文中的留白部分引导学生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节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会怎样?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基础再演一演,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一时间课堂十分热闹。
同学们演完故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为文本续编故事: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回呀,土地爷爷给咱们也送来了一袋的麦子,这袋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小朋友,现在这袋麦子就归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给动物村庄里的小动物一起分享。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点是值得可喜的。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感受与思考:
1.处理好师生关系,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教师上课是“一言堂”,学生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根本谈不上自我体验,更谈不上发挥主动性,去张扬个性了。
学生思想的活跃、情感的宣泄、个性的张扬和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分不开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和伙伴。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姿态,给学生以宽容和悦纳,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
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及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旧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只是教师的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是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的体验,开启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之窗。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01-07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03-08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07-03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07-13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07-04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04
《三袋麦子》的教学反思09-05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09-05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范文09-06
关于《三袋麦子》教学反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