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8 19:31: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1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

  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教学反思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教学反思3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则》。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教学反思4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教学反思5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则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教学反思6

  知识和能力:

  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

  孔子的有关资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这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

  (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

  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

  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

  (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白话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学反思7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论语》教学反思8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论语》教学反思9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后借鉴之师,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论语》教学反思10

  记得温x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论语》教学反思11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论语》教学反思12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教学反思13

  《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章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课文背过,但默写时,常出错。因此,要加强书写,巩固训练。

《论语》教学反思14

  《〈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初中生颇感厌烦的事情,初一学生又是刚接触文言文,在本堂课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首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和图片,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觉得这个开头很好,效果也不错。

  可是,要理解这篇文言文,兴趣只是个好的开端,主要的是朗读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在小学时候都会背诵,所以背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指导要到位,示范性的朗读太少,学生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朗读也就无法达到读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个好的朗诵例子,让学生听,跟着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读,慢慢地学生进入了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觉得这一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在于掌握主要的字词理解,把握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一点点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组合作中去解决,经过这两个环节,还有不懂的问题,拿到班里来答疑,结果我发现学生参与多了,兴趣也高了,主动提问的多了,站起来答疑的同学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师去解答,学生们互相补充,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也掌握的特别熟了。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一课的成语句子也许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读,反复的读,读出它的味道来,不是讲出它的味道来,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播的作用。

《论语》教学反思15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03-08

《论语》的教学反思08-26

《论语》教学反思15篇04-29

《论语》教学反思15篇03-26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08-21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04-20

论语教学反思3篇07-11

《论语》教学反思(通用17篇)09-12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09-07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