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4 06:42: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敏感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 一课本来我想按部就班的依着教案依葫芦画瓢,趁着孩子们初读课文的空当,我打开了投影,顺手吧课文当中的图片往上一放,就在这一放中,犹如一道火光划过脑海:课文共有三幅图,六个自然段。除去首尾呼应的总结性的两个自然自然段,几乎每个自然段对应一幅图,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图画让孩子们找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长廊的图片:这幅画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读的读,划的划,小手也陆续的举了起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非常满意,在我们快乐的交流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轻松的笑脸,我更加意识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媒体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提问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在讲昆明湖的时候,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释放,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9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习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颐和园》教学实录,颐和园,希望对你有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4-02

《颐和园》教学反思02-29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1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荐)《颐和园》教学反思07-07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精华)《颐和园》教学反思07-07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05-23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2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敏感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 一课本来我想按部就班的依着教案依葫芦画瓢,趁着孩子们初读课文的空当,我打开了投影,顺手吧课文当中的图片往上一放,就在这一放中,犹如一道火光划过脑海:课文共有三幅图,六个自然段。除去首尾呼应的总结性的两个自然自然段,几乎每个自然段对应一幅图,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图画让孩子们找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长廊的图片:这幅画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读的读,划的划,小手也陆续的举了起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非常满意,在我们快乐的交流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轻松的笑脸,我更加意识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媒体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提问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_______”,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在讲昆明湖的时候,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释放,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习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9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习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颐和园》教学实录,颐和园,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