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赵州桥》教学反思1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为我们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感悟,学生畅所欲言,兴趣很浓厚。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一个学生伸开双臂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几乎全班同学的手臂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10个小朋友手拉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学生印象也很深刻。
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采用先阅读文本再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孩子来做李春,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概括得非常好,讲解也很到位。同时,为了让孩子们对赵州桥的坚固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在1400年的历史中,赵州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引导学生感受赵州桥雕刻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然后畅谈感受,再引导孩子带着这些感受读文本,读出了对赵州桥雕刻的赞美之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4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年代虽已久远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学生在理解图案精美时,体会会更深。最后配乐朗读,更升华了这种感情。正当孩子们还徜徉在这优美的文字之中时,我趁热打铁,抓住读写结合点,引导孩子再观察几幅赵州桥上的其他雕刻,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组织,孩子们想象丰富,用词新奇,描述十分精彩!
总之,这节课我秉承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堂课“语文味”比较浓厚,整体效果比较理想。
《赵州桥》教学反思2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齐;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我引导学生透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透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忙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以前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资料用自我的话来描述,然后出示了图片帮忙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读的形式多样,先引读,然后比赛朗读,最后背诵。
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赵州桥》教学反思3
林州市姚村镇下陶学校王永庆
在本节课上,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初步学习中,我指导学生从文中的字、词入手,掌握汉字的读音、写法以及意思,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掌握基本字词的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及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巩固自主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展开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跟着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有效地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在课文的初步学习中,我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明确了方向。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展示学生学习目标是,语言的描述不具有指导性,尤其是能力目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描述的,如果改为“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捕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同学交流。”这样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第二,没有捕捉住教学中出现的“火花”,指导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如“举”这个字的学习,学生说到“举世闻名”这个词,那么及时和文中的“世界闻名”联系起来学习,再拓展到句子的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好学生从低段的学习到中段学习地衔接。第三,学生对各类桥的知识所知甚少,限于生活与阅历又根本不可能去知道、涉猎更多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动手(查阅资料)、多动脑(筛选资料)为学生搞好服务。这样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实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赵州桥》教学反思4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曾经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然后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读的形式多样,先引读,然后比赛朗读,最后背诵。
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赵州桥》教学反思5
一、字词教学,重点突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生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比较难读,然后对该词语进行领读,以达到以点盖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多音字“爪”的正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前爪”(qiánzhǎo),而这个“爪”比较难读,学生很容易读错。于是,杨老师特地指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一开始就存有正确的概念。另外,杨老师还告知学生,“张牙舞爪”也读“zhǎo”,从课内到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极高,因为教师语言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方向和准确性。杨老师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赵州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杨老师马上说“你知道了它的历史”。当学生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杨老师就说“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和建造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第一段时,杨老师便说:“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了。你们想不想呢?”这样的回答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还有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杨老师依然用她具有导向性的语言回应着学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时——
生:从桥长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赵州前的雄伟。
师:你从数字上看出了它的雄伟。
生读: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因为从图片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哗哗地从四个小桥洞里流过,那么这样设计的好处学生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虽是难点,却被杨老师这样的设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因此,我们说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就更易于理解。
在了解这样设计的意图时,杨老师还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先让学生读读“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内容,明白前后的内容可以调换,然后,请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对关联词从了解过渡到运用;二则是语言文字学习中不可忽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是一剑三雕啊。
另外,杨老师的教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以往的急噪,沉稳了很多,给人一种舒适之感。整个预设也是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流畅、简洁,没有拖沓的感觉,而对于问题的探究也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知识点的落实却一点儿也不马虎。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者、建造时间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它的雄伟和坚固,并且明白了为何要这样设计的道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赵州桥》教学反思6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且不乏生动,它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这样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备学生发察觉。教师要适时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经过教师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与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关键词句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相联系,文中所写的“赵州桥十分雄伟”,“赵州桥不但坚固,并且美观”等语句是十分好的切入点。而雄伟、坚固、美观这些特点又都是它得以世界闻名的原因。所以,我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之情,并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从而使课堂洋溢着语文课独有的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赵州桥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深入浅出设计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观点。课堂中的“简单”是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师自身要把教材读“厚”,而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读“薄”。我们的“简单”应当让学生学得更简便、更欢乐些,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为了这个“简单”,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深入地解读文本,收集很多关于赵州桥的资料,例如以前的、此刻的赵州桥的图片,同类桥梁与赵州桥的差异,桥梁专家对其在建桥史上的价值进行的评议等等。解读完课文,赵州桥的形象、特点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中展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从它的美观感叹能工巧匠们的心灵手巧,艺术才干。整堂课我便是以赵州桥的这三方面特点“雄伟、坚固、美观”为核心,再根据这三个词去学句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效果显著。例如出示赵州桥的全景图,它雄伟,坚固的特点“跃然图上”,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在理解“美观”这一特点时,出示赵州桥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语句所描述的龙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读文,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描述的,让学生带着自我的想象、感受再次朗读。学生体会出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也是优美的,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之后采取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导。最终,借助图片为线索,记忆背诵课文语句,对于学生内化这一段落的描述方法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随后再利用媒体出示卢沟桥各式石狮像的图片,请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更是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句型的把握。
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对文中“创举”一次的理解上。关于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尤其是这样设计的好处,为何会被称为创举,其意义又何在,很难讲清楚。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发大水时,河水怎样经过4个小桥洞来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同学们看了多媒体的演示之后,便一目了然,再联系“既……又……”句型体会这种设计的一举两得。最终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创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设计深深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并适时引进法国的塞雷桥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赵州桥坚固的特点的体会,并为之产生浓浓的自豪之感。这一环节的教学到达了预期效果------学生理解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并为自我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我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
能够说整堂课上下来,我的教学目标基本已经完成。但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比如开头揭题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新旧桥梁比较的方式,却忽略了学生对于1300多年前古代人民的工程建造水平的认识并不充分。这一番比较之下,他们并不能看到历史的发展,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初隋朝石匠的创举,也使得他们对赵州桥的雄伟理解并不充分。这使我认识到需注重发展性的人文熏陶,将新旧比较这一环节置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最终位置,改为采用介绍隋朝以前古代桥梁的大概资料,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经过感知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他们的历史人文认知,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深入的把握与领会。
《赵州桥》教学反思7
《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3.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设计了由一个词“世界闻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
(1)“赵州桥非常雄伟。”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体会它的坚固。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 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说说对“创举” 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读出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程度还不够好,课堂结构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显沉闷,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赵州桥》教学反思8
本次课例教研研究主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高效课堂。我们三年级的研究重点是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研讨资料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赵州桥》,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就论坛上大家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我结合着自我的课堂教学谈这样的几点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文。
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这种文体,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能够,不说也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雄伟一部分的时候,透过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特点,并清楚的引导学生标上了那几个数字,并告诉学生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我是这样想的,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在以后课文的学习当中还会涉及到,本课提出来作为一种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点基础。
2、有关赵州桥传说的合理引用
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其中有关赵州桥传的传说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将这些传说恰倒好处的引用到课堂的学习当中,还真的需要细细思考。当我和二实小的王霞老师在一齐交流的时候,她的点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老师将“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了五岳名山,装在车上推车赶驴上桥。此刻,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这一情节用在本段学习了赵州桥雄伟之后,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这样的引用能够说是恰倒好处。
3、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
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中心句与过渡句我处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归纳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引到第一句话上,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
4、课堂小练比
透过在线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与窍门。有的老师带给多种中心句让学生自主选取,仿照着课文的句式进行训练。有的老师则直接将课文的资料重新提炼让学生根据自我对课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语言来重新描述赵州桥。这些方法都给了我启发。
5、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练习中的夸夸赵州桥一题,我十分欣赏论坛上有些老师提出的做法:由夸奖赵州桥引申到夸奖设计者李春、夸奖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次课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课例教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在线研讨还是双向视频还是课堂研讨都让人真正地动了起来。在参加整个教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参与其中,进步很大。
《赵州桥》教学反思9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虽然对文体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这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处于三年级,识字和词语的积累相对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结合文章和学生的特点,本课设计让学生多读,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我有了以下的两个设计理念:
1、读中质疑,领悟语言特色。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情朗读、演读等不同读法,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
2、联系实际,学习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但是要上好一课书,是需要很多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以《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标可行性强
在我们备课的过程当中,首先会考虑的肯定是目标。作为一位新老师,在这方面的确是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空而泛的现象。但是如果目标没有做到可行,那整节课的效果肯定就会下降的;相反,如果目标可行,这节课的效果便会比预期的好。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字词句而制定的,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字词还是很重要的,而这又是第一课时,所以我还是想先解决学生的字词问题。而我解决生字词的方法又是“读”和“写”,我制定了一系列“读”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多读,在读中解决字词。例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活动引路,读文识字”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小环节:
1、同桌互相读课文,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
B.同桌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2、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B.“我想读”。想做闯关者的同学站起来读,守关者听,然后找出他们读错的字词。
3、抽出文中较长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顺。
4、抽出句中的一些较难的字词进行正音和理解。
5、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图案、设计、雕刻、智慧等。
我的意图是通过“篇——段——句——词——字”这样的一个从总到分的方式来一一解决生字词,所以在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便是写字环节。而会认、读、写生字词以及读好隔断中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这些目标都是可行性比较强的,所以执行起来比较顺利,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当中,不但能解决生字词,并且各种各样的读得方式,还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这是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的。
然而虽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但我却忽略了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大部分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做不到较有节奏和带有感情地朗读,读是读了,但是部分学生读起来干巴巴的,甚至有几个学生读的时候连接性不好,所以听起来让人觉得不顺畅。这也跟平时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制定目标会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个目标去制定,但是这个目标的执行却在教学中大大打了折扣,让这个本来可行性很强的目标一下子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目标了。
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我还是有一个目标的可行性不强,“找出并初步积累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这一目标没能很好地达到,因为积累优美词句的基础就是先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优美,才可以进行积累,所以这一目标的制定在这节课就显得空而不实了,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目标并没能达到,积累优美词语的这一效果很明显出不来。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重难点随机应变
重难点的制定一般都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对学生而言是重难点,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是重点得,往往学生并不觉得它是重点,而我们认为是难点的,学生却可以轻易就做到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重难点随机应变了。
例如这一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觉得某些长句是难点,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应该都很难读好,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没能读通顺,但是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实施以后,则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把这些长句很好地读通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我应该马上让教学难点摇身一变变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对,因为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我已经发现了学生读书的感情不足,但是我却没能做到让教学难点随机应变,于是,这节课读的效果只能达到预期的好,而没得超过预期的好。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我能让重难点随机应变的话,相信读的效果一定会比预期的好。
三、教学环节灵活运用
教学环节通常都会在教学中被我们临时改动,这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而全然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一个环节的设计,是经过老师的思考和衡量的,是针对各自的学生而设计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能运用起来,但是怎样运用,会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
例如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指导写字”中,我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2、“写”字。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写字本上先描后写。
3、“查”字。同桌互相查写的字。
4、“评”字。四人小组评评谁写得好,展示。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这四个小环节的运用灵活化了,因为以往都是学生来提醒学生注意写好哪些地方,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变成我想把这个字写好,请同学们来帮帮我。后来发现,原来这样一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课堂不但一下子踊跃了起来,就连平时几乎没有举手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也想来提醒我写好某个字的某一笔画,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效果。这样,环节变了一变,学生发现就更积极了,写字的时候也写得比以前好了一些。后来在第二天改学生的生字作业时,竟然神奇地发现,平时每课作业都是好几个学生写错字,但这节课的生字除了有些学生拼音错,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写错了“参”字,其他的学生都能全部写对,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所以说,这一次的环节灵活运用,是有效的。
四、小组讨论时间充足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都会涉及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但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有“走过场”的嫌疑,因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了。例如这一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每一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只给了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效果就不好了,由于小组讨论的时间过短,所以每个小组代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不能总归纳性的语言,而是回答完以后还需要我来进行归纳,这样一来,这个讨论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达不到效果,而且学生能够掌握的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内容的程度也并不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五、作业可执行程度高
第一课时的作业通常是比较难布置的,因为通常是第一课时没过多久,第二课时又上课了。但是在这节课,我为了给下节课做铺垫,所以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在课文中寻找说明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句子,下节课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但是后来在听完课以后,宫主任给了我一个意见,她觉得这样的作业执行程度并不高,好像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起来,她建议我改为“在课文中寻找说明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的确是如此,如果不但找,而且还能抄下来,就显得这样的作业可执行的程度比较高了。但是由于我们班上的学生都备有一本自己设计的预习本,平时的要求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句子以及老师要求在课文中找出来的句子,这些句子都要抄到预习本上去的。而在第二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也的确是把找到的句子很自然抄到预习本上去了。
这是因为我平时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才会在这节课也这样做,但是如果我在平时并没有要求学生这样做,这节课的作业还是这样提出的话,就显得有点空泛,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而不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布置的了。所以说,作业的布置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可执行程度高才有效于教与学。
总之,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从制定目标开始,其实就真正地进入到教学里面了,因为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大小环节,都是紧紧地扣着你的目标和重难点来进行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是其中的任何两个环节做得不够紧扣,这节课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
《赵州桥》教学反思10
在展示《赵州桥》第一课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从文中的字、词入手,掌握汉字的识字、写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掌握基本字词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巩固自主学习的知识。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明确了方向。
一、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课上我利用10分钟左右要求孩子们初读一下课文,把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做出记号,或圈或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识字。孩子有自己独道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汇报自己最得意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理识字、利用形声字形旁、声旁来记忆。在多次的方法的应用汇报中,相互启发中,孩子一定会积累很多识字的方法,同时又促进自主识字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对孩子好的识字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汇报展示过后,巩固所学生字。我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巩固,如开火车等。二是在读文中巩固。识字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为了更好地去读文,理解我们的文本。而读文、体会文又反过来巩固了这些字的认识。课堂上,学了生字后,我让孩子们默读课文,找出能概括每个自然段内容的词语或句子,批注在书上。通过句子语段的交流,进一步在语境中识字,同学们在交流中,读句、读文、的确流利度比学前有了进步。
二、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我是和孩子们一道找出最不好写的字,如易错的字、笔画多的`字、笔顺特别的字等来指导。先是观察字的特点,每笔每画的位置,然后就学生提出的和我认为学生比较易出错的四个字(赵、创、举、智)进行了细致地指导示范。
孩子们很会观察,让学生范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帮助同学纠正。之后,同学们在书写中,心中有了这些字,基本能做到一气呵成,再对照,再比较,再去完善地书写。
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
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地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空间,才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在自主感悟“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学,学生采取的方式很多,如:画一画、演一演、填一填等方式来理解。在汇报交流时,通过小组的互相补充和老师的适时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也学得比较深入。“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要把识字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又要提高效率非一日之功。课堂中孩子们的坐姿我反复地在提醒,但在书写中,我比较忽视他们的书写姿势,这是课堂中的失误。另外课堂中,如果把梳理课文的时间稍稍压缩一些,把书写训练的时间再加强一些,把给予孩子书写的肯定性的语言运用地更丰富一些,相信课堂中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与实效会更加出彩!
《赵州桥》教学反思11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这是一篇老课文,怎样将老课文讲出新意来,这一直是我在课前苦苦思索的。在参考了众多教案之后,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上。这一段虽不是课文的重点段,但我可以用它把整篇课文贯穿起来,这样既学习了课文又感悟了文意。同时,我还试着准备将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本课中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课前我还与学生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赵州桥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认真备好课,设计了许多优美的课堂语言。我坚信我这节课一定会取得成功。怀着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走进了课堂。
然而,事与愿违,这节课我失败了。可究竟败在那儿呢?在听取了校长与年组教师的意见后,我深刻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这节课。可设计的不可谓不精,语言不可谓不美,可就在这精美处我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读。语文的`根本在于阅读。读是一节课的根本,一节课的关键。只有多读才能有收获。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我恰恰欠缺了这一点。回顾整节课,读的环节少之又少。正因为读的少,所以本该成为本课设计几处亮点的地方却成了败兴之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而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图,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画了起来。
可这画缺少对文本的阅读为基础,结果多数孩子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表现桥的精美上,对于其他人画的正确的图不但不予以认可,还大发意见:没画出龙来,当时我很尴尬,只好草草收场,试想如果当时我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一环节放到课文学习之后结果还会这样吗?又如:为激起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我设计了一项说话练习;如你遇见了这位桥梁专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可有的学生说:“我要对李春说:如果你把桥中间的龙头的嘴也设计上可以喷水的就好了。”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所以才会有此一说,而同样在讲中美观一部分时,我去让学生初读感知桥的美,然后又播放课件欣赏,之后又让学生试着美读,然后又接着指名读、展示读。在这一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学生融入了课文之中,接下来的说话练习也容易了许多。《赵州桥》一课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离开了文本阅读,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赵州桥》教学反思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设计本课时,基于此考虑,自觉比较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语言教学要走向生活”这一理念,课伊始,从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入手,以“你知道义乌城内有哪些桥”导入,进而进入新课学习,接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强了作为义乌人的自豪感。还有第三段教学后,引导学生观察宗泽桥上的石栏板,仿照赵州桥精美的图案描写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在“最近发展区”选取有一定思维力度又切合学生实际的片段训练,引领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再加以教师的言语引导,带动,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以更加浓厚的兴趣,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以后的学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特点深入读悟、探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3、紧扣教学重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展开教学,过程流畅。
存在问题:
1、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过于繁重。二、三两段的教学,可只安排其一,第二段学生质疑的点较多,第三段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更利于学生深入读悟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两段,在第二段教学时,考虑后面的教学,怕时间来不及,就及时刹车,未让学生的问题真正暴露显现,没有出发精彩的“旁生枝节”,教师的主导、驾驭教学过于迫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学习语文的过程首先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而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的感悟是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对彰显语言文字的情蕴意味有点石成金之功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浓墨重彩。而反思本课学习,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力显然不够,朗读的形式也较为单一。
《赵州桥》教学反思13
第一课时
由于这一课比较抽像一点,所以在周末时候布置的作业就是查找关于桥的知识,并自已设计一座未来的桥。今天周一两班各有两节课,所以计划一节用来面改周末的作业,一节用来学习新课,课堂上,许多学生骄傲地举着自已查到的各种桥的资料,我给了五分钟时间让同桌交流了少部分资料,然后引入到新课,读课题提问后,学生特别感兴趣,于是让学生初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说说自已了解了哪些知识,不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竟已将本课的所有内容全部掌握了,看来学生兴趣较浓,记忆力大增。
于是重点就放在细读课文,纠正字词,并联系句子理解课文的生词,学生在读文,评价,并自已理解词语后又提出了“桥墩、砌、才干”等词,对于这些词我开始运用课堂的随机处理方法,桥墩就让学生画画自已常见的长桥的样子再画这座桥采用图画比较,学生很快理解了,其余的词就联系生活或句子,学生自已通过读想就理解了,然后剩余十分钟时间,发放给学生自已复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并认真观察生字的写法及写时注意的地方,同桌两个互相学习。下课前三分钟我又据自已的了解统一指导了“贵、举、参”三个字。这一节课总体感觉,节奏感比较可以,课容量比较大,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抓好每一分钟的上课时间。
第二课时
由于昨天了解了学生对本课的反应,所以本节课就主要放在了感情朗读和体会及运用上,课堂前十分钟时间发放给学生互相交流了自已了解的桥的资料,发现学生找的资料挺全,南京长江大桥、卢沟桥、武汉长江大桥等一些名桥都进入了他们的“皮口袋”,还有不少学生找了本课的一些补充材料,看来学生的查找资料能力已有所进步,并且发现学生似乎越来越热衷于抄资料而不单单是找资料,以前找资料的学生不多,还有很多只是复印或是打印,但今天很多学生都是抄的,打印和复印的资料只有几份,每人都拿着几张自已抄来的资料,读着自已动手抄的资料,学生们别有一番自豪感。但打印的少了,图片的就不是很多,不过到底也锻练了学生,我也无话可说。表扬了学生的积极后,找几个学生读了他们找了赵州桥的资料。
在三班时是让学生读文,了解课文是怎么介绍的。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已读后了解到的内容,然后通过学生讲的`内容联系到二三段,然后进行指导。到了一班我对学生说的进行了总结,将学生说的长、宽、无桥墩、有个拱形的桥洞等板在黑板上,根据此又让一个学生画了图,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通过这几方面表达了桥的雄伟,并让学生自已练习想办法读出这种感觉,这时学生很自然地都会通过感情朗读这几个方面来表达感情。中间的那个启始句很难理解,我引导学生这句话为什么没用以前的写法直接说“桥还很美观”,加上了不但而且的内容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反复读后能体会出这样表现出桥的特点很多,经过引导才发现有总结上文总结下文,也是下文的开始。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交流了自已设计的未来的桥,并引导学生联系学校附近的东门桥,仿照课文介绍东门桥。在本课拓展得比较多,我发现拓展虽用了课堂上不少的时间,但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不影响课堂的内容,反而会服务于课堂。
《赵州桥》教学反思14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三个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主要以雄伟、坚固、美观三个特点为主线,重点品读,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最后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体会雄伟时主要通过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体会,尤其是几个数字,在学生找出之后,我帮助学生和我们的教室做比较,用真实的'长度来体验赵州桥的雄伟,可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都在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上体会到了赵州桥的气势,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在介绍坚固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来体会坚固,首先读懂赵州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意图,再读懂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从而明白赵州桥为什么坚固。这个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拖沓,尤其是有几个好处这块,如果当时直接出示“既”和“又”也许会让课堂变得更为紧凑。
欣赏赵州桥“美观”的教学部分我觉得是这节课比较不足的,开始创设了不错的欣赏环境,通过配乐朗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但是那些精美的图案并没有带领学生细细欣赏,也没有通过朗读来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而是直接让孩子去背诵,这显得有些仓促,应该让孩子也来一次配乐欣赏,再通过图片的感染,让学生更深刻的体现赵州桥的美,然后再背诵,效果也许会好很多,会有更多的同学当堂完成背诵的目标。
最后通过这些特点的结合,以及历史的悠久,让学生感受到这桥建造的多么了不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还有一个“过渡句”的处理不是太得当,应该放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间,那样会显得更加自然。
总体来说,感觉自己在品读课文上有了进步,对教材的分析能更加深入透彻,对课堂的教学结构也更为清楚,手段更多样了,知道了第二课时应该上成什么样的课,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去打造自己的课堂。收获还是不小的。
《赵州桥》教学反思15
昨天给孩子们讲了《赵州桥》这篇课文,讲完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课堂,发现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
1.课程环节的涉及比较紧凑,连续性比较强。
2.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连麦、发语音条、留言板打字等多种方式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反馈,表扬按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做笔记,加深印象。
不足之处:
1.各个环节时间安排还需要再调整。在讲解第一课时的时候和学生在生字的互动上用时稍长,在这一课有一个生字学生比较容易读错,就是“爪”这个字,这个生字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强调,并且表扬读准确的同学。其他生字学生都不易读错,学生跟读然后自己读一遍即可。
2.过渡语的使用需要加强。在讲解的过程中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转接比较生硬,这样显得课堂比较生硬。
3.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怎样理解“创举”这个词语?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合适,然后我直接告诉了他答案,应该多引导孩子,采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不仅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还能巩固之前学习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4.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读。网络教学比较难以看到学生的读书情况,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朗读是极其重要的,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把课件精简,留下最主要的内容,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反思,面对网络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赵州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02-07
《赵州桥》教学反思04-02
《赵州桥》教学反思06-15
赵州桥教学反思03-19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04-21
《赵州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8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03-07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04-20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02-11
《赵州桥》教学反思(精选19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