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3 20:30: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对话,是谈话者思想、情感的交流,读书,可以理解为读者和文本的一种对话。如何让对话深刻些?下面我就以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进行探讨。

  【教学片断】

  我问伯父,为什么车夫在这么冷的天里,还赤着脚拉车?伯父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他的话已记不清了,只觉得他的回答很深奥……

  师:作者当时还很小,所以听不懂伯父意思深刻的话,请同学们像一下,鲁迅先生可能会怎么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涫涤泻艽蟮哪讯龋???匦肜斫馕谋舅?毯?纳羁桃馑迹?私馊嗣窨嗄训母?驹?颍?痪浠氨匦牒臀谋窘?猩畈愕亩曰啊?<br>

  ……

  我耐心的等待学生的发言。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车夫家里特别穷,连饭也吃不饱,根本就买不起鞋。

  生2:车夫每天挣的钱太少了,还要养活家里的人。

  生3:是那个社会太黑暗了,才使穷人的日子越来越苦,连鞋都买不起。

  师:是啊,鲁迅肯定说到了造成穷人生活苦难的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这样深刻的道理,小时候的作者所以才听不懂。

  【反思】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应让学生思考对话隐喻意义,使对话的层次更深一层。

  2、对话不仅仅是双方情感互动、交流,同时也应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鲁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恨,才能理解文本隐含的意义,说出文本没有说出的话。这样的对话才能有较深刻的层次,才能触及文本的宗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朗读的情感指导得也不到位,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普通话不够标准。今后在教学中要我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在我们班教室上了一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课后,他们又及时地给我评了课,我深受感动,在此表示感谢!

  这节课,我自认为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比如在教授“救助车夫”时,这一段应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而我只是讲讲表面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读中感悟,把许多学生该讲的我却替他讲了,违背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

  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我也做得非常不够,像他们说的那样,单调乏味,有些语言甚至还犯了课堂大忌。校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单独给我评课后,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最后他还委婉建议我多学习一下新课标,多去多看看名师的经典课堂,学学他们的语言风格,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教学魅力。真的很感谢他们,在我上得不好的情况下还这样安慰我,说有自己的风格。

  很感谢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检讨了过去种种的行为。我知道我前进的路上还很艰难,但我相信我会勇敢的走下去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师和员村六小张老师的到校指导,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

  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

  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

  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学生汇报读一读、交流这些资料,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我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落实的不太好,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直接汇报提炼出的小标题,很多学生无法总结出来,没有达到预设生成。其实,在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小标题。再以此方法,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先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词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语做小标题。最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小标题。

  步入文本的学习,指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开始自由读课文,在书旁做批注。汇报时,结合写作上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由点及面的感受鲁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辉品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如救助黄包车车夫部分,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的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学生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读,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黄包车车夫的痛苦与感激、伯父和父亲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还通过示范朗读的作用,力求将感悟和朗读相结合,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虽然抓住了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了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灵活,以后还需学习,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文,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形成了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堂更显精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节课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谈《水浒传》,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再画出重点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在学习谈《水浒传》中掌握“读——画——悟”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三个小故事。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教学时我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默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本节课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读写结合,升华情感”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写作不仅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感人形象,而且训练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对人物进行刻画,最后配乐朗读《有的人》,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感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教学设想】

  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2、通过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先生的“博爱”之情,

  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课后反思】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回过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在学完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后,教师用悲痛的声音与学生交流:“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他敢于跟敌人做斗争。他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望到她伯父的遗体,周晔万分 难过,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还能让鲁迅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地叹息之中,一位对劳动人民同情,对旧社会憎恨的人,他逝世了,当年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再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因为没有进行试教,我对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时间安排心中也没底,所以显得有些急躁,课文的朗读还少了点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对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先试后导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运用情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去尝试学习,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

  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首先,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其次,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1]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第四,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这个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受测者。

  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展趋势的评价。 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

  一、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依据及实施原则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评价的内容结构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强调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内容评价,对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试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被忽视。同时,在制定评价目标及作出评价反馈的环节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由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表现资料的积累分析出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倾向,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智力,也可能是几种智力;各种智力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在评价过程中,还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应该与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证体现不同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体现在形式上不仅有教师评、学生自评,还有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也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可变性的主张,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并且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过程,强调收集日常资料的重要性。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直接依据是语文教学论及各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此确定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为: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前四项采用等级评价,后四项运用质性评价。根据语文教学论以及有关语文素质培养的论述,并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确定阅读评价项目可以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项目可分为: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修改文章能力;听话项目分为:听知能力、听评能力;说话项目分为:语音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语音、表情、手势表情达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本单元学习,第一课主要学"写法",第二课主要学"读法",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带着学生自主阅读,自由汇报及提炼概括理解文本的过程了。课文虽然比较长,但导学的问题却很简单,一是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自主阅读就此展开。

  几件事?从拟写小标题开始,学生预习后,普遍提炼四个字标题,我们再压缩,再思考,再归整,四个小标题很快出来,学生上台板书,不亦乐乎!

  怎样的人?从汇报读书体会说起,聚焦段落,找到重点词句,学生还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最有意思的就是标题后对应人物品质的提炼了,共同努力下,还是让学生板书,并从中发现秘密,谈水浒一一语重心长育后人;说碰壁一一借题笑骂世道昏;救车夫一一多少爱心多少恨;劝女佣一一关心别人忘自身。对齐,押韵,并能从中再提炼"爱憎分明",有思考的过程,更有收获的快乐!乐在读中!

  重点的句?借汇报时机强调,如"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又如"清晰而严肃,叹气的表情",说一说,读一读,了解"话外音",初步感受鲁迅以笔为武器,如何写出文字的力量,如此可见一斑,学生能了解一些,但很深体会并没有。

  拓展的资料?借板书的梳理,我为学生深情朗读,全班专注而投入地倾听,萧红,巴金的文章与"我"的怀念,构成一个整体,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因而那么多人怀念他,追悼他!学文至此,感动之情引发共鸣!

  遗憾亦有!话说文章学得流畅,我本交排顺着读法走出来,为自己前一天的作文中选择的事例,拟写出小标题,检测读与写的效果!无奈时间有限,思考的贯穿课内外链接读与写的环节未能实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9-2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0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反思06-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2-2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0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0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1-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2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