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31 18:13: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拨上学、放学时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这是学生第一次书写数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1-5这五个数字,而且也会书写,但那都是不规范的书写,这节课是要教学生正确地书写1-5这几个数字。

  本以为会是很简单的内容,但学生写起来却是那么地不容易。先是一个一个地在书上写,学生看,看完学生再描红,之后再让学生自己仿写。当我一个一个检查时,发现学生写成什么样的都有,歪歪扭扭的,没写在格子里的,弯没有弯圆的。稀奇古怪什么样都有。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拿笔还不稳,对于书写还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控制力还不够好,都不能很好地将每一个数字写好,只有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将数字写好,写好数字将会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了一段森林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会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加强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数射线时,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是自己提问学生“怎样的线是数射线?”,一下子就套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到了第二班,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小熊练习跳远”,并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出示数射线,让小熊一边跳一边动态的出示数射线,然后请学生在数射线上标出小熊每次跳远的落点,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数射线的特征:它是射出去的,并且是有方向、有刻度的线。它的特征不用教师多加说明,学生们就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再来说说今后还能改进的地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射线”的名称较陌生,应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数射线的叫法。另外,在比较两只小动物在数射线上跳远时,还可以加入在不同单位长度的数射线上比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比较的前提是单位长度要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

  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 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留心观察,自觉钻研;有了兴趣,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习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习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融教学内容为一体,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启发学生思维的各项游戏。在这种环境下,将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的喜闻乐见在游戏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热情。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上下位置,我把本节课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我们吃饭时饭桌上放的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常见生活经验,所以与上下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然后我让学生指着五官说位置关系,学生们说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说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为了顺利引出学生会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错误的语句,“眉毛在上面,你们听,眉毛在头发的上面”学生一听,就乐了,马上反应过来,“不对不对,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这样,学生会自己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设计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在讲授主题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要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就要从生活入手。

  在本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幢大楼中有的窗户灯亮,有的窗户灯暗。让学生数窗户的数目,填入数楼中。这样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使数学中的知识更为具体化、生活化,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必须教会学生观察。

  观察是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我们要认识事物就必须学会观察,同时,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推理。发明家贝尔说:任何真正的教育的首要因素便是观察,观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题目的意思,这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有用的。

  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也能在考试中自己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观察,要求学生有序地具体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从观察中汲取知识。

  3、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就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所以,这节课在探究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使学生加深对数楼的印象,也能给学生一个自己发现问题及的机会。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师要有敏锐地洞察力让学生突发的智慧之花得以闪耀。

  传统地教育观念至今仍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教师,这使他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往往整齐划一。教师总是按照自己备课地内容进行教学,往往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只要有一个学生地回答与教师准备的答案相符,教师就忙不迭地予以肯定,然后赶紧按照设计进行下一步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与教案上不同的答案往往被排斥、否定、忽略,更别提及时肯定学生求异思维的成果了。久而久之,学生地个性和创造性必然会被抹杀。

  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古斯曼说:传统教育的诸因素,在小学最初几年里,就抑制了儿童身上先天的创造力,在差不多4年的、将他们的思想纳入成人轨道的努力之后,到了十岁,在许多儿童身上那种思考的自发性,那些闪光的想法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都已经消失了这是很可悲的。

  在本节课中,我多于学生将数字按顺序排。造5的数楼,先写0和5,再写5和0,然后写下去。这样的答案忽略了,没有做肯定。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在造数楼的时候运用这一方法也是很不错的。但是,我因为要学生说出我准备的方法,所以之肯定的与自己相符的那个方法。这在新基础教育中是不能出现的,有可能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寻找合适的答案。对于正确又巧妙答案、方法都应予以肯定,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在我的教学当中,有如下几点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一定让学生说出来才好,不仅仅说给老师听,还有说给父母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渲染大家学习的气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比较的有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学习起来就主动了,爱学习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3、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这册教学也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其实是加法的复习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初步地了解,其内容也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个场景学生差不多都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整节课的环节也是较顺畅的。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我通过人人说贴近生活的情景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加法应用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编加法应用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编合并、添加两种加法含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本节课我较好地作到了以下几点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编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草地上的鸽子有的同学分成大鸽子和小鸽子,有的同学看成原来有的和飞来的。受此启发学生们把皮球看成大皮球和小皮球,原来的和滚来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同桌为单位互相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我提问,我回答的练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件的限制,学生编题时添加的方法用得很多且熟练,相对来说合并的方法用得较少,且显得稍有生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值得思考的问题: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2、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08

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教学反思01-29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几》的教学反思01-2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23

一年级上册数学《玩具》教学反思01-27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12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