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4 14:34: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湖》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教学反思

《湖》教学反思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最有名的大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品,此作写于其在杭州任职期间。

  诗中描绘了西湖暴雨骤来,狂风乍起,雨后天晴的壮丽美景。诗的第一句描写乌云突降,暴雨将来,天空巨变,骤雨入船,恍如断珠的夏季暴雨来临之前和降落之后的经过。作者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句展现了乌云黑如墨汁,雨滴好似断珠的雨前雨落天气骤变的西湖美景。诗的第二句描绘了狂风乍起,席卷而来,乌云散尽,雨过天晴,湖面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胜景。夏季天气变化之快,风景更改之速,都在作者的笔端一一呈现。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题中的“醉”让孩子思考,作者“醉”在哪里?孩子们一开始都说,饮酒太多,喝醉啦。课文学完之后,孩子们终于认识到,在这首诗歌中,这个“醉”字除了喝酒醉倒之外,还有沉醉西湖山水,陶醉杭州风光的意味藏于其中。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后我再和孩子一起学习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

  古诗重在诵读,带着孩子反复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利用将近5分钟的时间带着大家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享受古诗的韵律美。

《湖》教学反思2

  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三段式教学,即通过“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让课堂上原来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学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纵观我的这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一)、能以“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用问题来引领整个课堂,问题的来源: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的问题;就本堂课所授,《钱塘湖春行》揭题环节,让学生就题意的理解来质疑,①古诗写了哪些春景?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此问题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问题,原来预设的是作者游览的路线怎样?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一定的差别,于是就在课堂由学生的问题为其最近发展区而展开教学活动。)二是学生在自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的环节,发现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区域的问题。比如,在检测学生的预习环节,具体要求是:

  1、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在我预设的环节应该是学生一个精彩的展示,给他们以一种示范,一种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与肯定。而在实际检测中,就有同学在朗读中出现一个明显读错的字:贾(把jiǎ读成gǔ)。这是不可预设的一种问题,也让我们在课堂及时给他们正音并通过诵读进行强化巩固。

  3、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在互动环节对问题的解决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我预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诗中的春景: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而在互动环节就有学生提出“孤山寺”、“贾亭”等地点。在课前的预设中我还准备了一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题,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度难以达到那种程度。于是,对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调整。本着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根本出发点。

  (二)、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学、互动、检测”三环节。

  其一、在课堂预设中能以一个大三段的形式设计,各环节有具体的操作要求。比如,在检测预习效果时的要求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自主学习时的要求是:1、默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如有新的问题请记录下来。在小组内学习时的要求是:1、说说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自己不会的问题。2、记录好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实现了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教师掌控下的开放,既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二、在课堂的设计上又能不拘泥于自学、互动、检测的固定模式,能合理地把检测前置,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在课堂上还能结合学生的发展和课堂的推进而适当地删减部分预设内容。比如,课前预设的闯关练习题能在学生学习的进程中删除。

  (三)、能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

  在课堂预设中,课前合理地运用图片与音频效果。不但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给了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较好地把大家带入学习情境。在课堂结束处也运用音频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酝酿情感,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增强自身的体悟。

  作为学生,尤其是好动、好奇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不是头头是道的理论,更不是自上而下的训斥与灌输,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参与、互动、交流的平台,一个在他们迷茫困惑时适当而又及时地点拨,一个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雪中送炭式的灵感,这也正是“三段式”课堂的魅力所在,而我在运用操作此理论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遗憾。

  (一)、“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的操作呆板而不灵活。

  整个课堂囿于三段式的固有模式,虽有“自学、互动、检测”诸环节,但整个课堂缺乏小学生课堂应有的灵性。在课堂的运行上,虽有检测环节的前置,但从整堂课的发展来看,显得生硬艰涩,亮点不多。学生主要接受到的也只是书本上所给予的信息,并没能就其年龄阶段所探究的兴趣点。究其根本,就是我对三段式的具体运用的不熟练,不能得心应手。在具体各学习环节的处理上明显的不当,自学与组内互动环节耗时过多,使学生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知识的反复中。在这样的停滞不前的教学中,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致使对古诗横向、纵向的知识迁移与拓展变成了一句空话。

  (二)、国学课堂教学知识面窄,缺乏一种大国学的概念。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我们所选的篇目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对于在学中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三)、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迫切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每组选一名得力的组长,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今后在学习小组的建设,让他们树立一种主人翁精神,也将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反思刚过去的这堂课,心中遗憾多多,要是重上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设计:

  一、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教师要做到真正从内心的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国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迁移,不囿于文本,给予学生一种大国学理念。

  三、开课给学生以更多的图片、视频、古诗文资料等生活素材,构建其对西湖最直观的印象。

  四、开放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基本问题掌握的基础上对更多新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聆听欣赏,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他们学会了在创造和主动获取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他们正一步步在自主开放的空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也将在不停耕耘中忍受那份蜕变的阵痛,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

《湖》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 山峦起伏 画框 硕大无比 宛如 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 美不胜收 咸水湖 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 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柔和的语言描绘了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通过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的教学,紧扣题眼“迷人”二字展开,“迷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青海湖是“迷人”的湖?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帮助梳理文章的结构。此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将文中能让你感受到“迷人”之景的语句画下来,并用心体会,写下批注。

  学生的交流能基本上扣住文章的重点语句,但是谈到体会,却出现了表达上的困难,或者是用词不准,或者是领悟的深度不够,这说明学生的积累还不够丰富,遣词用语的能力欠佳,作为教师,我还应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给他们机会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见解,这点是我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

《湖》教学反思4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而把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做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从上完这堂课之后的反馈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基本完成了。

  在反思本课的一些亮点之后,我更看到的这节课的缺憾。

  一、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头无尾。第一环节以默写来纠错这种设计较新颖,但是却缺少了学生展示的环节,而是自己包办代替将易错的字加以提炼。如果此时教者能够在进行调查学生默写正确率之后,让错误率较高的学生上黑板来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才能达到纠错的效果。

  二、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插入是一败笔,我不应该放在纠错环节之后,而是应该放在教师第一次范读之后,在介绍杭州的“风流太守”之一的苏轼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关于诗歌朗读的指导上,所教授的方法导致学生朗读机械化了。因此在指导朗读方法上是否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划分节秦,如何停顿。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来看,在正确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和品味诗人的感情之后,学生自能体会出诗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读活动方面,学生的齐读过多,缺乏太多的变化。所以,在以后的朗读活动中除了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之外,还可以进行另样的组合,比如说戴眼镜的同学读、系白鞋带的同学读,还可以是短头发或是扎辫子的同学读……另外,在做教师示范朗读的时候应该选取一着合宜的音乐,这样更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四、杨特说:“诗歌就像一幅国画,它是留白的。”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这堂课,做为教师的讲授还是过多,留给学生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则相对少了。比如说最后一个品析词语进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环节上,如果我只是示范性地指出“几处”这个词的妙处何在,剩下的就交给学生去讨论,去品读,效果会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让学生走进文本。

  《钱塘湖春行》这一堂课虽然有一定的亮点,同时也充满了缺憾。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管怎样,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审美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这是我的追求目标。

《湖》教学反思5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习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湖》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及民歌音调风格,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2、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并有感情的演唱《大雁湖》。

  3、将歌曲进行改编和创作,并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演唱。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聆听和自学的方法学会歌曲,并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2、掌握蒙古舞最具特色的动作,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进行表演。

  三、教学难点:

  1、对“啊哈嗬”节奏的准确掌握

  2、改编歌词演唱

  四、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

  1、师问:“谁会跳舞?”“那么谁会跳蒙古舞呢?”

  2、师说:“同学们,今天林老师也为你们献上一支蒙古舞,请大家仔细的欣赏,看完后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动作?”老师跳一段蒙古舞,其中有硬肩、挤奶、骑马等动作,播放《大雁湖》音乐。

  3、师:“舞蹈看完了,谁能说说你喜欢什么动作”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动作你觉得表现了什么呢?”生答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扬起马鞭,自由驰骋吧!”全班模仿骑马的动作。

  师:“还有什么动作吸引你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模仿大雁在天空展翅飞翔”“伸展我们的双臂,动作舒展而大气”学生一起练习。

  师:“现在我给你们两段音乐,分别把这两个动作给表现出来。”学生舞蹈

  师:“这两段音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启发学生说出旋律相同而速度不同。

  师:“旋律、节奏、速度是音乐的要素,改变其中一个,效果就会发生很大改变,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

  师:“刚才大家跳了蒙古舞,那你们对蒙古有些什么了解呢?”生答:(蒙古)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茫茫的大草原和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一起欢歌起舞吧!”欣赏课件幻灯片播放《大雁湖》音乐

  【寓教于乐】

  1、师:“看完了,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

  2、师:“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为我们献上一曲悠扬动听的歌曲《大雁湖》,大雁湖在唐古拉山附近,那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大雁也在那里安家落户,让我们静静聆听歌中都唱到些什么”播放歌曲。学生说出歌词,师出示在黑板上。

  3、师:这首歌曲非常短小,我想请大家来自学,如果给一首新歌你,你选择什么方法自学。“生答

  4、请学生演唱,师:“大家听我来唱,看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

  5、启发学生说出“啊哈嗬“,贴字块板书“啊哈嗬”,在“啊”的下面划出拍号,表明唱两拍。师教读“啊哈嗬”

  师:“还有什么地方比较难呢”学生提出切分音,请学生上台划拍,一起练习,在歌中找出有切分音的地方,按节奏朗读歌词

  6、完整的演唱歌曲。

  【巩固延伸】

  1、师:“请大家看歌词,为什么会有高低起伏呢”生答师:“按照音的高低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旋律线,我们来看看与旋律线相对应的乐谱,一起来唱一唱。”

  2、出示课件中的歌谱

  3、师:“草原的宽广和博大赋予了蒙古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的歌曲都是跌宕起伏,跨度非常大,大家找找看什么地方跨度比较大”学生找出来进行演唱。

  4、师:“当你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勤劳善良的蒙古人民在愉快而忙碌的生活时,你心中会涌动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当耳边响起这悦耳的音乐时,你又会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呢?”生答,

  播放课件中的画面,学生演唱歌曲。

  5、师:“如果这就是你的故乡,这就是你的家园,你又会怎样来演唱呢”生答,播放课件中的伴奏音响,学生再次演唱歌曲。

  6、师:“蒙古人民擅长摔跤、骑马和射箭,能不能把这些体育运动都唱进我们的歌里呢?来!让我们将原歌中的一句进行改编,请大家分组讨论讨论。播放课件中的原唱开展讨论

  7、改编后师提示:“骑马的速度怎么样?”师快速弹奏《大雁湖》的音乐,学生演唱改编后的歌词

  【完美结课】

  师:“今天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生答。“非常感谢大家让我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有机会我们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去领略那大好的河山,去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去欣赏那些独特的文化,去品味中华民族渊源的文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骑上你们的小马出教室吧。

  【教后反思】

  因为本课所学的歌曲是蒙古族民歌,这节课我以游览内蒙古风景“大雁湖”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人情、音乐及舞蹈,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情感主题----爱家乡。一开始我就播放以《大雁湖》歌曲伴奏为背景音乐、表现蒙古族人民风俗习惯和大雁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温馨氛围中了解蒙古族及感受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音乐。同时以“大雁湖”为原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湖泊,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认真学习,用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所学到的知道来灌溉土壤,让它开出繁花朵朵,使这个了无生机的湖泊变得和歌曲中的《大雁湖》一样,引来美丽的鸟儿。把单调的课堂评价变成了一幅实实在在的风景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并能在评价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湖》教学反思7

  一、重视自主学习。

  首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懂的生字词,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生字词的时候,我又运用画一画、演一演、换一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之后,在朗读时也采用了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评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还有欠缺,然后再互评。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重视朗读。

  我认为语文的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学生的很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等等,同时,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加强朗读。首先,听读,即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确定朗读标准。其次,自读,加强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班范读,然后自评。最后,同桌之间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组合朗读、问答读,再齐读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同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了拓展。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把这种方法继续下去,也会继续探索,让教学更加完美。

  但在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

  总结

  如下:

  1、重视了学生的读,没有顾及全面,只是一些尖子生再读。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我总在想自主,但没有把握到位。

  3、小组活动没有展开到位,交流的作用不大。

  4、在对学生的评价语上,还要和其他教师多学习,应给学生以激励。

《湖》教学反思8

  1—8行描绘了湖景的美;9—16行写了湖边昆虫与鸟给我们播放的好听的音乐;17—20行写了小朋友在湖边一边吃野果,一边听音乐的快乐情景。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很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要求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我在备课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坚持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够学会什么,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具体说来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

  备课时,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备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明确了阅读教学应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去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学生,才能作到真正的倾听。我也悟出: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决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你会做什么时,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会一边吃着野果,一边躺在草坪上听音乐,回来的时候还会在竹子上刻一个字留作纪念。”遇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这样做破坏环境,不好,而是请别的同学去说,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竹子会疼的。使他懂得要爱护环境的道理。我这样做,使学生的灵气与创造性得到了真正释放。

  三、读中入情,读中想象。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多形式的读:如轻声自由读、默读、指名朗读、赛读、小组读、齐读等,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想像,在情境中想像,在读中鉴赏。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想像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如看图想像你还听到了什么音乐,课上,学生想像的翅膀展开了。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升华。

  但在教学中也有遗憾之处,如在处理17—20行时,我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用“一面……一面……”说说假日里,你在湖边还会做些什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湖的美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湖》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冯君莉笔下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蓝的纯净”,“蓝的深湛”,“蓝的温柔甜雅”,“湖面起伏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湖水十分的蓝而晶莹,非常的美,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

  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湖》教学反思10

  呼伦湖是我国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水域宽广,草原辽阔,食饵丰富,环境优良,景色秀丽,令人心驰神往。面对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将如何把它尽情地展示给孩子们呢?又如何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呼伦湖的美呢?是她美丽如画的风光,还是她让人恒久回味的风土人情?

  在思索中,我走进了文本。在教学中,我用形象的绘画在他们的朗读中展现出来,又在美丽的画面中让孩子们亲眼看,亲自体会呼伦湖的美妙之处。再带着喜欢和欣赏的感情去朗读文本,似乎有水到渠成之感。在想象环节:美丽的呼伦湖欢迎你来做客,你想什么季节来?玩些什么?孩子们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效果不错。

  只是感觉讲完课之后,还是没有尽兴,没有把呼伦湖的大气之美尽情地释放。如果多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呼伦湖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再加以生动画面的制作,供孩子们欣赏,会不会更能宽泛地理解文本,增加其感受诱人风光的情感呢?

《湖》教学反思11

  师:“它亮得像面镜子,它绿得像块翡翠。”这两行诗读起来美吗?

  生:(齐答)美!

  师:作者用打比方的写法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片湖水。

  师:这么亮,这么绿的湖水,想欣赏吗?

  生:(齐答)想!

  (课件出示湖面图片)

  生:哇!好美呀!

  师:是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一读。

  生:(齐声赞美读)“它亮得像面镜子,它绿得像块翡翠。”

  师:当微风吹过湖面,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句子“微风吹过湖面,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好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

  师:“追”这个词我觉得用得很奇怪,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小朋友们在做游戏。

  生:他们就像一群淘气的小孩子在你追我赶。

  师:是啊!这一圈一圈的波纹也像我们的小朋友一样活泼可爱。谁来读这一行?

  生:(活泼地读)“纹一圈追着一圈”

  师:这一圈一圈的波纹可真活波,谁还想读?

  (指多名学生尝试读)

  师:“纹一圈追着一圈”好像什么?

  生:大唱片。

  师:大唱片是什么样子的呢?

  (点击课件出示大唱片)

  师:这是一台留声机,上面圆圆的就是大唱片,湖是圆圆的,大唱片也是圆圆的,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纹路,当你摇动手柄的时候,大唱片就开始转动,从喇叭里飘出美妙的音乐。

  师:在金波眼里,当微风吹过的时候,湖水就变成了(生: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生:旋转)。谁来读这一句?

  生:(微笑地读)“微风吹过湖面,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好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

  师:如果音乐再优美一点就更好了。

  生:(深情地读)“微风吹过湖面,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好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

  师:我仿佛听到了一段美妙的音乐。

  (点击课件出现动画水波纹,老师领读这一句。)

  师: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男生女生比赛读。

  (男生女生轮流齐读)

  师:男生的朗读让这美丽的风景充满了生机,女生的朗读让这片湖水更加的秀丽。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一教学思想,我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巧妙的点拨,创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在民主的气氛中亲切和谐地对话交流,主动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亮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追着”“发光的大唱片”等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巧用多媒体展示湖水形象、生动的画面,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为悟境、美读服务。由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了他们的想像,他们有了倾心释放的权利、自由挥洒的空间,他们从多角度多方位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开阔了思维,显示了创造力,又积淀于心中。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一篇课文,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窗。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阅读教学一定会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学生的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也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升,那片心中的湖也就近在咫尺了。

《湖》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春游湖》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诗诵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古诗阅读的总目标。本册教材说明中也明确指出“‘古诗诵读’在教材中自成体系,采用诗配画的方式呈现内容……

  一方面,古诗词语言凝练而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画大致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避免教师的过细的讲解与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这是宋代诗人徐俯的一首七言绝句。清新优美、婉转流丽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湖光水景。燕子双飞、桃花映水、春雨断桥、柳荫扁舟,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以游湖觅春的行踪和心理为线索的巧妙布局下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有动有静、情趣盎然的春景图。

  教学目标:

  知识:1、会认“几、夹、岸、断、舟”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1、培养学生借助图画理解诗意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读题悟题

  (二)自学古诗

  1、指导学法

  春天的湖畔有多美呢?我们想不想自己把古诗中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2、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合作识字,互相正音。

  师:都读熟了吗?和你的同桌互当小老师,互读古诗。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三)开展活动,检查自渎

  1、趣味闯关游戏

  2、开火车游戏

  接好断桥真高兴!开列火车来庆祝!

  ①先开个单轨火车。(开火车读生字)

  ②再开个双轨火车。(开火车词,同桌一起读)

  ③最后开一列横轨火车。(开火车读句子)

  3、听读欣赏,感受节奏

  三(变奏)再读课文:想像诗意,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想像诗意

  诗呀,不仅像歌一样动听,还像画一样美呢!刚才读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看到一些美丽图画了?没看到也别急,我们自己再读读,注意(指板书“读到什么想什么。”)

  2。全班交流:孩子们,看到诗中那些美丽图画了吗?(指名说)

  3。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㈠指导读“双飞燕子几时回?”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课件显示“双飞燕子图”)

  整整一个冬天没看见咱们的老朋友燕子了,今天,它们那可爱的身影成双成对掠过湖面,突然映入我们眼帘,你真想说——(指名说)

  2。指名读古诗第一行:

  诗人徐俯看见小燕子也和我们一样惊喜!他在诗里是怎么问候小燕子的?(指名读)

  根据指名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3。齐读古诗第一行

  ㈡指导读“夹岸桃花蘸水开。”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指名读古诗第二行

  3、根据指名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表情愉悦,语调柔和的读。力求表现出桃花和春水的柔美来。)

  4、男女生比赛读古诗一二两行

  ㈢指导读“春雨断桥人不度”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品读感悟

  ①悟诗情:桥断了,不能过湖,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②读诗句:

  ㈣指导读“小舟撑出柳荫来”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品读感悟

  3、齐读“小舟撑出柳荫来”

  4、齐读古诗三四两行

  四(高潮)背诵课文: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1、开“诗歌背诵诗会”背古诗。

  ①指名诵读:准备好了吗?谁第一个来?

  ②评读:谁是最佳小评委?

  ③齐声诵读: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背一次。

  五(尾声)拓展延伸:激发读写兴趣

  1、诗歌欣赏

  2、总结

  六、作业设计:锻炼读写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时,我大多采用“不求甚解”地诵读,为了能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来,首先是老师范读,老师范读两遍。学生仔细地听了,根据老师的节奏,让学生用分隔号划出《春游湖》的节奏:“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接着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为了增添乐趣,我还采用了古诗新唱的方法,用熟悉的乐谱填词,课堂其乐融融。

  在拓展方面,我找了相关春天的成语作为补充资料。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满面春风, 春光无限, 四季回春 绿草如荫,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柳暗花明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

《湖》教学反思13

  《美丽的呼伦湖》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美的文章,但是对于学生,理解美,发现美,好象不太容易。因此,在教学前,我认真揣摩教学教法,在教学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如教学第二段时,我大胆尝试了“如果你是小导游,想在哪个季节带着我们去呼伦湖,为什么?”这样,学生们兴意盎然的读书,汇报,汇报的时候不仅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再读起课文来,就很投入,读的也很有滋味了。

  看来,老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很重要。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学习并尝试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快乐高兴的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湖》教学反思14

  在上《众多的河湖》这一内容时,我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组反映河流湖泊的风景照,让同学们感受自然之美。然后,让同学们比一比下面内容谁知道得多:有中国主要的河流、中国主要的湖泊、中国最长的河流、中国最大的湖泊、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海拔最高的湖泊等。我的意图是由近及远,由中国到世界,让大家从比较熟悉的事物谈开来。谁知就在这一环节卡壳了,很多同学是一脸茫然,对这些知之甚少,特别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海拔最高的湖泊等,基本上没有人知道,我只好把答案告诉他们。课后,同学科的老师告诉我:关于中国地理知识部分的内容,新课本放在七年级下册来讲的,上册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阐述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我这才恍然大悟,也对自己不了解学情懊恼不已。

  通过这一件小事,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的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真的很重要!时代在发展,课本知识也在时时更新。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哪一门课,就要对这门课初中阶段初一到初三的内容都有充分了解,而且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内容也要去做了解。在上课之前,充分“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湖》教学反思15

  马上就要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绿色千岛湖》这一课了,我聚精会神的在研究教材,想到平时孩子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种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逐字逐句的读着课文,“所谓‘千岛’可不是夸张,实际上这里还不止1000个岛呢!在水位最高时,湖面上有1078个岛屿,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小的两三平方公里。”突然,一个奇怪的问题在脑海里闪现出来,“在水位最高时,湖面上有1078个岛屿。这句话应该是接着上文来强调千岛湖岛多的句子,可水位低的时候岛不是更多吗?为什么偏偏举水位最高时的例子呢?”我反复琢磨,“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是不是教材错了?”“教材不会错,这里面肯定有原因)我暗暗的有了主意。

  课文顺利的学完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对千岛湖的岛多、美丽富庶的感叹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改造自然的奇迹发出感慨的时候,我突然向孩子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孩子们愣住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可孩子们的眼神却那么的明亮,那种眼神让我吃惊,也让我欣慰,我知道孩子们正在积极的思考,此时是不能打扰他们的!几分钟后,一只只小手勇敢的举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又热闹起来。

  “老师,我的想法和您一样。对呀!应该是水位低的时候湖上的岛更多,而课文却给我们列举了水位最高时岛的数量,我觉得不如举水位低时岛的数量更能说明岛多,这是作者的失误。”

  “我反对宿硕的意见”黄春晓没等我叫他就站了起来,“作者绝不会写错,他是想告诉我们:即使是水位最高的时候,湖上的岛也有1078个,那么水位低的时候岛就更多了)

  “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作者打个电话,问一问就明白了。”

  “这个办法好是好,可不太现实。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琳琳兴奋得跑上来,在黑板上画下了一幅画:

  “您看这幅图,当水位低的时候湖的面积就小了,周围的山没有被水淹没,所以是山不是岛;而水位高的时候,周围的山就被水淹没了,露出水面的山颠就成了岛。所以,水位高的时候岛就多了。”

  “如果有机会我能亲自到浙江到千岛湖去看一看,我就一定会弄明白的。”

  我惊讶于孩子们一句句精辟的见解,也惊讶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惊讶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维训练——一个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此时此刻,孩子们想法的对错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动脑了,思考了,表达了。我庆幸,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它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拨动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琴弦。这样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我也喜欢!

【《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湖》教学反思05-12

《湖》教学反思10-16

《湖》教学反思10-16

春游湖教学反思06-13

文章湖的教学反思11-11

关于湖的教学反思10-30

《众多的河湖》的教学反思02-19

迷人的青海湖教学反思06-13

《美丽的呼伦湖》教学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