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5 17:4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得以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学生在分数学习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习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习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习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习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习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习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完整数后,第一次学习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习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由平均分1个物体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过平均分一个物体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块,进而顺理成章的引出半个就是二分之一。本课重点就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而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二分之一入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二分之一的意义上。首先是从平均分一个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义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前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后面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仍然要不断强调平均分。经过教研室胡老师指导,我意识到学生在后期仍然不能完整的叙述分数的意义,是因为前面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学生的说没有到位,导致后期一直要反复强调平均分。所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说,说蛋糕的二分之一意义不够,还找了饼干和西瓜等实物的二分之一继续让学生说。

  在让学生描述的时候,不仅停留在学生个别汇报,还要求学生同桌互说,男生说,女生说再集体说。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后面学生自己总结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基本不再需要强调平均分了。本课中,设计了2个学生活动,分别是用斜线画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师给的图形找出几分之一。学生在活动中,动手画、动口说,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基本能够做到有结构的资源呈现,有序的互动交流。学生活动动静搭配,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精心设计板书结构。

  不过本节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意义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这个概念没有突出强调一下,如果在结合蛋糕图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时,能够问一问学生,这一份表示多少?那这一份呢?进而再强调: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在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时,有让学生先讨论,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后再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再结合图形和生活,证明二分之一的确比四分之一大。这里在教学时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给学生两个同样大的圆,让他们先涂色,再比较,然后再说两个分数的含义,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想半个月饼可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数,在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得出揭示了课题、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由1/2的意义推广到1/3、1/4等分数的意义,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节课两次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苹果和三角形的1/2以后,让学生动手涂出长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后动手涂出圆或长方形的几分之一;通过学生所涂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本课借助分苹果的例子,说透1/2所表示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自己举出1/2的事例,学生说出了分梨子、橘子、长方形、正方形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又让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如看到花,想到一个花瓣大约是花的1/6、看到伞想到每份是伞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生活中的物体中寻找分数。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知识点设计太多,几分之一的含义、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几分之几的认识都设计到了,但几分之一的比较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讲得不深不透,学生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将几分之几的认识放到第二课时学习,这样安排也许更好。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在让学生动手涂分数时,应有时间限制,学生准备的圆如果是同样大的,在比较大小时就不会出现找不到比较的图形的现象了。正因为在两次动手操作时,时间没把握好,以至后续的两个思维性较强的填分数的题没有完成。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平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平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平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习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东西的情景。4个苹果、2瓶饮料能平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平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学生明白分数的好处,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内化为语言。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听,我故意这样问:“听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说谎了吧?(学生一愣说没有)”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再来总结时,学生注意力已经由听转变为如何去说。在那里也有问题:虽然我一再强调平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现一个反例,学生的记忆或许会更深刻,平均分或许会掌握的更扎实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有不一样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状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资料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资料,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资料,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资料围绕分数的好处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资料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3、老师掌控过严,气氛压抑。过于时时关注学生,是否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碍于他们的自我表现,值得思考。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数学课堂就应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反映的也比较迟钝,在情感体验中没有一种学习后的愉悦情绪。这也是我教学目标没有到达的一处。

  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如,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是兴奋的,而在我的课堂里学生却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环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课的问题,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或是教学潜质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数学修养不够,站的高度比较低,因此看不到问题所在。以后我将加倍发奋,用心反思、用心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平。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用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练习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习,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习和4个练习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习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习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习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习资料,保证每天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操作练习,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习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接着我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让学生看着四张长方形纸上的阴影部分来说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1/2>1/3>1/4>1/8,同时再帮助学生理解,我就说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红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刚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红吃得最多,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9-20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6-27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1-2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7-0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2-10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7-07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7-04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