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3 13:53: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伐战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

  本文的语言平和,作者态度诚恳,采用对话教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师生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例如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我提问,从文中看作者似乎并不是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话,为什么还引用?所谓“角度不同”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作者不仅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观点,而且更强调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说补上天资和机遇是体现了先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长者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科学求实研究态度。

  通过学习本文,我感到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塑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祖国栋梁的形象。教师应当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像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3

  《蒲公英的梦》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童话体裁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这篇文章题目叫《蒲公英的梦》,我就从梦入手,让学生找出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带着美好的憧憬把梦的内容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蒲公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是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使蒲公英产生了强烈的期盼——能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因而“梦由心生”。

  三、品词析句,落实语言训练。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的不快乐,像“哎”、“哈”、“啊”这样的语气词充分体现了她的心情,我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其情感。又如:像“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样的好词很多,教学时,我都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形式的朗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们始终兴趣高涨,一节课下来,他们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4

  《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丑小鸭因“丑”而到处受人欺负,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终因由丑变美而获得了新生的故事,在教学中,为了教出祖国语音文字的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片浓厚美的氛围,我重视学生的感知性活动,让感知性活动发挥以下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课文中的很多词语课后我也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这样会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5

  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6

  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和"悟"一定都要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

  首先我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从学习一开始就抓住"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参观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画图、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沟。

  在课文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象,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

  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7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我校一年级开始实行小班化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少,课堂内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增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时空重组的有利因素,让全班学生"动"起来,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本文想借《四季歌》一课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四季歌》是小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中的一篇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熟读成诵;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

  上课开始,学生齐读了课题后,有学生就问:"我知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那四季歌到底是指什么?"学生能提出这么好的问题,我让全班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自由放声读诗歌,使自己对整首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读完了,有学生说:"我读了这首诗歌后,感受到四季的景色很美,作者把四季当作人来写,很可爱,所以说四季是有歌声的。"有学生说:"因为四季是自己来到人间,所以说四季都有自己的歌。"同学们都为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鼓掌。学生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认识后,接着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读中感悟。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要求能熟读成诵。我就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四季的特征。这些词语主要是"花儿笑""蝉儿叫" "枫叶红" "雪花飘"等。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四季的特点,并进一步体会感悟四季各自优美的景色。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就以读为主线,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教和学的过程。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老师给的,而是老师应该尊重的。尊重学生浅层次的感知,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进程中来,就连平时觉得上课无所事事的同学都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声中,他们可能将重新审视语文课堂,可能会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更有激情,更有信心。尊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感受,让那些有所感,有所得的孩子有亮相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语文学习的甜头,对语文课堂有新的认识,对语文课程有新的体会。尊重学生深层次的感悟,让那些爱动脑筋的孩子有展示自我风采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真正感受语文世界的微妙,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姿,语文学习的妙趣横生,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8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语言作为中介,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呢?

  我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倾听、表述、欣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因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语言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家庭中,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的环境。游戏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孩子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的环境。还有各种影视节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要促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通过组织正规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教育,可以这样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幼儿,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与周围人们进行语言交往时所模仿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不同,所获得的语用技能有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关于语言方面的经验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语言经验也就导致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情景,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语言教育活动整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整合

  2、教育内容的整合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9

  《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

  课前,我利用投影仪让孩子们玩做手影的游戏。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通过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影子的亲切感,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在备课中,我已经预料到这会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理解课文内容。可那几日,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天天躲着我们。怎么办?把我所知道的知识直接灌输给他们?显然,这样做有悖于新课程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在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充分调动的关键时刻,他们需要一大片天空来放飞思维的风筝,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在课堂中央拉开一张桌子,拉上所有窗帘,打开一盏日光灯,让一个孩子站了上去,我让站在上面的孩子转身,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0

  星期三上了这一节课,它总共包括三个部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和南京政府的成立,内容稍显得多些,按平时的方法一块一块的处理则又有点重复的无奈,为了避免学生心生厌烦,同时也为了突出“北伐战争”的重点位置,本课利用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

  第一板块:复习提问,直接在多媒体上展示问题,学生提前背诵3分钟,在提问过程中发现4号学生在重复回答问题时仍不会的地方,当时就想,在课堂中间背诵时一定要注意4号学生对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有所认识。

  第二板块:导入;出示孙中山图片及悼念他的一幅挽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批“革命者来”,从此对联可以加快国父孙中山毕生于救国救民事业,他所谓的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什么革命(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他想以此来勉励他的继承者、拥护者继续革命实现他没有完成的愿望,之后,以他创建的黄埔军校为基础,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第三板块: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学案阅读并标注关健知识点,形成对本课的初步认识,教师观察学生的标注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了解的难易情况,以便在提问时有所侧重。

  第四板块:展示“黄埔军校的建立”,以多媒体为手段,再现此节内容。从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成立时说的一句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明确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由材料“中国十大元帅中的林彪、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引出黄埔军校的作用,以三张图片加深学生对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的认识;

  第四板块:展示“北伐战争”,为了突破此重点,采取了两个动态的视频。一是国民革命军歌,旋律取自童谣《两只老虎》,在歌曲中找出北伐的誓词“打倒列强,除军阀”,点明它也体现了国民革命的目的,并为判断国民革命最后是否取得成功的依据埋下伏笔;二是北伐战争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北伐战争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提炼出要识记的知识点:北伐战争的三个主要对象、主战场、三个主战争、北伐先锋、国共合作破裂的事件,以图片再现“四一二”政变的惨境,补充蒋介石发动政变的原因帮助理解。

  第五板块:短时记忆,学生以多媒体出示的问题检测自己,通过短时背诵加强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六板块:展示“南京政府的成立”,结合图片理解东北易帜,了解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从它的性质上判断这只不过是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

  第七板块:巩固检测,做练习册的选择题及课前预习。

  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视频的添加是一个亮点,有力的解决突破了重点。但是在本课中有以下的不足:

  1、没有出示教学目标,没能让学生预知要掌握的知识点;

  2、在播放视频时,应提示学生要获取的知识点,观看时能有目的的提炼;

  3、只是粗略的出示了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没有能让学生进行小结;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课堂中的环节,从重视每个细节开始,提升自己课堂的真实效率。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1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

  1.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

  2.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3.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

  4.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

  不足:

  1.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2.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2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血色很难过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3

  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刚刚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看不到边,望不到头;各种色彩的光交相辉映,把北京变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本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用“犹如”说话,让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出示图片说句子。

  3、感受北京的美丽,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是

  1.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能用优美的词句说出图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丽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北京离他们太远了,如果仅仅只限于对文本的解读,我想孩子们是很难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线,条理清晰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在课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采用并列的关系,我采取变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先自由读,喜欢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讲长安街时,我重点抓四字美词语,让学生说出四字美词语的好处,1、写出了北京亮起来了,使画面很漂亮。2、读起来朗朗上口。并让学生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课文。讲环形路时,我拓展了用“犹如”看图说话,并指导了怎么读好顿号。讲商业街时,我采用换词的方法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区别,体现一个“光”字不仅写出了霓虹灯的亮也写出霓虹灯的颜色多。写故宫时,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古老和年轻,学生很聪明,说出了意思,并看图读课文。

  二、品词品句,注重积累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

  我出示了课文里面的长安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找课文中一一对应的句子,让他们在手、口、脑的结合中把这一幅图变成一场小录像记录到脑海中,让孩子能够想象画面背诵出来。

  我充分利用了图片,讲到“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很直观的展现出这些灯的样子与美丽。

  课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图,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宫图,教学中图文对照,理解“故宫古老又年轻”,学生读着课文,看着插图,把故宫想象成一个风韵犹存的女子,穿着纱裙站在护城河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也领略到北京美丽的夜景,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向往北京之情。

  我觉得我没有完全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我的教学目标是找出让北京亮起来的词语和句子。而那些美词是我找出来的,孩子们说出了好处,我想如果提问变为“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北京亮起来了?”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看着很容易就是把东西传授给学生,可是传授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接受的程度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思考的。备课不能只备文本,还要备学生,备课堂。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12-13

北伐战争说课课件06-10

八年级历史《北伐战争》说课稿06-1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03

《反思反思》教学反思03-03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3

《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07-03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7-29

荷花 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