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31 12:16: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墨教学反思

水墨教学反思1

  1、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以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材料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中“发现”学习。教学中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2、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观看、叙述、描绘、交流等活动感受到国画的学习的乐趣。活动思考的过程要组织好,要组织好探索活动必须做到如下两点:(1)任何探索活动必须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解决问题,尝试、探索一定要有主次。(2)最主要的是绘制方法引导学习,这一步成功了,即可带动后面的各个步骤能较为效率地完成。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完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数学内容。

  5、应该掌握好时间的调控,加强堂的效率。

  6、适当删除部分环节,突出重点教学。

  7、建议课堂教学模式:(1)以学生想象平时所见的小桥、流水、高山,加以提问,提高学习兴趣。(2)实例展示,简述绘制方法。(3)学生小组讨论及学习绘制方法。(4)整画绘制的演示及学生制作。(5)及时反馈存在信息。(6)作品评价。

水墨教学反思2

  在以往有些美术活动中,为了怕麻烦,有时一些水墨画往往会改成平常的画,但在这次的美术活动《蛙声十里》之后,我觉得以后要让孩子们多练习水墨画。在让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请幼儿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让幼儿感知画家画水墨画的特点,然后我再示范怎么画青蛙,要求幼儿画出不同形态的青蛙,并表现出青蛙在什么地方。当孩子们开始绘画的时候,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有的蘸的墨太多了,化成一团,有的蘸的太少了,线条很干,有的画的太大了,有的画得太满了,等等的问题,让原本很美的一幅作品变得那么糟糕。由此让我想到,孩子们练习画水墨画的机会太少了,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尽管老师交代要求的时候说过,蘸的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画面上不能画得太多也不能很小,但什么是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根本体会,只有*多次的练习之后才能有所感触吧。我认为以后不仅要多提供幼儿用棉签画水墨画的机会,而且还要让幼儿用毛笔来练习画水墨画。

  感谢阅读水墨画美术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从中得到启发。

水墨教学反思3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所以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生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写儿童诗,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所写的儿童诗歌也不错。基本仿写儿童诗教案上能够体现出儿童诗歌的特点。

水墨教学反思4

  这是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本课通过水墨活动,让学生认识笔墨工具,了解笔墨意趣,培养对水墨活动的兴趣。水墨画相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有一定难度。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接触,首先要学会的是材料的基本用法,例如毛笔的笔锋,水、墨、宣纸的运用。对于刚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有位画家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是我们课堂的完美理想境界。

  课堂上我简单的介绍了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然后先让学生来自己尝试。尝试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有的孩子画出很多点,有的画出长长的线条。一(4)班的涵意小朋友学习过国画,她在宣纸上展现了一个大大的盆子,盆子里有苹果和梨子。画面线条流畅,墨色丰富。引起同组小朋友的赞叹,纷纷学起她的画法,涵意就当起了小老师,效果比较好。

  卫生问题。课堂上教师还要强调卫生问题,教会小朋友整理学习用品,这是好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水墨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水墨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水墨教学反思7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5、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7、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8、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并布置下节课所要的学习工具、材料。

  9、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札记:

  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中国画,孩子们显得比较兴奋,听讲也很认真,又敢于尝试。为了减少大家的“畏难”心理,我选择了较易表现的香菇、小辣椒作为第一次的尝试练习,果然孩子们一会就较好地完成了练习。接下来布置稍难一些的熊猫,循序渐进的.让同学们完成了教学任务。看来课堂练习的设置不管在数学课堂上要讲究,在美术课堂上依然重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5、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7、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8、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并布置下节课所要的学习工具、材料。

  9、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札记:

  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中国画,孩子们显得比较兴奋,听讲也很认真,又敢于尝试。为了减少大家的“畏难”心理,我选择了较易表现的香菇、小辣椒作为第一次的尝试练习,果然孩子们一会就较好地完成了练习。接下来布置稍难一些的熊猫,循序渐进的让同学们完成了教学任务。看来课堂练习的设置不管在数学课堂上要讲究,在美术课堂上依然重要。

水墨教学反思8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水墨教学反思9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包容,并且推崇个性的社会,允许艺术以多样的形式并存,虽然在探索水墨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变革与摹古之争,但是传统与创新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在矛盾中,两者可以共存,一起进步。

  水墨人物画教学是中国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学生审美文化素质得以培养的手段之一,肩负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担。本文将水墨人物教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水墨人物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当代水墨人物画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索。

  1水墨人物画简述

  水墨人物画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美术教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文化艺术,乃至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未来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意义。从“五四运动”发展到今天,水墨人物画呈现出众多风格流派,人有百家争鸣之势,并且在审美及表现角度上更具多元性。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京派人物画、浙派人物画、西北人物画、东北人物画。

  2现当代高校水墨人物画教学发展的现状

  高校水墨人物课受到总课时和文化课的限制,水墨人物画专业课课时量相对少一些。从国画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水墨人物教学整体来说还是从基础速写,线性素描,水墨人物临摹,水墨人物写生,水墨人物创作几个阶段进行。课程结构贯彻了“多课少时”的原则,加强通识课和选修课、创新学分的内容。虽然这种做法有利于美教专业学生的文化艺术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也给水墨人物画课程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学时少,技艺要求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国画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容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

  众所周知,速写是锻炼造型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大师们,无一不是速写的高手。何况中国画的精髓就是对线的运用,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依靠照相机的制作方法。多年来,大部分美术院校课程排列总是在第三学期才把速写和水墨人物画并列在一起,若打破原来的次序,在不占用其它课程时间的情况下,在学生入校之初先排上短时间的速写课,使他们在入学之前的速写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又培养出喜爱中国画的学生多用毛笔画速写的好习惯,两年内从不间断,通过与书法课的结合,可掌握住毛笔和宣纸的性能,就为后期的水墨人物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水墨人物画教学未来发展的探索思考

  3.1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初开始学院的教学形式逐渐代替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学因人而异,人相径庭,不成系统。课堂上都不停的挥笔连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要求“三面五调”,由此带来了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画时准确无误的确定了所描述对象的明暗关系,像机器一样被动的复制对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封闭;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每个指甲都要细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很难跳出画面,反映迟钝,对画面本身缺少了应有的灵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难把所谓的基础训练应用到所学的专业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中国人物画注重的是以线造型。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方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的拓展和创新了,可以说坚持原有的素描基础训练的方式无论在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会不断的完善,极近完美的状态。但是美术和社会其他学科一样,都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如果单一强调传统素描的基础教学,将会产生近似于标准的权威认定,这样就禁锢了素描教学多样化的方针,也不利于水墨人物的发展。

  3.2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的探索思考

  3.2.1增设理论课程

  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学生应该重点加强理论修养并不断补充新鲜信息,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画的的审美追求,愿意和喜欢学习;其次,要懂得学习水墨人物画的道路,要清楚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布势,风格意韵,最后,要对与水墨人物画学习有帮助的所有人物画的画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为适合个人需要,对指导绘画有帮助的理论性材料。教师作为先行者,应该适当地把自己求学经历和所拥有的理论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给每位学生供他们交流学习,让整个班级理论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

  3.2.2课堂转移

  水墨人物画教学能够将以往的室内写生搬向室外,让学生能够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熏陶,受写生当地民风民情的感染,这样会使我们的画面情感能够上升一个层次。也避免将以往的临摹死搬硬套到课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写生也能有效的从临摹过度到创作。外出写生时,教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时,要密切关注一个学生的进步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观念,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和感召学生,并作到与学生一起画画,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确和良性的。

  4综述

  水墨人物画教学在当代高校中,无论是传统人物画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情怀,还是近代的“素描加笔墨”,都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人学习传统绘画,不是要把我们变成古人,用古人的头脑去思考,用古人的眼光来观察万物。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抛弃传统精粹。时代变化了,人们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现代人对传统只能是一种折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人中间的一种反思。学习西方绘画,是因为我们尊重绘画科学,我们只能从传统中拎取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只有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同对现代文化的发展的理解相互结合起来,才能使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道路更加长远。

水墨教学反思10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后整理思路,回忆课堂,反思总结,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所教学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之前,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了解到学生产生疑问最多的词,根据词而展开。全部设计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解决难懂的词,读好长句子;二是细读溪边,细品溪边水墨画的美。课上较为满意地方是写字设计针对性强。重视朗读。对于难懂的句子,先理解词再进而理解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学生在想象什么样的垂柳时,没有打开思路,归根结底是朗读的不够深入。二是朗读指导方法有所欠缺,怎么读好景物?是课上处理不到的地方,学生在读前两句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全身心感悟。三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课中还出现了两处瑕疵,一是当读得不对,剥读得不对,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希望能将这些问题整理再重新设计,磨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水墨教学反思11

  本课由三首内容浅显、行文简短且有趣味的小诗组成,极富画面感。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诗中画面内容的感知并不是难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拆着电子产品,课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日常的谈话内容都离不开游戏的角色或动画片的情节,要想真正感受课文画面中的景物美、人物欢却并非易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画面,让学生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体会、感悟,自然在脑海中将文字进行了形象的转化,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所程现的景象。同时,还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横向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获得了对画面中人物情感的准确认知,巧妙实现了与画面人物的情感共鸣,感受童年的各种乐趣,进而实现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深化感知。

水墨教学反思12

  本课通过水墨手段、认识线,用线去自由涂抹,尝试造型,感受笔墨,在水墨空间里游戏和活动,是富有生命力的课程,树立起学生的表现和尝试意识,让学生在水墨的线条、块面中自由地散步,感悟水墨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抒发自己快乐和愉悦的心情。因此在在课的一开始我就用毛笔蘸水墨进行简单涂抹,让学生感悟:所画的效果和所用的工具和平时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感受水墨的变化,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引申到对文房四宝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有教师进行总结,进一步介绍笔墨纸砚并用实物展示。自然而然的去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体会线条的各种变化和作品表达的意境和情趣,并欣赏课件中的水墨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墨色的丰富变化。

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尝试和体验笔墨,使抽象化的线条富于情感,通过水墨线条,我们可以表现植物、动物、人物等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尝试通过点线面大胆地自由联想,添画成图。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自由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最后我用语言表述,学生尝试用水墨线条表达,培养学生对水墨线条的感受力。画好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互相欣赏。

水墨教学反思13

  中国传统水墨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上个阶段学水墨画都属于花鸟类。今天要画水墨人物了,虽然准备好了课件,但心中还是没有底。毕竟水墨人物画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难以自由表现的一个课题。

  教学时我通过课件给予了学生充分感受的机会,教材中的欣赏图例已经给了一些表现方法上的启示,如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很难的。我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再补充了一些自己觉得更适合的作品图例进行教学,但第一节课教学下来,由于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存在着差别,学生不喜欢我选定的那些唯美的表现内容,如哪些江南韵味的人物。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身边的图象资料进行表现,如自己或父母的照片、同学模特、报纸画刊上的一些人物图片等,以此减弱人物表现时的难度,而专注于水墨特点的把握和方法的研究。同时教学时要设定好问题和探究的任务,开展广泛的交流。对于表现技法,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即可,如勾线、设色、点写等,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更好的表现方法,画出墨色的变化与画面的整体关系。

水墨教学反思14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歌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的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3.读读写写:安排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诗歌,仿写一段。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选择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然后理解诗意,放飞想象。“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最后拓展延伸,快乐练笔。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

水墨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第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学生入学以来的首次接触中国画的学习内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大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国画的学习应先从所用的工具材料开始,特别是国画所用工具种类较多,学生比较陌生,所以课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一部分的讲授学习上。在课前准备各种工具实物,并且尽可能多的准备不同种类实物,对学生进行展示讲解,使学生对这些工具有较为直观和初步的了解。并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传统的工具材料和现代常用的工具材料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更加全面。

  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阶段应该是学生实践练习,学生亲手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笔墨练习,感受笔与纸的特殊绘画感觉,特别是尝试笔中水分的多少对于绘画效果的影响,体验墨分五色的中国画特殊技法。但是这个阶段我安排学生在家中自己练习。这是因为本学期课程安排中只有一节中国画课程,需要学生准备众多的国画材料,使得这些工具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目前三年级班级人数众多,学生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不适合进行国画练习,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安排为学生的课后任务。

【水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水墨教学反思12-05

水墨游戏教学反思04-28

水墨游戏教学反思04-28

美术《水墨游戏》教学反思06-29

水墨画教学反思07-17

有关《水墨情趣》教学反思01-01

水墨教学反思15篇12-31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06-12

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06-12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