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11:03: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我觉得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个特殊的故事,是因为它是以一个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现。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巧劝吴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那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处理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呢?我想,首先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从大故事中脱离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写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伏在身后的祸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义“直劝不如巧劝”。其次这两个故事的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小故事是进一步教学大故事的前提条件,教学大故事是教学小故事的必然归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学是大故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不能脱离大故事的教学单独进行,必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学中,我从小故事突破,通过这样三个问题串起全课:1、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吴国明白了什么?2、为什么大臣们都没能劝住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做到了?少年的劝妙在哪?3、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用心灵去倾听》是一篇赞美人与人之间美好心灵的文章。但怎样让学生体会出这种美好?实属不易。文章只写了我和苏珊之间交往的几件小事,而且并不怎么的明显。所以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点找不到边际。

  经过几为老师的讨论,发现可以围绕课文的第17、18两个段落来展开,一方面苏珊所做的一切对我多么重要,一切包括那些事情,重要有体现在那里。另一方面我的电话使苏珊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这个幸福又体现在那里?但大家此时又产生了不同意见,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苏珊对我的美好心灵,而“我”的只是其次的。有没有必要把他也重点拿出来分析。但我觉的,其实文章的心灵交流应该是相互,不仅仅是苏珊对我的帮助,我的也显的很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人情同手足,别人就回待你亲如兄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较理想。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我只是让学生把每首诗中的每句话及整首诗进行了解释,对于每首诗中重点字的解释落实的还不够牢固,对于重点字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或设计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山中杂记》教学反思

  本文词语丰富,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易于理解,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还了解了什么是杂记,知道了这种文体的写法,教学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等,总体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借助译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充分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排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现将自己教完这篇课文后的反思如下:

  一、课堂构建了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课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来的激情,亲切到位的鼓励性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乐意与老师交流。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方式,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感悟语言,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

  本课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便注重了这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学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我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学困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陈毅对诗歌的主张是,不反对形式技巧上的探索,但鄙视单纯玩 弄形式技巧,不能让死板的形式规则束缚住。《赣南游击词》正体现 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这首词是按《忆江南》词牌的句式写成,但并 不依照《忆江南》词的平仄格律。

  各节都含着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 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极富生活情趣,而在形式和格律上则给了自己 相对的自由,不过分拘泥于死板的形式规则。在语言上,陈毅采用群 众口语,如“乖乖听安排”、“重生亲父母”、“好儿郎”等,同时 又善于吸取有生命力的古语词,如“兼旬”“怨嗟”、“禹鼎”等。 在用典上, 承其义, 如“铁树要开花”。 在风格意境上, 或质朴无华、 明白畅晓,如第 9、10 节;或雅致洒脱,含蓄有味,如第 1、4、5 节; 或有民歌的情趣,或有古诗的风韵,不拘一格,而又多样统一,构出 一派清新豪迈的格调。全词意趣盎然,情味毕现,极具艺术感染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学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了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作者通过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线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先写出对亲生母亲爱恋和怀念,又在怀念生母的基础上融进了对祖国母亲的深切怀念,对两位母亲的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生的悔恨,怕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那种痛理解的不够到位,我为同学们读了一段课外资料,是写作者和母亲生活的经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终天之恨的情感,学生把这种伤心的情感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学习本文,我同样采用了让学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体会再交流,我在交流过程中适时点拔,这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读的也比较到位。我同时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因为,现在很多学生与父母开始有逆反心理,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较合适的。

  我感觉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备得还是不够细,应多查阅资料,对有效的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益处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醾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 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本学期的优质课,我根据课程进度选择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要想上好课,第一步必须深挖教材。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能只停留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上了。我经过反复阅读此文,挖出了一条线: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不幸”和“幸福”,通过对比,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坚强。第二步,该设计教学过程了。我觉得五年级的孩子经过近五年的语言感悟训练,应该较为容易地找出语言点,自读自悟,教师只稍作点拨即可。最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进行写话训练,升华思想。第三步,制作课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插入了精美的图片和适合的背景音乐,感觉图文并茂,恰如其分。

  4月19日下午第一节,我在五三上这堂优质课。原先的预设对于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对于课文思想和语言的感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后反思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知道,备课不但需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现实的,相当于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离不开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悟语言。这篇课文本以为在上节课已读过了,所以,上课后就直接让学生感悟,但学生没有融进去。因此,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必须建立的充分读的基础上。

  本次优质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好几次,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反复的试讲中,我也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尽力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课文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考虑到怎样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怎样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让课堂充满精彩呢?

  紧扣课题,让学生朗读体会“灯光”的深刻含义,然后让学生品读感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伟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紧扣文眼——“多好啊!”“多好啊!”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

  课后我还安排了小练笔: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分别安排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主要是让学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从而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透过演讲稿的形式表达出来。

  可想而知,"爱国""演讲稿"这两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下笔,没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一篇好作文很难凑成。于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课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人士的资料,再透过"讲故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也当作是才艺表演。实际没有预想那么好,学生大部分拿着资料读,自己无法概括)。

  在学习《中华少年》一课时,我再次发现学生的课外积累十分欠缺。《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这个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读性。然而,在讲解时,学生并不了解,所以讲起来比较费劲,即使他们读得很起劲。因此,我又让孩子利用周末去查找了"四大发明、汉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飞船"等资料。

  也刚好,我翻阅《社会与品德》一书时也发现第二课题适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也提前将这一课题让孩子学习了。

  该有的材料有了,怎样让孩子写好演讲稿呢?在张老师的推荐下,我布置孩子回家抄一篇优秀范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能够学习范文的写法,再配合以前搜集的材料,让孩子先确定演讲的一两个观点,然后再将相关的材料模仿范文进行改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演讲稿的热情很快调动起来,一节课没能完成,他们要求再给他们时间完成。

  根据查阅作文的状况,虽然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对材料读得不透,出现材料安排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出现笑柄,或者混乱的状况。但也惊奇的发现,以前学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课文的资料也让孩子们当作作文的丰富材料,如刘丹写到"看!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听!黄河那滔滔不绝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边的岩石!望,昆仑山那峻拔的身躯,直插云天,高不可攀。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莲教会了我们纯洁,海风中的乳燕教会了我们乐观与勇敢,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教会了我们顽强。"透过改写,构成了一篇不错的演讲稿。因此,平时的资料积累对学生的作文确实有很大的帮忙。(但是资料的打印比较浪费钱,摘抄比较花时间,这个问题,需要再另找解决的方法。)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微型小说,记叙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时时常要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蒋军晶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采用群文共读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将课文通过分析老支书与船长做法的区别来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写法上,与《在柏林》进行对比,来理解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的特点。

  所以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也采用了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针对环境描写,通过对“舔”、“狞笑”、“泼”等词语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环境的危机与紧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在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对比两人做法的异同,深层次的分析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学生更是从人物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老支书要求不守规则的人退党,结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队来体会在人们心中,党员身份的神圣,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在与《在柏林》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出微型小说结尾设置悬念的好处,也模仿这种写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进行写法指导。对于群文阅读的尝试则让我看到了课堂的转变:不再是围绕一篇文章的繁琐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之后,结合语文要素的一个知识点,去以一篇带多篇,让课堂容量增大,学生接触更多同类型的文本,学会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量。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一、成功之处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浅显明白;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

  三、改进措施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遍数和时间一样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要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这样学生谈起来就不会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的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03-09

学校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语文的教学反思06-29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语文的教学反思10-29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6-12

《成长》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03-13

习作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03-13

《孔子》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