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3 09:45: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篇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结合教材,我创设了“火车开动、电梯升降、国旗升起”的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它们的运动,并找到共性,然后举例身边的平移现象。旋转也同样。光从学生的掌握来看,似乎效果很不错,但课后我又重新思考,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第二种的课堂是否会更加开放呢?于是我第二节在4班的课就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引入,发现后一种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相对来说课堂也更开放。在观察、讨论、分析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当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同时平移距离是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会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创设“小羊划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数出平移的格数,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假如不能动手移怎么办”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在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分三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树叶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三思:2、4、6号树叶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四、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合作,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用手势比划,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平移和旋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

  2、展示时,我试图让学生的展示做到最精,所以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选择了让学生口头展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重点、难点,我们可以让学生重点展示、多种方法展示,每个组都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展示不同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在对重点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选择了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不至于使交流留于形式。

  4、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扎实、有效!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3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4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作是旋转现象。看似简单的两种运动现象,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从孩子们起初的作业情况中很快反映出来了。分析原因,主要有这几点:1.有的孩子对一些物体的运动形式不了解;2、孩子们对诸如汽车行驶、门的运动等现象存在争议;3、格子图上画物体平移后的图时,孩子们在审题上不够仔细,有的孩子数格子的方式不科学。

  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在相应的练习课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实例,让孩子们小组内说一说、演一演这些实物是怎么运动的,再通过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这两种运动现象各自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其他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孩子们积极寻找,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比如:有孩子说“门的运动是旋转现象”,马上有孩子反驳“是平移现象”,前者列举的是教室的门,后者列举了校门口的移动门。在讨论与争议中,一些有争议的现象反而给孩子们多了份思考,孩子们表示,在描述平移现象或者旋转现象的时候,要把物体的运动说清楚,比如:飞机飞行是平移现象,但飞机上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格子图上数和画的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再集体讨论、纠错,一些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接着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是交流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再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但也有部分学生数格子的方式不对,我就一一辅导。

  《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由于我高估了孩子们对这两种现象的判断力,效果不如人意,但在之后的练习课中,结合实例,有动有静的展示,以及不断地讨论与争论中,判断平移与旋转的关键点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不少孩子课间还会来和我讨论某种现象,判断这是平移还是旋转,很是有趣。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5

  3月4日,我在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执教了三下《平移和旋转》一课,现将我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课后的反思记录下来,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很显然,重点和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我在教学预设时,主要重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课前谈话,用一岁大的女儿为例,小手因模仿风扇转动而“跳舞”,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在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举例说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把握其运动特点;课堂尾声的一组“你知道吗?”用三个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大楼平移和地球旋转,而神奇拖把——360度旋转,更是直接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的未知世界,引领着学生不断地探索,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展示学生错误的认识,让“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两个地方很容易发生错误,一是对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难以判断,二是数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对于这两个环节,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充分地展示学生的错误,然后结合实例或操作进行验证,当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再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考方法。钟摆的运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但自动卷笔刀却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工具,教师在学生发生困惑时,用自动卷笔刀摇杆的运动为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运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在转动。因此,钟摆的运动、自动转笔刀摇杆的运动都是旋转。

  在方格图上数出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怎么突破?我认为,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时,我首先动画显示小房图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小房图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很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接着提问: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说两格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说八格的。学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那就请各种观点的同学分别说说你是怎样看出的?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个“房角”之间的距离,有的说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也有数图中房子的同一条边平移前后的距离,更有数出图中小房图距离最远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用事实说话。我让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和小房图,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应该是向右平移了六格。这时,引导学生反思一下刚才是怎样数的,为什么会发生错误。指名回答时,原来数错的学生发现小房图在平移前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点或边,而他们当时并不是数的对应点或对应边。教师顺势指出:那现在你们会数了吗?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终于明白了错误所在,同时也找到了通往正确的道路。

  教学本课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如:教师的语言怎样更加精炼?课堂练习如何更加有效?我想今后的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思索和努力。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6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起立面向前方听老师口令,向左转或向右转,向后转等。感受旋转的度数。向左向右是90度,向后转是180度。再从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如折风车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先折然后旋转游戏。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去探究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本节课,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8

  一、缘起:

  2014年4月,我执教了一节“平移旋转”的研讨课。研讨课结束了,但是有些知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很好建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笔者只能补充课时及时跟进。我不时翻看备课资料和学生的生成作品,一直在思考研讨课的成功得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突破学生认知上的瓶颈。最近看了《小学数学教师》20xx年7、8月合刊上《引导三年级儿童建构“平移”概念新探》(下称《新探》)一文,收益良多,很多困惑豁然开朗。

  二:回顾:

  1、教学时间上的把握:

  教材把“平移”与“旋转”放在同一课时里,涉及到平移的定义、平移的判别、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简单的平移作图、旋转定义、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旋转的中心点、简单的旋转作图以及正误判断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概念。要在40分钟里面踏踏实实地落实上述众多概念,笔者确实感到为难。实践也表明教学过程时间相当紧张,或许时间上的紧迫也是学生未能透彻掌握平移与旋转两个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吧。

  2、两个情景的改进:

  情境一: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梯、风车、摩天轮、观光缆车的运动,请学生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上述运动现象分类。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两种运动,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生活中的运动千变万化,老师特意抽取这两种运动形式是否过于刻意?教师“帮扶”的痕迹确实太明显了,这样的“帮助”并没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你让我分类那我就分类罗”(学生语),并没有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数学课程标准》(下称《标准》)一再强调要“选取来源于生活中活泼生动的素材”,“体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此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配图新闻)上海音乐厅平移100米旋转180°。学生看到如此新鲜的材料,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平移?音乐厅怎样平移?平移的距离怎样测量?这么大的建筑物怎样旋转啊?……他们所提的问题正好是本节课所要落实的关键知识点。教学的出发点和学生的求知点相吻合了,教与学并驾齐驱了。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平移的本质特征,我借鉴了《小学数学教师》20xx年1、2月合刊上《三年级儿童对“平移、旋转”概念的初步建构》(下称《建构》)一文的一个情境(动画展示)。

  情境二:小船平移过程中,红鸟与蓝鸟的位置不改变,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讨论交流后,学生(但是只是寥寥可数的三五个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概括学生的观点后总结: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需要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对此,《新探》作者产生了疑问:直接让学生去思考整体中的某个点平移了多少格是否合理?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学生在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时,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而一般是去看整体的移动。笔者教学实践中尽管多次引导学生(也可以说是暗示):平移时物体各个点移动的距离相等。但学生在填写房子平移了几格时,全班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误把房子前后的中间间隔看作了房子平移的距离。学生的认知仍然是整体的。由此可见“红鸟与蓝鸟”的情境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笔者欣赏赞同《新探》中“头像”情境的创设,它以“故意出错”的形式(头像的五官移动的方向或者距离不同步导致头像变形)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地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了平移的本质特征:平移时,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要向同一个方向移动,而且距离相等。

  3、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标准》指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几何教学如果借助于计算机将更为直观生动。为此,笔者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充分搜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和网页(包括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实例、平移旋转技术在房屋整体移动中的应用),并且借助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图案的平移旋转设计(如奥运五环、香港紫荆花区薇、国旗五星等)。实践表明,这样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到困惑或好奇的资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每个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并且充分地让学生设计图片搜索资源必然占用大量时间,非数学过程的时间大大增加。

  三、反思:

  1、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把“平移”与“旋转”放在了同一课时进行教学,只是面向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否要全盆接受这样的方案呢?“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教师完全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平移”与“旋转”两个课时,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充分地讨论探究。特别要提出,“平移与旋转”是小学阶段几何保距变换中为数不多的两个形式(另两个是“镜射”和“滑动镜射”),我们不能随随便便浪费掉这样的开发学生空间变换思维的宝贵机会。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9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梯、风扇、风车、旋转门、伸缩门等,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是不清楚。

  二、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同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想出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当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巩固较少,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强等。为进一步学习平移距离的方法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数火箭又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帮助学生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

  让学生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由于这节课学生很难理解平移的距离,再加上数格子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给学生数格子的方法,怎样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平移物体没讲完。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探究,我备课时担心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怕浪费时间,所以走了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找规律教学反思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2

  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要求,本套教材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强调了情感方面的考虑。数学教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的不同游乐项目的运动状态,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更是踊跃积极。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心灵,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起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和谐的课堂氛围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对上课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信心,以良好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时地赞扬道:“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会动脑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情绪异常激动,个个自信满满。同学之间,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点头赞同,教师给予热情地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学生更爱学习了。教师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更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感觉这节课有趣、好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情感教学,调整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道催化剂。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3

  这次教研,我讲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本节课内容比较直观,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课标》指出,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平移和旋转,并能直观区别平移和旋转;二是能在方格纸上判断一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一节课上下来,有得也有失。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合作,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用手势比划,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平移和旋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

  2、展示时,我试图让学生的展示做到最精,所以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选择了让学生口头展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重点、难点,我让学生重点展示、多种方法展示, 每个组都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展示不同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在对重点内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不至于使交流留于形式。

  4、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展示时不够大胆、大方,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教师的评价不够多元化,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扎实、有效!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4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一个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火车、观光电梯、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观察感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出现四幅图片,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而讲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区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紧接着有学生先想象再用手势演示,在头脑中构建起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然后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这里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这里我将书本例题中的钟摆图加入进来,不演示,直接让学生寻找,学生发现时针分针的运动是旋转,然后演示钟摆,部分学生认为是平移,我做了个简单的演示,使学生在演示中明白: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钟摆的摆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最后安排了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认识。

  创设情景,揭示特征。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创设了一个“小鸟争先”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应点,并得出“物体在平移时,各部分移动的距离是相同的”。借助课件演示,学生在轻松地故事中很快得出了结论,这为数平移情况或是画平移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在数和画的环节中,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接着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加容易的发现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在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1-08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1-08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13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2-22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7-04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5-30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13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3-28

平移与旋转的教学反思04-04

《平移与旋转》的教学反思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