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7 10:22: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学课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课教学反思14篇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孩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孩子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孩子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孩子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孩子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孩子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孩子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孩子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孩子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孩子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孩子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孩子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孩子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孩子的主观性,增强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孩子,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孩子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

  1.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这为后面讲离子的形成作好了铺垫,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前半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导致寻找规律时时间不够,草草就结束。以后要吸取教训,组织好课堂,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2.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但在上课过程中我的讲述放不开,多数重要的规律给学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第三单元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将化合价表记住,且要求每节课课前都由科代表带读。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化合价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建议:

  1.建议分成两课时。

  2.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练习绘画部分原子(如:金属元素原子—钠、镁、铝;非金属元素原子 —氮、硫、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

  3.第二课时:

  具体讲述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练习两种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代表板书到黑板,接着从中得出规律。

  4.到这节书,应该让学生学会区分开原子、分子、元素、离子符号,所以应该针对这一内容设计大量的练习。

  5.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至于怎样分层的、怎么样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6.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原子、元素、离子、物质等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3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4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5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创造本事,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趣味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仅有教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理解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必须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忙学生构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十分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资料,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资料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资料,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一样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理解本事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善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积极。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6

  通过两周的几部内听课,整体感觉到老师的课堂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比开学是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教案、导案的设计上都内看出老师在课后的用心。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式也灵活多样,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也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的这些进步与我们全体老师的女里分不开的。为了迎接下一轮的级部课堂“授课比武”,更好的打造我们的课堂,在“校级授课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两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在这里一起与老师们探讨。

  一、老师的备课不能把教案当成是学案简单重复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辟的一类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协帮并推进学生自学。所处置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力图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

  教案:从教师本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传授的角度来考虑,真正在处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利用的。所以教案和学案的用词上要有一定的尺度。

  二、在学案的编写上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案编写作业化

  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构成部门,有些老师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学案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若是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学案的编写缺少层次性

  学案编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得到到喜悦。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决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案编写时必需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正在通过他们的合做探究后有所提高。

  3、学案的编写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学案的中自学部分的设计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就是简单的“看看课本多少多少页,然后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等语言,没有指明具体的看书要求,看书自学要弄明白的问题太大太模糊,不具体,不细致,导致学生刚学习这部分新知识难度加大(实际上使我们老师在编写自学学案时不具体、不细致造成的)。学案中探究性的问题的语言设计总是感觉缺少启发性,引导性和激励性。使得这些探究性的问题更加无从下手。(尤其理科学案的编写)

  4、导学案检测试题的编写的针对性和梯度性以及全面性把握不准

  有些学案中的试题只是随便找了几个题目列在上面,缺少和这节课紧密相关的知识检测,有些题目的设计梯度很大,层次性不强,导致学生感觉到这一节课学下来后收获不多,喜悦感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

  1、小组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深度思考方式。

  【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教师在给出学习的任务以后,没有为学生从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出引导和必要的提示,就让学生开始了学习和讨论活动。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被“抹杀”,对于活动讨论的内容,即使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没有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机会。其结果也只能是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低水平上徘徊。

  2、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精彩、简练、启发性、引导性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思考的开头和余味无穷的结尾。我们老师的课堂在新课导入这环节上下的功夫有很大的思维定势,很少有引人入胜让人难忘的导入,(记得老张讲课的“必吃容”从而引入了“比热容”)我们老师应该在引入方面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再就是老师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简练程度不够,拓展程度不够(尤其是理科)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学生是最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我们老师可能为了赶时间,却把学习的主任——学生的感受给忽略了,把握不住学生的情绪感受,估计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很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激励性的评价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最好方法。

  4、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生成的问题的处理不到位,使学生无法使知识链接,造成知识上的断层。(这是教学上的大忌)原因是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四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自主去阅读并思考;(由教师编写学案时的语言决定)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4、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上老师的几点要求

  1、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由问题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的伊始,我都会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把休憩中的孩子慢慢的拽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质疑,设计符合该年纪阶段的的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情境当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探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让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懂得的东西也多,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要丰富品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连接课堂内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品社教学应创设让学生学知识、长见识、多实践的社会活动。若只是盲目以教材为主去认识社会,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参加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动力。

  4、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5、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别忘了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7

  对课堂的要求:

  1、师生必须使用普通话;

  2、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3、不集体、集中背答案,不长时间做练习题;

  4、拓展、挖掘、拔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浩劫人次多,密度大,人人有份;

  6、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对课堂结构的要求是:

  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5分钟)。

  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

  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

  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

  5、串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

  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对教改的提升意见: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撞击、智慧火花迸溅,学生灵感的生发,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憧憬、盼望、最美好的、最有诗情画意的东西。

  学生的天真、纯洁、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对未来的渴望,那种纯真,既有知识的创意,又有真情实感的写照。教育要回归人本,研究人的真谛,掘取人的生命之源泉,课堂就是研究人。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8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9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是一节有关元素知识的理论课,比较抽象。我首先从几种熟知的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入手,引导学生从原子的角度,建立元素的概念,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授课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从研究物质组成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建立物质组成的元素观。在单质、化合物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建立物质的分类观。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通过听丛老师的评课,我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一节成功的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备好课,即深刻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一节课,在本节课中要使学生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和由此引出的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分类。应该始终贯穿着元素这条主线,而不应该将知识孤立的切割分开。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站的高度不够,即没有引导学生去寻找“根”,只是一味的追求一些“梢”,造成了知识之间的零散,失去了根本的联系。本节课应该站在化学的研究对象即物质的高度,从上而下引出物质的组成,以及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引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而建立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多动脑、多思考,把课背的全面又有深度,全面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既牢固,归纳分析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1

  我的困惑

  1、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传统地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理解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处于潜在状态,不能让教师在课堂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化学在缺乏问题的探讨时,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处于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收效不大。

  2、此刻的课程新教材表面上看越来越简单,学生拿到课本自我都能看懂。而实际中考的难度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加大难度的趋势。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进入什么样的高一级学校还是分数说了算。

  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课,无异于在误人子弟!所以我们常常将老教材的部分资料掺入进来,费时又费神,学生又不理解,认为是在加重学习负担,造成学生跟教师之间难以达成共识,与事无补教学很难顺利进行,影响教学效果。

  3、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懂得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环保治污方面、工业制造加工方面、冶铁炼钢方面、人体生长发育方面、营养学方面、化学物理新领域方面等等,我们常常感到自身仅有的知识已经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老教材、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和牵制,对学生的学习难以起到“导航”作用。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总结,它不但能丰富自我影响别人,并且能推动教育教学教研蓬勃发展。教学反思好途多。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2

  解答习题要多角度在平日解答习题时,大多数同学往往就题论题,不多加思考即快速写出答案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零乱分散,不能形成系统性,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缩小。解答习题时应善于借题发挥、扩展思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即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及多种可能的结论,这样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多解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在应用多种解法中选择更简、更优的解法,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就一典型知识题而言,可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如变换物质,变化变量,变数字为字母,变换题型,变换顺序,以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3

  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三、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指导学生听课方法。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14

  自从参与研究“以先学后教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预习学习成果,进一步达成预设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更好的体现在我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完美的展现呢?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进行着尝试,尝试各种形式的“先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尝试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凝结着我的思考与进步,这也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肯去尝试,肯动脑思考、肯去总结,就是一种成功,成功是一种态度。

  上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再由教师展示、讲解的做法。

  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目前我国、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

  2、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列情况如何?这给你什么启示?

  3、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

  4、做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真正参与、做到“爱护水资源”?

  问题抛出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各组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去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说实话,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自己仍做好了第二手准备,万一学生没有实际行动,或找不到相关资料,那我就按以前的方法自己讲。终于到了上这节内容的时间,走进教室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安的。当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们兴奋的、迫不及待的表情时,我才放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简单开场后,我便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没想到,他们准备的资料还挺丰富,图片、文字都有(遗憾的是本校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无法准备、展示音频资料)。当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完后,若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资料,便会迫不及待的举手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自发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而我,只是在一旁认真的倾听,当发现有不足或有遗漏的时候,我便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近来,相互补充,这样,避免发生本组不准备的问题不关心、学习知识出现缺漏等情况,同时也培养他们“协作、共享”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起,他们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学生在我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充分的展现自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节课的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因此,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至少应做到:

  1、转变教学观念,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才能得到安慰,才放心,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就不要多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不能完成的教师才加以引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对学习感到“味同嚼腊”,失去兴趣,试想谁愿意去嚼别人已经嚼过的甘蔗呢!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导航员”。

  2、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最终达到“活”学。

  3、把自由留给学生,但要注意思想引导

  现在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英雄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既给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化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课教学反思06-19

化学课教学反思05-25

化学课后的教学反思06-29

化学课教学反思02-06

化学课教学反思01-16

化学课教学反思范文02-03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10-18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03-29

化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06-12

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