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动机。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两台大小不同的电视,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这种由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巧设情境,就把学生引入了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必然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而未得”的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提问,还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引出“面积单位”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看到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创设矛盾“陷阱”,促进学生质疑、探讨。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敢不敢质疑,教师除了积极地给予鼓励外,还要巧设矛盾“陷阱”,创设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大房屋砌起来的工作学生去做。”教师提供的“建筑材料”应当巧设一些“陷阱”,才能使学生“垒砌起来”时,更具创新能力。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我创设“陷阱”提出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这个问题,制造了矛盾,引发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就很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这样,不断揭露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之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依,要有一定的学法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
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进行研究:
为什么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看它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测量合适,并估计大小。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量一量,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有多大,同时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感受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由学生汇报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是自己动手、动脑能解决的事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合作交流的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四、加强学生情感交流、合作交流及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这些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数方格的方法和认识面积单位),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探讨、交流、展示,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课中,也有一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改进。
首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学中,我虽然很注意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还有一些引导得过多过细之处,应该做到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来说,比如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同学说一说,看到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其次,在理解面积的含义和教学面积单位时,有点过高的估计了学生,还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在触摸的经历中获得关于物体表面大小的经验,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助于它更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另外,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后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公开教学,都要以“合作者”代替“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要少重复学生的表达,多表扬、赞赏听得认真的同学和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同学,要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才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才是一种进步,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2
不久前,听一位教师执教《面积单位》一课,执教者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平方米的基础上,设计了几次充满情趣的数学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对这一面积单位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在观察中体验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方厘米,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现在,老师打算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黑板的面积,感觉怎样么样?
生:不行,太小了,很麻烦。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可以找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这样的单位有吗?
生:有,平方米!
师:平方米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先在头脑里想像一下。
学生闭眼想像,教师把红色的1平方米的模型贴在黑板上。学生睁眼后——
生:哇!好大。
师:和你想像的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生:只要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是不是都1米就可以了。因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肯定就是1平方米。
师:真善于思考。那么,究竟是不是1平方米,谁来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确认该正方形边长的确是1米。
师:观察这1平方米,感觉怎么样?
生:1平方米真的很大!
活动二:在操作中体验
师:光说很大显然是不够的。老师这儿还为每个大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块1平方米大的'红色正方形布。同学们待会儿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共同来感受一下这1平方米。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来感受?是躺一躺,站一站,还是另想别的办法?
学生组内交流后,选择了合适的办法展开了体验性活动。随后交流——
生:我们组选择了躺,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上大约能躺2个人。(生笑)
生:我们组选择了站,结果发现,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居然能站15个人。
师:能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第二组同学再次演示了15个人同时站在上面的情形,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们组选择了摆数学书。可惜我们的数学书不够,没能够把1平方米摆满。
师:但你能根据你们已经摆的,推算出一共可以摆多少本数学书吗?
生:能!我们发现,一排可以摆6本,可以摆4排,所以一共可以摆24本左右。
师:多棒的想法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我们组是在上面摆文具盒,结果发现……
活动三:在比较中体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现在,我来把这三个不同的面积单位放到一起来。
教师将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模型分别剥下来,依次贴到平方米的模型上。学生又一次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师:惊讶什么?
生:我发现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他们的大小相差真的很大。
生:我发现平方米比平方分米大得多,而平方分米又比平方厘米大得多。
生:我发现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小不点。
生:我还在想,1平方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平方分米呢?1平方分米中又有多少个平方厘米呢……
纵观三个教学片段,从观察到操作再到比较,学生对于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由最初的模糊、粗线条不断得到了精确化与提升,相应的空间表象也在层层体验中不断得到了强化与升华。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息息相关。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收起没进课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可以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在学习的初期,许多学生比较容易混淆,面积单位的合适选择,或是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出现这种错误,主要还是学生在学习时自主探究的不足够。可以说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大小没有一个明确的大小概念,对于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课,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更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也比较适合学生探究发现。所以在这一课的例题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计算准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书本上正方形一样大),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2种情况,有的认为是“1平方分米”,有的认为是“100平方厘米”,这就为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个认知的冲突,为什么出现2种答案,到底哪种对?接着先请学生比一比,排除计算的正方形不一样大这种情况,再来深究各自的计算方法,找到其实只是采用的单位不同,但是计算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结论。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经过部分练习后,学生能很扎实的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但是这节课上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习设计,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适,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的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习形式上要多加改变。例如将简单的面积换算可以改变为判断题: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这样的题目既考查了学生的面积计算,有考察了学生的单位换算,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掌握。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5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平,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习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6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7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实际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势表示出来。为这节课(研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考虑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这百进制关系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因此,我决定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要化为学生直观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于是,我就借助“动手操作”---这把能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正方形,(分别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处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时,我采取引导、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图形,仔细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借助学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结果。这时,只见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学生用两个学具比划着量;有的学生用直尺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在对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
操作五分钟后,只见有学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并用一种很期待发言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讨出了结果。这时,我说:“孩子们,想好的同学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想好的同学快一点儿”。2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我开始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赵怡萌说:“我先把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这时,我并没有及时给出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引领学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确,通过我的引领指导、学生的动脑思考,不但能正确判断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确的,结果是错误的,还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可谓是一箭三雕。
“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这句话刚开口,学生又纷纷举起小手。党皓的思路是: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横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竖着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厘米。这样,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横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竖着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亚文的思路是:直接计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说实话,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想法,这令我出乎意料。
在处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时,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画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的,在这次的汇报过程和结果中,除了上述的4种方法外,又有一种方法:他是把这个正方形对折,看一看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过学生汇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深深的感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你引导到位、启发到位,他们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惟恐课堂秩序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看来,我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时我想起一句话:“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活的资源。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8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9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通过情境导入引入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感觉哪个大;再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谈感觉;接着总结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有大;最后小结: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2.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学过了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封闭图形,并认识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从而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认识三个面积单位时,都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学生找出牙齿大的小约是1平方厘米、脸的大小、手掌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半个黑板的大、一个窗户的大小约是1平方米。然后教师引导:记住了生活中这些物体的大小就是记住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最后在练习巩固上,我设置了填适当单位(包括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题目,还设置了给定数目的相等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看看不同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题,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在面积单位的应用上,学生不能非常准确地使用,如填上适当单位的题目,很多学生都把长度单位很面积单位混淆了,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区别的学习,这与后面将要学习的面积知识与之前学习的周长之间区别的学习同样重要。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0
一节课下来,我有这样的几点思考与感悟:
1、关于活动体验与意义建构。
现代社会的变化已经使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不在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并非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教学中,1平方厘米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在活动体验中,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先告知1平方厘米有多大,拿出1平方厘米的学具,看一看这个学具,想一想你身上或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同桌合作摆一摆信封上贴邮票处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发充分释放,积极活动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概念。
2、关于经历过程与重视结果。
学习中,学习者往往对结论给予极大的关注,常常忽视事物产生的条件和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利用已知去演绎而缺少从已知迈入未知的意识,我们的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去经历,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个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用多种方法比较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过程,初步感受到用小方块摆比较方便;第二层次,在交流中质疑讨论:为什么不选择圆形或三角形,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去思考作为比较标准,圆边是圆,不容易布满空间所以也不合适。三角形大小也不一样,形状不同无法比较。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选择正方形最合适。第三层次,比较两个图形有面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质疑,讨论活动,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原比以前教学直接告诉学生选择正方形去摆更有价值。
3、不足:
在板书设计上,应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板书定义时学生受我横着写的影响,都用“和”来连接,故物体的表面与封闭图形分开两行写。
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从1平方分米开始讲,因为1平方分米大一点,好讲一点,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感受一下。
最后一道练习“一本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1()”学生怎么也说不出来,所以这时应稍微复习一下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分别有多长。
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有讲到用周长去比较面积,我只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作出否定,回避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准备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直观看出面积不一样,所以不能利用周长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说明周长、面积是两个不用的概念,我们以后再研究。
在学生讲到贴邮票处(用了4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说为什么是2平方厘米,教师再总结:4个1平方厘米就是4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1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2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
1、什么是量?
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2、计量单位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明确:古代(直接比较),现代(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计量的标准),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米等不同的计量单位,给后来人的交易带来不便,慢慢才逐步统一精确的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1、为了使学生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等来计量。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描述千米、米、厘米等的大小,并在米尺上指出,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新的知识。
2、为了使学生明确:要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接着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千米、1平方米等有多大?使学生在回忆、整理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能做到将学与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合作交流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但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将力求做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在练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关系时,我先出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学生很容易说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时,就让学生猜一猜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猜测,再根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来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出的结果是:猜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是100平方厘米)与计算边长10厘米的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相等。从而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再根据以上两个算式推导出: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是不作新授知识来探究的,只是在面积单位间进率新授后的做一做中出现,直接让学生各自练习,但本人在让学生尝试进行名数改写时,有的学生只知道结果,说不出为什么;有的学生只会做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反之就不会做。所以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了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与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补充例题教学。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名数改写应乘进率与除以进率的问题,我想至少帮助了一部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巩固。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4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教学过程:
一、出示树叶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其他学生自己选一个硬币画一画。
问:这线条是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周长)
操作:他们分别占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请你们把它们所占的地方涂一涂。
问:涂颜色的地方叫什么呢?(面积)
二、引入面积概念:
物体都有表面,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质疑)
体验。
1、摸一摸:
数学书上、下封面的面积。橡皮上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手掌心的面积。
2、看一看,用手比划一下:
电视机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三、比较物体或图形面积的大小。
物体或图形都有面积,它们的面积有的大有的小。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
1)电视机屏幕面积与黑板面积。操场面积与教室面积。
2)树叶面积与文具盒面积。
3)长方形与正方形(书本中例)
四、引入面积大小的测量:
1、提供尺子、格子图、1厘米边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刚才这个难题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统一认识。
(1)数格子。(2)用小正方形来摆。(3)用尺子来画相同的格子
分析错误的比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应用统一的单位面积来测量来可以进行比较。
五、学习认识面积单位:
1:引入。如果说一个图形的面积有10个格子那么大,你能想出这个图形是多大吗?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知道所说的面积是多大,就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人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大的图形来,看你能不能找对。
观察: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体会:你认为什么物体的面积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币、电话机的按钮、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等)
应用:刚才我们这个长方形用了8个1平
方厘米来摆,那么我们说它的面积就是8平方厘米。正方形用了9个1平方厘米,那么就是9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课桌表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去测量你会觉得(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积单位。大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体会: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划一下。(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几个1平方米?
4、应用反馈:
下面这些物体的面积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理。书本练习十八第4题。
一、教材分析:
根据书本教材安排,本课时学习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A、面积的意义。B、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积单位.D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
下面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特点进行分析。
1、面积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面积大小的意识,课中只要进行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提炼学生能掌握。这里还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物体表面的周长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区分两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从物体的周长着手引入。
2、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的几种基本方法。目测法)在面积差异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使用目测法可以得出。重叠法、拼剪法:把一个物体的表面与另一个物体的表面重叠时,有时可以看出物体面积的大小。拼减法的展开会费时比较多,可以在下节课中展开。(但是在有的时候,如都是画在图中的图形的时候就不能)。测量法:用一定单位面积来测量。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3、常用的面积单位。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他们的大小,能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单位。面积单位的引入比较重要,要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个内容的重点。
4、会根据格子图来正确得出某些图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放在下一课时中进一步理解认识。
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中着重解决了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大小比较,学习面积大小比较的时候着重了在目测法重叠法难以进行的时候,需要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我提供给学生两个图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来解决,这样做的意义是学生对面积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也为后续的面积的测量打了基础.在学生操作中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环节,就是有几个学生在测量两个图形的周长,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结果和别人的不一样(其他学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而他们的结果是一样大.)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知道了其中的错误所在.
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其实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头戏,是需要下功夫让学生体会的.
说到底还是教材安排的问题.一开始想不安排面积单位教学觉得内容很单薄,安排了在时间上又落实不了,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5
引入新课内容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摸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摸自己的脸面。初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请学生到台上摸长方体、正方体及硬币的表面,在引导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表面是指一个物体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第二个活动中,让学比较三个平面图形谁的表面大,谁大谁小?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谁大谁小,……在这些比较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时,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一部分意义。
接着,老师举例说,比如:这块黑板面的大小就是这块黑板面的面积。并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这一意义。接下来,让学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的意义,然后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物体到底有多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来说明,这样就出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学面积的有关单位。整节课条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个个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及看书得出面积的准确意义,到此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充分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并理解面积的有关单位。
【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篇03-06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通用8篇)05-17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6-01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3-1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04-16
关于面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25篇05-17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3-09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精选18篇)12-16
面积的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