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17:51: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拓展阅读课文内容易懂,文章比较浅显,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我在教《灯塔》时,选用了“谈话、引导”的教学方法,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语言,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琅琅的读书声贯彻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2.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把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落在实处。

  3.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

  4.让学生参与板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1.学生在朗读时,我没有适时加以指导,应在重点之处加以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2.我认为还应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能驾驭教材,能驾驭课堂。

  3.对学生的赏识不够。赏识是一种信任,赏识是一种沟通,赏识是一架桥梁,赏识可以使师生沟通无限。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探索与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成为快乐课堂。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上这节课时,一看到这个标题,心中蓦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过的一部影片《大秦帝国》。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激动,也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教学中自然多了些想法。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些从网上下载的.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今天正当我们沉浸在诗歌的韵味中时,一位学生举手了,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第一小节写的不好?因为,我觉得‘春光’只能照耀,怎么会染绿我们的双脚呢?我想这样写不是很好?”

  看着他疑惑的神情,我没有批评,而是带领大家再一次地来朗读这一小节,然后,故作惊讶对大家说:“刚才,潘胜豪同学说的对,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踏一路春风’也好像不对,春风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风’呢,只能是‘阵阵春风’呀!并且我觉得第一句话,好像缺少了谁?应该加‘我们’,所以第一句应该这样写‘我们迎着阵阵春风’才好!”

  我看着学生看着我认真的样子,不禁也纷纷附和着同意我的见解,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错误的,应该改过来。”我随即对他说:“你想怎么改?”他顺着我的思路说:“应该改成‘我们在路有说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声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着便说:“那老师就请我们班级朗读最好的张平来连起来读读好不好?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创作哦!”

  张平马富有感情地读了起来:“我们迎着阵阵春风/一路,我们有说有笑,/我们要去荒山野岭/春光照耀着我们的双脚。”她虽然读得很不错,但是当她读完后,我发现学生的脸都好像写着什么了,我于是顺手牵羊对学生们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呀?”

  班级一下子好像安静了许多,我也微笑着等待着学生的回答。

  这时,大家不禁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我并没有制止,一会儿曹旭站了起来说:“刚才听了张平的朗读,我发现这不像诗歌。倒像我们写的'作文了。”

  “那么你们觉得刚才张平读得,怎么不就像诗歌了呢?”我装作疑惑地问。

  “好像缺少了诗歌的节奏感”

  “好像没有了刚才的味道了!”

  “好!”我惊喜地说:“对,诗歌的味道。诗歌也有味道。”说完我重重地将“诗味”写在了黑板。

  这是快要下课了,我情不自禁地对学生说:“诗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师在这里想朗读一首诗歌让你们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诵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看着同学们陶醉的样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诗歌:我轻轻地摘下眼镜/呵一口气/轻轻地/在镜片划下一条乡归的路……

  下课铃响了,浓浓的诗味和着清脆的铃声,我知道,学生或许真的品尝到了诗的味道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俗语谚语。

  4.巩固对剧本的认识,感受京剧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表现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的句子,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的。

  教具准备:

  京剧《沙家浜——智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简单介绍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剧(播放京剧《沙家浜——智斗》),听后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巅峰之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并组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三、讲读课文

  1.课题“智斗”,讲谁与谁斗智?为什么“斗智”、“智斗”的结果怎样?

  2.小组互说,全班交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3.说一说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情感。

  2.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复习

  练写生字词。

  二、学习阿庆嫂出场段落

  1.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事件的背景。

  3.抓住描写阿庆嫂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品味,体会其内心世界。

  三、学习阿庆嫂智斗敌人段落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也是来打探新四军的伤病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表现阿庆嫂机智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1.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

  “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2.分角色朗读刁德一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刁德一的狡诈,阿庆嫂的智慧。

  3.分角色朗读胡传魁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

  再来看阿庆嫂和刁德一的第二次交锋:

  4.说说阿庆嫂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两次智斗有什么不同)?

  5.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现在,你对阿庆嫂有什么认识?。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课外观看《智斗》的录像,感受京剧的魅力。

  巩固生字词。

  教学反思:

  《智斗》节选自京剧《沙家浜》,主要讲1939年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了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员,与敌人斗智的故事。

  本文是《沙家浜》的一个片段,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学生在没有了解《沙家浜》这个故事之前,读懂全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询有关京剧的资料,看一看京剧《沙家浜》,再认真读文。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智斗”,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和谁斗智?为什么要“智斗”?“智斗”的结果如何?在同学们一一找到“智斗”的部分后,我让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同时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听,还要进行评价,如果你认为别人读的不好,你就来读。这样,阿庆嫂的沉着冷静、思考周密、机智勇敢、有胆有识、能说会道的特点,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多疑狡猾的特点,胡传魁的要面子、愚蠢的特点,都让学生一一捕捉。课后,我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看京剧《沙家浜》,再把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表演给家长看,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本次的口语交际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多数学生都能挑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编排。主要存在的缺点是,尽管学生着学期已经学习过课本剧,但还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有些语言和情节的.安排不符合剧本的特点。

  本次的习作是缩写,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缩写,部分学生还是缩写得不够简练,缩写完了还是太详细。个别学生则缩写得太简单了,写成了介绍主要内容而已。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穿过时空隧道,我们觅见十九世纪大洋彼岸美国的一位残疾女意,正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态度,触摸盲文,敲击情感之弦。她,就是后来被大学破格录取的海伦·凯勒。从此,海伦的名字就与战胜自我连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每每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海伦,不仅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一座强者女性的丰碑,而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战胜自我的楷模。当今,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感召下,执教《海伦·凯勒》,更令人反思多多。

  一、目标定位

  《海伦·凯勒》讲的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美国残疾儿童战胜自我、刻苦攻读的故事。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如饥似渴学习盲文。居然考上了大学,创造了动人的奇迹。学习本文,无论是对学生品格的砥砺,还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海伦的事迹昭示人们: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信心”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精神生活就会颓废,生命就会瘫痪。因此,本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于战胜自我和刻苦攻读方面。

  二、情感导引

  海伦战胜自我,百折不挠,刻苦学习的精神源于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目标的执著追求。这里,有家庭对孩子的厚爱,有家教沙利文不倦的教诲,有学校老师萨勒的科学导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每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因此,教学中重点达成两个目标1:感受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中,我根据每个片段所运用的不同的描写人物方法,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小嘎子和小胖墩比赛摔跤》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板”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方面对小嘎子摔跤动作进行细致描写。对于这些动作的体会,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同时播放电影片段,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接着组织交流: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临死前的严监生》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却总是断不了气动作描写,用语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想象当时严监生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然后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就站在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床前,你想对他说什么?使学生对严监生留下深刻印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抓住描写凤辣子语言的.句子,通过介绍贾府的人际关系以及凤辣子的身份,引导学生体会到凤辣子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感受凤辣子的性格特点。

  分别阅读各个片段后,将三个片段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这些写人的方法在写人的文章中要恰当、合理、选择地运用。

  由于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比较陌生,加上教学中引导不到位,讲得多,读得少,所以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还是比较肤浅。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母亲、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语言本身所包含的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在意韵。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课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拓展练习设计理念基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第一单元安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这五篇课文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和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单元的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这个专题展开,结合每篇课文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的词句,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话语来叙述,尽量做到精简准确,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极少数的同学还很欠缺。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即使孩子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大”学生了,也还是运用了领读的方式对重点、有难度的字词句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提醒学生“快速默读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学生图快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捡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偿失。

  纵观第一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经过愉快的寒假,心还没有很好的`收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极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加强备课,仔细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继续努力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儿童诗两首教案我让学生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由于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全册教材最后一篇课文, 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特点鲜明,仅仅围绕“彩色的”这一中心词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风光艳丽、色彩鲜明的非洲画卷,课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非洲的风情,写法上也综括了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如首尾照应,总分总的方法,中间过渡句的使用等,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在让学生欣赏优美语句的.同时,对这一课的写作方法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具体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我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的特点。

  2、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

  3、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这节课我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6-25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2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7-10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教学反思(下册)12-05

小学下册教学反思01-14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学反思11-01

五年级下册语文《丰碑》教学反思12-20

五年级语文下册《烤鸭》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