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5 17:11: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德育教学反思

德育教学反思1

  德育课到目前为止已经结束了,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这一活动的前前后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一)课前准备充分

  课前,学校政工处的老师们和我一直进行着有序的课前准备。

  写计划书,初步形成此课的教学内容和大体脉络。

  打印、复印230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保证课上时人手一份,很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

  准备小纸片,每次上课,要给每位同学准备两个小纸片,用于贯穿全课的行为自测和“老师,我想对你说??”、“你对父母知多少”环节。

  (二)导入新课三题问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提问三个问题。

  题问一:你们知道握手应该用那只手吗?作用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走入教室,看到黑板上的板书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他可能会觉得挺正式、严肃、甚至枯燥,通过这个问题,马上告诉学生们一个信息即这可不枯燥、有意思。

  题问二:现在,你数一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有几种主要颜色?这为讲解三色原则埋下一个伏笔。 题问三:你们作为中学生,知道约束中学生行为的规则有那些吗?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主题,同时告诉学生这是作为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若不知道,就应该好好听课了。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认为是右手的也有认为是左手的,还不是很同意、很确定。对于第二个问题,她们很认真地去数,并用手指告诉我有几个颜色,反应比较活跃。对于第三个问题,他们真的不是很清楚,由此引出本堂课学习的必要性。

  (三)规范坐姿、握手

  作为中学生,学生们经常坐着听讲、学习,坐姿是他们一天要维持10多个小时的姿势,所以讲解坐姿的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且适合学生当堂体会坐姿,“那现在,每位同学做一下你们刚才所学的标准坐姿。”

  坐姿、握手这一要身体活动的环节,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了,有静态的学习到动态的身体体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

  (四)“老师,我想对你说??”活动

  在讲解“礼貌待人、尊敬师长”时,我提供了一个生生交流的平台,那就是学生把相对老师说的话写在纸片上,可以对你最喜欢的老师说出你喜欢他哪一优点,也可以对你尊敬的老师提一些小建议。

  课下把这些纸片收集起来,我做个总体统计,发现这些纸片很直观的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特点,如幽默、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两点看似普通却是学生纸片中提到很多次的两条。

  同时,通过把纸片给相关的学生喜欢的老师看,很好的实现一个师生的交流,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五)“你对父母知多少”活动

  通过简单的六个问题“你的属相?”“你妈妈的属相?”“你的生日?”“你爸爸的生日?”“你的出生年份?”“你爸爸的出生年份?”,很明显的测试出学生对父母的了解。

  从学生的反映情况看,一次上课全部的60名同学,能全部回答出来的只有6、7个,只占10%左右,比我原想的比率还低。而能答出关于自己的1、3、5问题的人却基本是100%。

  这两个数字的对比,让我做出活动总结语: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日、属相、出生年份都能很快的写出,可是对于父母的生日、属相则写得很慢、甚至写不出来,而这些都是父母的最基本情况呀,你们应不应该知道呢?要知道,我们讲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多了解父母,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一个活动,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很好的激发他们了解父母,吧孝敬父母落实到小事、实事上去。

  (六)联系学生生活讲条例

  面对40条行为规范,不是逐一讲解,而是选取和学生生活很贴近的内容来讲解,并且在讲解时加入学生生活场景的描述,生动的展现学生行为,联系学生生活。没有40条逐条讲解,避免了教学的无重点、无难点情况,突出了重点,有详有略,是教学不至于成为流水账,不至于成为枯燥说教。

  二、不足之处

  (一)示范动作要全面

  在讲解规范的坐姿、握手时,一个不足就是没有达到让坐在教室各个方位的同学都能看清示范,如坐姿示范时,只让一名同学示范,应该改进为至少请两名同学分别在教室左右示范,或老师示范。老师示范更灵活,可以移动到教室前后左右都行,而不是教师只指导一名示范的同学在教室前部示范。

  (二)了解规范要全面

  在讲解这40条规范时,为了避免教学的无重点、无难点情况,所以在讲解时只是挑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来讲解,但是,没有给学生时间去阅读那些没有重点讲解的规范,虽说要有详有略,但也要全面展示规范,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全面了解。

  三、教学机智

  此次活动面向两个年纪、八个班、200多学生展开,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能力、自制力都有差异,在设计和实施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环节,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教法。

  (一)添加小比拼

  原来设计的坐姿环节,初二的学生学的很快,所以临时有添加了规范站姿的讲解,并开展两个班级的比赛,让每个班各派2名代表,看那班同学做得好。

  (二)扩充问题,丰富内容

  在进行“老师,我想对你说??”环节时,在课上时间许可的条件下,由原来设计是只问“你喜欢的老师,他/她的那一点是你喜欢的?”扩展出“你不喜欢老师的哪些做法?”“你对实习老师的印象”“你发现的我这位老师的优点缺点”等问题。

  总之,此次活动内容充实、静态知识与动态体验相联系、不枯燥。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了解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加深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德育教学反思2

  当前,教育改革大潮席卷神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历史,历代伟人、教育家们对德育问题均有其独道的建树: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格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

  ——爱因斯坦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份强调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毛泽东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等到发展……

  ——俄国马电斯基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

  ——陶行之说:道德是做人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些经典的论述,有的阐述了德育的地位,有的阐述了德育的作用,有的阐述了德育与教学的内在联系。看了这些经典论述,让我们不仅反思起过去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颇有感触。

  反思一:

  过去我们的学校,德育和教学似乎是两回事,就象是在学校同时发出两台车,一台运载的是德育,一台运载的是教学。德育和教学由不同的两伙人去做。现在看来,这种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来的想法和作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学校教育原则的。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正象赫尔巴特所说:“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反思二:

  过去我们在学校实施德育,判断评价学校德育工作优劣,往往看他的活动搞了多少,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仍在于把学校的德育人为地与教学相分离,对德育的根本属性认识错误。认为德育是独立存在的`,与学校的教学和其它工作没有关系。现在看,正确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看其育人观念如何。一个人如果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育人这个宗旨,那他的德育一定是成功的。其次看其是否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最后是用实践的手段检验学生的道德素质,看其育人的效果。

  反思三:

  过去我们对“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这句话理解得不好,甚至是歪曲。我们误认为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无论做什么事,进行什么活动,都要首先进行德育教育。现在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种认识首先说是偏激的。德育为首强调的是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实施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只要想到或自觉地意识到教育工作中无时不隐含着德育内容,这就足够了。这样就会自觉地将德育融入一切教育过程之中,也就会自然地、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而那种无论从事什么教育活动都要首先进行德育教育的想法、说法,可以说是对德育的误导或歪曲,是极左的、是不可取的。

  反思四:

  在当前的学校改革中,我们曾认为,德育的改革在于育人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这一观点现在看来也是不够正确的。德育的方式或方法固然重要,但根本的改革应在于德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现在看来,育人观念的更新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观念不更新,一切改革之词均可谓无源之水。所以说,一切改革应是观念更新在先,方法、手段在后。比如说,学校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却十分滞后,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考试得了高分,教学就是成功的,别的什么都没用,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呀均无关紧要。如果是这样,学校的改革能进行吗?新课程标准能落到实处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只有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到新课改上来,新课程标准才能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的德育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德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德育教学反思02-15

德育教学反思02-15

《燕子》德育教学反思11-23

德育工作教学反思02-10

中职德育课教学反思06-13

中职德育课教学反思范文03-17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反思01-04

德育课《珍爱生命》教学反思10-26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