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递教学反思1
这一组课文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这种课的`教学没有定型的模板,我按照我的思维设计了“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修改着教案,使得这次活动走得更畅通,更有效。
在进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板块内容时,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做一次家庭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发现什么。但这一步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首先他们不能把信息记录完整,记录准确,其次他们不能从信息中进行分析。于是,我一次次拿学生的家庭信息记录做例子,进行评论、修改。第二步: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信息传递方式,并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从而体会现代传递信息的优越性。第三步:让学生说说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自己平时都接触到哪些信息传递方式,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自己什么?
这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我指导孩子们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他们在这个单元中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较高。
教学时,我分了几步走,第一步,做一次家庭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发现什么。但这一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步,首先他们不能把信息记录完整和准确,其次他们不能从信息中进行分析。于是,我一次次拿学生的家庭信息记录做例子,评论,修改。第二步,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信息传递方式,进而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从而体会现代传递信息的优越性。第三步,让学生说说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平时都接触到哪些信息传递方式,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现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学生从本单元中系统地了解了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也明白了我们应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把握好自己,让现代信息工具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服务。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应用性的文体——写调查研究报告。虽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还很稚拙,但他们在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表现得很认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完成学习。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自己分工、合作、讨论、研究,无不表现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通过这一次的教学,真正感受到综合性学习的魅力。
传递教学反思2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传递教学反思3
《热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导入时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导致实验报告单在课堂上都没有能够完成。同时教学中缺少鼓励学生自由猜想、设计实验的空间没能真正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等等还有些细节的地方也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失误。在这里我不想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来掩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哎!上了这么久的科学课现在真的是越来越觉得想真正上好一堂科学课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战友们!加油吧!隆中对教学反思聋校教学反思实验课《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传递教学反思4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冷和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设计上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要环节: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知识源于生活,回归自然。
在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个环节中,传导、对流是有介质传递,是教材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所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
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只对金属匙进行加热,无论是从材料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另外,金属匙作为实验材料,可能是为了考虑更好地体现生活化,但是,没有必要非得选择我们的餐具作为实验材料,用金属丝完全可以代替。还有,用金属匙进行实验,会使学生认为:热在固体中是沿直线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沿着自身形状传递,我们在备课时,曾经想到用多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直的,弯的,圆的,方的,长方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后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直的和弯的金属丝,和圆形金属片。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材料的增加,使课堂的时间有些紧。
二、介质的选择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我们看不到,而且还不能摸,这样在实验中,就需要借助其它材料在热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教材中,采用的是在金属匙上滴蜡油,等蜡油凝固后,再对金属匙进行加热,观察热传递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滴蜡油时,弄的到处都是,加热时,蜡油在匙上很快融化后,到处流,分散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注意力,效果不理想。后来在姜老师的启发下,我们采用了在金属丝上套蜡环,不但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蜡环的制作,我用自制的模具10多分钟可以制作几十个蜡环,用起来很方便。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实验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实验的设计
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只在金属材料的'一端加热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所以我采用了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这样,学生实验后所看到的热从一端向另一端,从中间向两边,或者从中间向四周传递的现象,显然不能说明热传递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由于是三种金属材料,并且有两种加热方式,学生会出现六种不同的猜测,在此,我引导每个小组验证不同的的猜测,这样可以从众多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传递的规律。
本节课,我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中,用了大量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用蜡环?
②用几个蜡环?
③蜡环怎么放?
④怎样使用酒精灯?
⑤为什么先放蜡环后加热等等?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够说出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欠缺,对于借助蜡环来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这也为后面在水中放入锯末来观察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打下了基础。
四、课件的设计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即使是通过实验学生也无法看到,只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大家请看,这是一个Flash动画,任意单击一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实验现象,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个:
第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肉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通过课件揭示热传递的实质。 第二,它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其他组的实验现象。
第三,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播放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课件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就到这,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传递教学反思5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 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传递教学反思6
《热的传递》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是用金属棒粘上火柴进行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离火源越近越先掉落,越远越后掉落。
二.实验的设计: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先作猜想,并画出示意图,讲解从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如果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如果从中间加热,热向两端传递。
三.效果: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时,基本上能按操作步骤进行。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也通过了让学生交流、汇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
传递教学反思7
本单元是集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但教学中还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注意一下几个环节:浏览本单元的所有阅读材料,活动前讨论制订计划,活动中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
本单元分两个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板块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讲述了三个故事:烽火戏诸侯、马拉松故事、哥伦布的漂流瓶、。以此来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驿差、信鸽等形式,尽管也能传递信息,毕竟速度太慢,有时还会误事。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阅读材料,理解课文的重点,清理内容,理解古代人们出的传递信息,理解不是难点,容易忽视的是知识点,要让学生抓住古代信息的特点:速度漫、易出错、信息量小等。
本班绝大学生家中都能上网,即便不能上网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对网络也有接触,对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及作用比较熟悉,让学生自己学习上网查找资料,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传递教学反思8
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这节课是在来自大自然的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得知生物的传递信息的各种方式。首先学生用准备的器材,糖,樟脑球,等观察蚂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准备的材料不到位。这个活动就没有进行,改为进行观察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资料,进行学习。我想如果学生在实际的进行观察一下,会更好的。这个件事情告诉在布置相关作业的时候,必须进行强调,形成书面文字。这样学生就能够记住。还有就是由于本门课的特点,不是每天都要上课,因而学生记作业的时候,容易忘记。需要对于学生再进行适当的提醒。
虽然学生没有进行实地的观察,但是通过视频资料,学生还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我想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准备几种不同的方案,以应变不同的情况。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会不至于手脚忙乱了。
传递教学反思9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传递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传递教学反思11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分了几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从已知材料中去搜集信息,已知材料就是阅读材料,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收集信息传递的变化。第二步,做一次家庭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从那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在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发现什么。这一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步,首先他们不能把信息记录完整和准确,其次他们不能从信息中进行分析。于是我一次次拿学生的家庭信息记录做例子,评论,修改。再经过三个课时和多次一对一的修改,完善中,这一步终于走完,第三步,获取信息,开展关于世界上有所成就的盲人的资料搜索,这时候学生收集的信息就又成了问题。首先,现实条件受限,上网搜索吧,学生水平不限,基本是靠老师搜索然后告之,只有二三个学生能自己搜索一些资料。其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多学生来说也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图书馆这方面的方缺乏。这样学生的研究报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原本以为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完成,而且已经学习了阅读材料,可是事实却岂是一个难字了得。虽然大点都知道,可是内容没有啊。没有网络,没有书刊,没有访问,这样的调查报告怎么做?我反复问自己如何开展,但就是没有好的办法,我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和方法。
从本次的综合实践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孩子能力也不弱,可是就是没有良好的条件,时间也不充裕,如果老师只是走过程,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就不能提高。因此,我想下次有综合实践活动,我就让学生从开学开始分组进行时间活动,这样给学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充分的开展活动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去访问,去实地调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传递教学反思1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因此,本节内容要从课外查找备课资料也非常容易,在查找资料时,我注重特别要多找些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例子,这是现在城里孩子的盲区,可利用它们扩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物间信息传递的例子,学生可从不同渠道找出很多的例子,我再总结归纳出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
本课的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上,较为紧凑。学生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学,注意力都比很集中,由于对本节内容较感兴趣,因此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也比较大。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的地方,引导的不够明显,有些词不达意。而在教学中注意时时总结以及习题练习,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总体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的亮点。
传递教学反思13
在复习本单元的时候,我是领着大家进行复习。我在复习的时候,我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课。复习的时候,我首先在按照授课的顺序进行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现在提示各个知识,然后学生进行背诵。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我没有要求进行死记硬背的,而是指导学生形象和想象记忆。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脑子中,想象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做的时候,通过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和掌握值得产生和结论。这样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多的好处的,同时学生在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虽然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我现在发现虽然学生知道怎样复习,但是还是很多的不去应用。督促学生进行应用,这是个问题。我想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方式上还是需要多下一些功夫的。
还有这样的复习的方式,还是效率太低。通过一节课的复习,本单元才复习第三课,还是剩下两课没有复习啊。这样的效率还是很差的啊。现在想来,这节课教给学生进行复习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复习。然后再进行检查督促,这样效果会更好。
传递教学反思14
1、《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性状,有的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基因,看法不一,观点也不统一。我让学生带着这一疑惑去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来解决疑惑,找出疑惑的真正答案是什么?在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观点得到统一,去伪存真,有了很强的探究意识,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效果较好。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突破。
2、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值得思考的地方: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入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递教学反思15
《传递文明的纸》这种历史类型的课比较难上,但我又认识到千万年前的历史与文化固然离当今的儿童很远,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怎样才能通过我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进而喜欢历史人物,喜欢这种课型,为此,我在这节课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教师要注意开展平等的对话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生活的话,教学就应该成为一种对话的过程,具体说来,我在课堂中,让学生在纸以外的材料上写一写,让学生与历史生活对话,在小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与同伴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的思想、文化、语言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对话,此外,还让学生与提供的课程支持对话。在对话中,力求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
二.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不是山穷水尽。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是说不让教师在课堂上讲,否则,当讲的不敢讲,该挖掘的没挖掘,就会缺少了深度与厚重感。为此,我在教学中,改宏大叙事为生命叙事,从蔡伦这一历史人物讲去,了解他反复实验造出纸的艰难,了解他造纸的过程,了解古代劳动人民造纸技术的不断创新,了解蔡伦造纸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了解世人对蔡伦的评价,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体验古人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创造信心。
三、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构建和谐课堂。
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而活动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适合、能呈现的`,特别是高年级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内容,怎样避开教师传授式的或师生问答式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孙老师在这节课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考,课堂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听、想、说、做、读、算等,该让学生完成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自己又无法得到的,老师绝不少讲,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围绕了教学目标,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爱学生之所爱,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互动、对话、交流,使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和谐,再一次次的沟通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上完课,虽没有那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我痛并快乐着。我相信只有在品德教学中且行且思,不断改造自己,我才能成长。我深信,通过我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索、感悟、体验,并加以提升、引导,一定能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
【传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热传递06-12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08-24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04-13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08-24
《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反思07-01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07-05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06-21
《传递文明的纸》教学反思03-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