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11:06: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1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来贝多芬的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关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於一八一O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 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这人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二,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记叙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30分钟的时间,要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完成是不现实的。我就对教学内容大胆的进行了取舍。重点就放在对兄妹俩联想出来的情景的朗读,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在导入时,我选择了两首旋律不同的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旋律的不同,表达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音乐旋律:舒缓、高亢。为下文学习做铺垫。学生很投入的欣赏乐曲,也说出了喜欢的理由。由于我初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内心十分紧张,导致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自己缺乏锻炼,课前心理准备不充分,对自己的训练不足。

  紧接着,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3次通读课文环节,分别是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默读:思考问题,本文写了什么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句子。通过3次朗读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可当教学实施时,出现了漏洞,学生在自由朗读的时候,不是只读一遍就结束,而是循环读。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自己在巡视指导时也没有注意。当发现时时间已经用去七分钟。我只好改变了教学设计,取消了第二次通读全文。从这个失误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朗读巡视时,只注重了形式,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重点阅读阶段。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学完成后,通过了解自己的声音还是不够宏亮,下次应提高自己的音量。由于时间的关系,设计的师生配合朗读没有实现,比较遗憾。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3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朗读和运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可不尊重编者意图。这篇课文最亮的语用点在于第九段皮鞋匠听到乐曲后产生的联想,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联想的运用在本册第一单元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运用联想来描写音乐、特别是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上老师必须以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体现音乐变化这一方法为重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与其什么都教但什么都没教会,什么都练但什么都没练成,还不如强调一课一得,通过设置专项训练,追求有效突破,让学生确有所得。所以,我大胆取舍,遵循语文教学“一课一得”以及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新课标理念,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出发,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能力目标: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让孩子整体感知文本,随后直奔具体描写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突出精髓。在教学中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生命气息在于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得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在“感悟联想”的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你从哪里体会到月光曲旋律的优美?”,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象、表达的空间。课堂上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而我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提炼——提炼画面变化、提炼写作方法。这样一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写法。而我只是通过适时点拨、个性化的有效评价让学生感悟、提升、得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表现音乐变化的写作方法。

  接下来我播放优美的《月光曲》,让孩子们在对文字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用心聆听音乐,对比感悟旋律的变化,带着感悟、和着音乐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我紧扣“读写结合”专题,让孩子们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这一方法来写一段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已经在我的引导下真正理解了联想画面变化的写法,这个部分迁移和运用,学生自然是水到渠成,写起来毫不费力,学生笔下的文字也一个比一个优美。而这正是因为我明确了“通过联想描写音乐”的操作要点,为学生言语技能的形成提供了规律支撑,并落实了“明确目标——充分自学——精要点拨——强化训练——展示检测”这五个步骤,使语言训练的流程趋于完整扎实的最终呈现。

  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和谐、自然、愉悦的,这源于我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上我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我与学生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我和孩子们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此时《月光曲》一课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和艺术的广阔空间。

  这堂课的反复磨课到最终呈现,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孩子,这样我们才能让课堂成为乐园,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虽然心中也知道那些理论,但真正实践操作起来总觉得那么难。我总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说不好,担心我们讲到,担心他们学得不到位,所以总是舍不得放手,课堂上总有牵的痕迹,牵着孩子读,牵着孩子品,牵着孩子悟。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课文只是例子,老师只需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写法。老师通过适时点拨、个性化的有效评价让学生感悟、提升、得法,并最终学会运用,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在我教学设计的不断调整中,我的课堂越来越开放,学生学习越来越自主,而孩子们给我的惊喜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生命化课堂的理念中,我们老师一定要更新理念,学会转身。所谓不破不立,虽然这个转变的痛苦的,但看到孩子们真正自主地展开讨论,享受思考的过程,这种痛苦的转身值得!

  课堂因生命的全心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撑起一支生命长篙,引领孩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语文天地中的无限风光。

《月光曲》教学反思4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月光曲》教学反思5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本事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第九自然段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资料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6

  吕淑湘先生曾说:“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就是美。而本课,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如何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出示贝多芬的名言,以浓郁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情感,又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了课题。

  2、直奔重点,体会乐曲意境美。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在导入课文后,直接进入重点,引导学生读、勾、画、概括、感悟、品读,从而感悟语言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

  3、追溯创作根源,感悟人物情感美。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乐曲变化是由于贝多芬心情变化,而心情变化是与兄妹认识逐步加深相关,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心情,特别是贝多芬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热爱音乐、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渗透美育。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求形象性,在赏中求美;激发情感美,在情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反复打敲,口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美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使教学成为了一种艺术。

《月光曲》教学反思7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

《月光曲》教学反思8

  【教学案例】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月光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月光曲》教学反思9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以课文的课后题“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为什么弹奏了一曲又一曲?”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景象,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这样,通过指导朗读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带文环节我带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一节课下来,还是感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兄妹俩弹琴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到位,铺垫做的不够。

  其次是在学习第九自然段,并学习本节课表达方法的时候出示的太突然,应该在师生合作读、删减词对比读以后,问一问学生:“读后你有什么发现?”然后让学生自主发现联想与想象的运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再次就是时间分配上,带文环节稍稍短了一些。注意时间合理的分配。

《月光曲》教学反思10

  《月光曲》是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艺术之美。我班在上周已讲过此课,到回想起来总有囫囵吞枣之感。

  一、人性之美体会不够

  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爱,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课文中,盲姑娘痴迷音乐,奈何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昂贵的音乐会入场券费用,只能靠着记忆来弹奏乐曲。偶然机遇的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以及高超的欣赏水平所打动,亲自为她弹奏一首又一首的乐曲,由此把产生灵感即兴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记录下来,这就是名震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只倾心于让学生抓住里边人物的三次对话,体会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对音乐的痴迷热爱,哥哥对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视了贝多芬的倾囊相弹,对普通百姓的同情。虽然音乐的有曲调负责抑扬顿挫,但是真正赋予音乐灵魂的应该是里边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更是里边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里边闪耀着的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这点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第九段给予充分的学习,但依然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古典音乐的水平的确参差不齐。本文通过人物想象画面的描写来感受乐曲之美,更是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虽然里边有明显的表现乐曲起伏的词语,但是依然体会感悟有障碍。应先梳理课文所写故事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给讲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欣赏文中画面时也要先从宏观出发,通过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态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乐曲的欣赏,行程学生学习期待,再来由句子分画面,猜曲调,这样本段的学习会一气呵成,减少学习难度。

  反思有些迟到,也有些单薄。我想走着思索着,撒下种子总会有些收获!走过的路已经走过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行动的力量永不迟到!

《月光曲》教学反思11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此刻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坚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资料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月光曲》教学反思12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这堂课,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方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这首传世佳作所表现的意境,我想文章里情感的体会应该通过朗读来领会,所以前半节课我重点放在了第9自然段的朗读感悟上;第二方面,追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外部的环境──那清幽的月光,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则是兄妹俩的感情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有虽然穷困却支持妹妹去爱音乐的哥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给了贝多芬太多太多的感动,于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曲子记录了这一场相遇。读懂了这两方面,自然也深入地了解了贝多芬。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也不少:时间的把握应适当调整,朗读指导目的不够明确;温柔有余,而激情不足,致使自己班原本活跃的学生今天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次数较多,而且往往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却应者寥寥──课后我问过学生,上课时为什么不敢发言,不敢读课文,基本上的学生都是说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害怕自己讲错──我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自己班电脑的破损更是火上浇油──原本放在另一台电脑上的课件无法使用,重新做的课件又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虽然对整个课堂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自己的心里却是有点底气不足了。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直以此自勉。

《月光曲》教学反思13

  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资料。紧之后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终在孩子们水到渠成到达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能够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资料,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头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构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终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后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可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我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个性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可是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14

  今天,终于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

  我浏览了人教版语文六上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两个单元都以学习联想作为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想一册书中两个单元出现了这一个学习任务,联想这一种写作方式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点。同时,既然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学习过联想,那么这一单元的联想教学应该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感受联想,他能够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学习皮鞋匠联想的'片段。

  2.通过比较,认识纯联想。

  3.听音乐,学写纯联想。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段联想表达的旋律,同时也能听着音乐写下自己的想象,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堂课,我时刻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书上的内容也以学生的话语和感想为主。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然而,语文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上,朗读方面的提高还不够明显,让学生读出月光曲旋律变化时,未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另外,在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点上,可能这堂课更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的人文性稍微有点欠缺。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希望未来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带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月光曲》教学反思15

  《月光曲》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掌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进入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之后情感又有什么变化了?我认为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是小组说:我们组认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曲后,盲姑娘认出他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一定十分激动,因为盲姑娘太懂音乐了。有的小组说:我们组认为盲姑娘认出贝多芬后此时贝多芬还是感动,真正使他激动的原因是他想到这么爱音乐的人却不能坐在音乐厅里欣赏自己的演奏,社会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这他很激动。我没有打断学生而是笑着说:请继续谈你们的观点。学生受到了鼓励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组说:我们组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惊讶,为盲姑娘如此懂音乐而惊讶。有的学生说:我们组认为贝多芬此时是气愤。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贝多芬十分热爱劳动人民,贫穷不能阻碍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就在这简陋的茅屋中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难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乐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动、惊讶、气愤进一步升华为激动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阅读课文时对人物的情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几位同学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应象他们一样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后这节课我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还是比较好,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争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向这节课学生们出现了很多种答案,我们就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展开争论,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月光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07-04

月光曲教学反思06-29

《月光曲》教学反思02-15

月光曲教学反思06-30

月光曲教学反思01-02

《月光曲》教学反思10-02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0-02

月光曲的教学反思10-02

月光曲教学反思12-09

月光曲教学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