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8:11: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即:1、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环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实践:

  一、情境创设,走近腰鼓

  在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奔放、动感的画面渲染烘托出激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生命的激越有力,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个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最后再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主旨句的回旋反复来升华主题,赞美黄土文化,赞美黄土高原人民与恶劣环境的搏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伟力,抒发了中华民族与命运不屈抗争、追求美好未来的可贵精神。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感知原本陌生的安塞腰鼓舞,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课的开头,回顾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内容之后,顺应着第五自然段但是,看!播放腰鼓舞视频,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这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这是第一处。第二处是在学生集体朗读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配以了激越的鼓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处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用一小段画面烘托一种象征性的意境。三处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学结构用结构。文章以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以这句话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 好一个 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借用板书让学生领会这是好一个蕴藉着高原人民力量和精神的安塞腰鼓!,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六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句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和句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体会安塞腰鼓所释放的生命伟力,体会高原人民身上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深层次地挖掘安塞腰鼓的内涵。

  4.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之力量美与安塞人之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六自然段的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和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5.巧妙勾连,捕捉安塞人与黄土高原上代表性植物高粱之间的共性,前后联系,拓展教学的深度。针对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巧妙联系前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句话,让学生说说高原人民除了像高粱一样朴实外,还具有怎样的高粱精神,补充句子说话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 ,就像那片高粱,以此体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等精神,感受高原人民身上凝聚着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以此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从课堂实施效果看,比较理想。虽然是六年级的教材五年级孩子上,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些生成细节灵动、智慧,师生对话流畅、交融。比如学生能从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与鼓融为一体,从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这句话中体会到观众的心随着腰鼓舞升腾跌宕,能从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中体会到高原人的顽强、坚韧、勇敢等精神。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场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思维的触角灵敏地攀爬着、触摸着,异常活跃,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与朗读。整堂课燃烧着《安塞腰鼓》的激情和孩子们安塞腰鼓般的激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一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另一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小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教学设计,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4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

  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

  3、着眼情感朗读.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

  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

  结果如下:“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一番交流之后,

  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有”,

  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

  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

  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同学们按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诗句,找出更多的美点呢?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本案例选自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自然、贴切。

  教师三言两语就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这不正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追求的吗?说老实话,上课之前,我既没有刻意去设计每个教学细节,也没有奢望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境界。因此,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

  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该单元主要通过体味作者对艺术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赞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雄浑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颇有气势,短句铿锵激昂,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交错出现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达得热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腰鼓这种民间艺术大都接触过,但了解不多,加之农村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匮乏,所以本文教学要注重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浑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场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的伟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但是课上完后自己觉得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

  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我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我没有追问排比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9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0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3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

  中国的民间艺术可谓百花齐开,各放异彩,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得益彰:京剧的正统威严确实有国都庄重大气的风采、评弹的柔媚娇羞恰配大上海的精致繁华、豫剧的豪迈淳朴不正是河南虎踞中原的再现吗?而西北高原的安塞腰鼓所敲响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乐章,更是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强音啊。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4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恢弘奔放的气势,魅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用奔放、动感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在上课开始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让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以简单易懂的问题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我还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一名学生在发言时说“安塞腰鼓是一种……乐器”,我耐心的等待这位学生说完之后,纠正“这是一种……大型的舞蹈”,在教学中做到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倾听。

  “读”是与课文接触的.开始,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让学生听,从而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听后,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所感悟,而且享受审美情趣,有了“说”的欲望,“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恰如其分地提出,让学生把积蓄的感受抒发出来,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抒发感受后又产生“我要试着读一读”的想法,接着又让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先分组自读,然后在全班用比赛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全班先推荐一位朗读出色的学生站出来,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同学们发出“啪、啪”的鼓掌声。“我们班的女生如此出色,那我们来看看男生的表现如何?”一句鼓励的语言把男生也带动起来了,有位男生“嚯”的站了起来,“老师,我愿意试一试。”他的朗读也毫不逊色与前一位女生。再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们个个都想试一试,我只好说“由于时间紧张,我愿意下课听同学们的朗读。”

  “精读品味,表演场面”中以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安塞腰鼓的特点。最令人高兴的是一位平时在班中不爱发言的男生也在我和全班同学的感染下,积极踊跃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差异性教学策略。

  “学贵有疑”。在“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解答”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学习,他们四人一组讨论着,兴趣很浓,有的说得神采奕奕,有的争得直想向我寻找一个答案,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在这一环节得到解决。

  在“迁移巩固”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并就所喜爱的音乐、舞蹈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描写一段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发挥了自主写作的能力,再次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并有了新的突破,让所学知识成为自己能运用的果实。

  一节课时间的交流,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好几个学生下课主动和我告别,说“再见”,真正做到师生关系的融洽。

  本节课由于与学生配合默契,师生受安塞腰鼓恢弘奔放气势和激越的短句所感染,共同投入太多,双方都有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激情,造成在同一个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过多,在时间把握上还有些欠缺,导致课文小结归纳没讲完。

  虽然我是从教一年多的年轻教师,刚刚步入讲坛,但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学习进取,自我完善。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不同方式地说,理解文中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习,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06-13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6-13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5-26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14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2-24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1-02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01-0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29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7-29